11《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2:26:48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原卷版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第一课时
●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 。 (2)、手自笔录 笔: 。
(3)、不敢稍逾约。逾约: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
(5)、益慕圣贤之道。益: 慕: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 。 执: 。
(7)、稍降辞色: 辞色, 。 (8)、礼愈至 至: 。
(9)、俟(sì)其欣悦 俟: 。 (10) 腰白玉之环:腰, 。
3.翻译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3)、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5)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
(6)、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4.、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 
5、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困难?
 答: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弗之怠(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5)执经叩问( )(6)门人弟子填其室:( )。(7)援疑质理。( )(8)或遇其叱咄( )(9)不敢出一言以复( )(10)负箧曳屣( ) (11)寓逆旅( ) (12)日再食(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意思: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意思:
3.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请指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走送之:走, 古义: ;今义:
(2)、持汤沃灌:汤, 古义: ; 今义:
(3)、人多以书假余:假: 古义: ; 今义: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 古义: 今义: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答: 
5、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达标测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敢稍逾约 逾约:______(2)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______ 游:______
(3)援疑质理 援:______ 质:______(4)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
(5)负箧曳屣 屣:______(6)以衾拥覆 衾:______(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其真无马邪 D.腰白玉之环
4.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6.作者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答:
第二课时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2.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且 (用原文)。
3.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③ ④
4.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 师:
衣: 食:
住: 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答: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用原文回答)
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 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问题二:学习对比手法【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答: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答:
3.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答:
5.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答:
达标测评
1、本文的作者 , 初期著名文学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从文章体裁上来看,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2、按要求默写。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同舍生的“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5、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6.本文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7.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答: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第一课时
●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答案1.景濂 ,潜溪 ,明初;散文家,《元史》、刘基、高启,开国文臣之首”,“叙”或称作“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 。 (2)、手自笔录 笔: 。
(3)、不敢稍逾约。逾约: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
(5)、益慕圣贤之道。益: 慕: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 。 执: 。
(7)、稍降辞色: 辞色, 。 (8)、礼愈至 至: 。
(9)、俟(sì)其欣悦 俟: 。 (10) 腰白玉之环:腰, 。
2、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因此。 (5)、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向。 执:拿。 叩:请教。 (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8)、礼愈至 至:周到。 (9)、俟(sì)其欣悦 俟:等待。 (10)、腰白玉之环:腰,作动词,腰佩。
3.翻译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3)、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5)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
(6)、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5)、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6)、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大概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4.、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 
5、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困难?
 答: 
4、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 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弗之怠(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5)执经叩问( )(6)门人弟子填其室:( )。(7)援疑质理。( )(8)或遇其叱咄( )(9)不敢出一言以复( )(10)负箧曳屣( ) (11)寓逆旅( ) (12)日再食( )
答案(1)喜欢 (2) 怠:懈怠。 (3)患:担心、忧虑。 (4)曾经(5) 叩:请教。(6)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7)质:询问(8)有时(9)答复(10)负:背着。(11)逆旅:旅店。 (12)两次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意思: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意思:
答案(1)“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请指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走送之:走, 古义: ;今义:
(2)、持汤沃灌:汤, 古义: ; 今义:
(3)、人多以书假余:假: 古义: ; 今义: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 古义: 今义:
答案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④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今:表趋向,执经叩问。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答: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达标测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敢稍逾约 逾约:______(2)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______ 游:______
(3)援疑质理 援:______ 质:______(4)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
(5)负箧曳屣 屣:______(6)以衾拥覆 衾:______(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____
【答案】 (1)超过约定期限 (2)学问渊博的老师 交往 (3)引、提出 询问 (4)周到 (5)鞋子 (6)被子 (7)光彩照人的样子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古今异义词,游:交往。援:提出。质:询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 “或”都是“有时”的意思;B项,“稍”意思分别是“稍微”和“渐渐地、慢慢地”;C项,“若”意思分别是“好像”和“比得上”; D项,“至”意思分别是“周到”和“到”。故选A。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其真无马邪 D.腰白玉之环
【答案】D
【解析】A项,“支”通“肢”。B项,“被”通“披”。C项,“邪”通“耶”。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项。
4.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嗜”“砚”“慕”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幼时得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路途之艰和生活之苦。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概括时注意语言要简明。
6.作者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答案】写老师的严厉,衬托作者虔诚和恭敬的学习态度,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
【解析】考查对侧面衬托的理解。文中写作者求师艰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其作者求师的诚恳、虔诚、恭敬的态度,从侧面表现求教的艰辛和作者对知识的渴求。
第二课时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1、D
2.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且 (用原文)。
3.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③ ④
4.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2.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求学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勤 且 艰 (用原文)。
3.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④住读生活之苦
4.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5.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尝趋百里外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 师:
衣: 食:
住: 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答: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用原文回答)
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 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对比手法
问题二:学习对比手法【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答:
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自己学习勤奋。态度:“略无慕艳意”。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答: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④诚实守信;⑤尊敬老师。
3.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让人易于接受。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答:
师生态度;自己与同舍生的生活情况;太学生们和自己的学习条件。作用: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5.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答: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达标测评
1、本文的作者 , 初期著名文学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从文章体裁上来看,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答案:宋濂| 明朝 | 赠序
解析:本题概括所学所忆直接作答即可,第二空根据文题填写。注意“濂”字不要写成“廉”。
点评:文学常识题是常考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按要求默写。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同舍生的“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余幼时即嗜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抓住题中的信息提示,梳理内容,默写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嗜、砚、慕、硕、奉。是连句的,前后句不要写错位。
3、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答案:B
解析:B项是望文生义,根据“执经”的意思,可知“叩”为“请教”。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答案:A解析:A“或”皆为“有时”,B“故”一为“所以”一为“原来”,C“且”一为“尚且”一为“将近”,D“若”一为“比”一为“我们”。答案为A。
5、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答案:B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项“益慕圣贤之道”一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慕”是谓语,“圣贤之道”宾语,所以应该在“慕”后划开。
6.本文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7.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答: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