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问题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2013._2_
一、学习要求:
1.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二、教学重点:
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教学难点:
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四、导读流程:(30分钟内完成)请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泡菜的制作原理: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 ,其代谢类型是 型。在 条件下,将糖分解为 。反应式为: 。
常见的乳酸菌有 和 ,生产酸奶的是 。
思考:为什么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
(二)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亚硝酸盐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 剂。
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 ,酱腌菜中不超过 ,婴儿奶粉中不超过 。
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 排出体外,但在 、 和 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 。
思考: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
在 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发生 反应后,与
结合形成 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 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实验操作
1.泡菜的制作:
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
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 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
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 等佐料,并继续装至八成满。
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 。
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 密封发酵。发酵时间受到 影响。
思考:泡菜坛内的“白膜”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腌制过程中要控制好哪些因素?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
(1)配制溶液:
①4mg/kg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称取 g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 mL体积分数为 盐酸中,避光保存。
②2mg/kg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溶液:
称取 g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解于 mL水中,避光保存。
③5ug/mL的亚硝酸钠溶液:
称取 g于硅胶中干燥器中干燥24h的亚硝酸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mL,再转移 mL溶液至 mL容量瓶中,定容至 mL。
④提取剂:
50g氯化镉和50g氯化钡,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1
⑤氢氧化铝乳液和2moL/L的NaOH溶液:
(2)配制标准显色液:
①用 吸取为0.2mL 0.4mL 0.6mL 0.8mL 1.0mL 1.5mLNaNO2溶液分别置于50mL的 中,再取另一支 作对照。
②在各管中分别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min后,各加入1.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添加蒸馏水,使各比色管中总体积为50mL,混匀,观察颜色梯度变化。
(3)制备样品处理液:
称取0.4kg泡菜,用榨法机粉碎,过滤后得到大约200mL汁液
。
(4)比色:
吸取40mL透明澄清滤液,转移到50mL比色管中,将比色管做好标记,分别加入 和 ,并定容至50mL,混匀,静置15分钟,观察样品颜色变化,并对比,记录对应的亚硝酸盐含量。
(5)亚硝酸盐含量的计算方法是 。
若有疑惑,请大胆地与同学、老师广泛地沟通交流。
自我评价:( )A.完全理解 小组长评价:( )A.掌握到位
B.不太理解 B.掌握不太到位
学科长评价 :( ) 优 良 中
《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问题解决--评价单
设计人: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2013._
一、选择题
1.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2.在选泡菜坛时,应选择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其目的是( )。
A.美观 B.可防止内部液体渗出
C.耐用 D.密封好,保证坛内外气体不交换
3.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4.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
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
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
5.下列是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所用的试剂,其中在配制时需加入盐酸的是( )。
①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②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③提取剂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6.(2012·北京模拟) 5.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二、非选择题
7.(14分)请回答下面有关泡菜发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有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其中的酵母菌最初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请写出相关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2)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试说明这些气泡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发酵中期,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使乳酸积累量达到0.6%~0.8%,pH为3.5~3.8,试分析此时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1.2%以上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该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8.(12分)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既无杂菌,又能使乳酸菌等发酵菌发挥正常作用,应如何处理所用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测定泡菜内的亚硝酸盐含量,某同学用比色法进行了实验,他在制备标准显色液时做了如下操作:
①用刻度移液管量取一系列不同体积的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50 mL比色管中;
②在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2.0 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紧接着再分别加入2.0 mL N-1-萘基乙二胺溶液;
③观察各比色管中溶液颜色的梯度变化。
请指出该同学操作的失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科长评价
A.全会做的 A.掌握的 A.完善好的
B.粗心做错的 B.待掌握的 B.待完善的
C.全不会做的
《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问题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2013._2_
一、学习要求:
1.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二、教学重点:
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教学难点:
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四、导读流程:(30分钟内完成)请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泡菜的制作原理: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 ,其代谢类型是 型。在 条件下,将糖分解为 。反应式为: 。
常见的乳酸菌有 和 ,生产酸奶的是 。
思考:为什么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
(二)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亚硝酸盐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 剂。
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 ,酱腌菜中不超过 ,婴儿奶粉中不超过 。
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 排出体外,但在 、 和 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 。
思考: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
在 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发生 反应后,与
结合形成 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 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实验操作
1.泡菜的制作:
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
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 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
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 等佐料,并继续装至八成满。
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 。
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 密封发酵。发酵时间受到 影响。
思考:泡菜坛内的“白膜”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腌制过程中要控制好哪些因素?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
(1)配制溶液:
①4mg/kg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称取 g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 mL体积分数为 盐酸中,避光保存。
②2mg/kg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溶液:
称取 g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解于 mL水中,避光保存。
③5ug/mL的亚硝酸钠溶液:
称取 g于硅胶中干燥器中干燥24h的亚硝酸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mL,再转移 mL溶液至 mL容量瓶中,定容至 mL。
④提取剂:
50g氯化镉和50g氯化钡,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1
⑤氢氧化铝乳液和2moL/L的NaOH溶液:
(2)配制标准显色液:
①用 吸取为0.2mL 0.4mL 0.6mL 0.8mL 1.0mL 1.5mLNaNO2溶液分别置于50mL的 中,再取另一支 作对照。
②在各管中分别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min后,各加入1.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添加蒸馏水,使各比色管中总体积为50mL,混匀,观察颜色梯度变化。
(3)制备样品处理液:
称取0.4kg泡菜,用榨法机粉碎,过滤后得到大约200mL汁液
。
(4)比色:
吸取40mL透明澄清滤液,转移到50mL比色管中,将比色管做好标记,分别加入 和 ,并定容至50mL,混匀,静置15分钟,观察样品颜色变化,并对比,记录对应的亚硝酸盐含量。
(5)亚硝酸盐含量的计算方法是 。
若有疑惑,请大胆地与同学、老师广泛地沟通交流。
自我评价:( )A.完全理解 小组长评价:( )A.掌握到位
B.不太理解 B.掌握不太到位
学科长评价 :( ) 优 良 中
《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问题解决--评价单
设计人: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2013._
一、选择题
1.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2.在选泡菜坛时,应选择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其目的是( )。
A.美观 B.可防止内部液体渗出
C.耐用 D.密封好,保证坛内外气体不交换
3.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4.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
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
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
5.下列是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所用的试剂,其中在配制时需加入盐酸的是( )。
①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②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③提取剂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6.(2012·北京模拟) 5.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二、非选择题
7.(14分)请回答下面有关泡菜发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有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其中的酵母菌最初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请写出相关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2)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试说明这些气泡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发酵中期,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使乳酸积累量达到0.6%~0.8%,pH为3.5~3.8,试分析此时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1.2%以上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该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8.(12分)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既无杂菌,又能使乳酸菌等发酵菌发挥正常作用,应如何处理所用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测定泡菜内的亚硝酸盐含量,某同学用比色法进行了实验,他在制备标准显色液时做了如下操作:
①用刻度移液管量取一系列不同体积的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50 mL比色管中;
②在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2.0 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紧接着再分别加入2.0 mL N-1-萘基乙二胺溶液;
③观察各比色管中溶液颜色的梯度变化。
请指出该同学操作的失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科长评价
A.全会做的 A.掌握的 A.完善好的
B.粗心做错的 B.待掌握的 B.待完善的
C.全不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