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目标
一个普通的教师,竟然让整座城市里的人变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
念书写字,为什么这个人身上,有着那样大的魔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知人论世
19世纪末 伟大的 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 大师, 巨匠,著名剧作家。
与 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
作者简介
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
幽默讽刺
短篇小说
欧·亨利、莫泊桑
契诃夫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进行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众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法)莫泊桑
(1850-1893)
350多篇
(俄)契诃夫
(1860-1904)
700多篇
(美)欧·亨利
(1862-1910)
300多篇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作 者 代 表 作
《变色龙》
《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公务员之死》《凡卡》
俄国契诃夫
《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莫泊桑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
美国欧·亨利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
创作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流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书刊检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其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而那些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都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大多数人渴望改变现状,却又因为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做斗争,因而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生活。
情节分析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整体感知
P1~P5
一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和生活习惯,写他的“套中人”特征。
P6~P37
二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P38~P40
三
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38-40)
婚事失败(37)
(1-5)
(6-37)
漫画事件(6——10)
开端
发展
骑车事件(11-17)
高潮
与华连卡弟弟的斗争(18-36)
结局
倒叙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生前经历。
人称方面,课文节选部分采用“我”讲故事的第一人称,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 我”是故事的见证人。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和叙事人称?
文本探究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穿着
用具
出行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住处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文本探究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
沙皇卫道士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禁闭开除学生
维护旧制度
小结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
套子
相似点
比喻
束缚、禁锢
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套子: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
解题
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
文本探究
别理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文本探究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
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
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思考:
别里科夫为什么想要结婚 (6段)
外在:校长太太等人的撮合
内在:渴望生活,尝试改变挣脱套子
故事主体的第一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漫画事件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胆小怕事
心理
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
心理
心里乱的很
故事主体的第二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争吵交锋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虚伪保守,因循守旧
心理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故事主体的第三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文本探究
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做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柯瓦连科
科瓦连科
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突。作者借科瓦连科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恋爱、想结婚其实是他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的表现。他固然封闭守旧,胆小多疑,不接受新生事物,但他始终是人,也向往美好的事物、幸福的生活。
华连卡是如此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让他想要步入婚姻。这实际上是别里科夫固有的思想与想要改变的冲动之间的矛盾斗争。
而最后恋爱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了别里科夫“套子”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思想的顽固性。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文本探究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明确
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明确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思维提升
辖制了全城人十几年的别里科夫就这样突兀地去世了,导致他猝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自杀: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他杀: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你如何看待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形象?
在作者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这类人”,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他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卑劣虚伪,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别里科夫,作者描绘出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
他可憎,却也可怜。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1.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本文表现出了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艺术鉴赏
①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写他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的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
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反语,构成强烈的讽刺。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
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2.“套子”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典型形象。
串联故事情节:“套子”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反动。
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
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