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吞并六国
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
六
国
论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识记苏洵简介,积累文中重点实词
疏通文章脉络,逐层领会文意
结合创作背景,倾听理性的声音
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楹联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为评论政治和历史之文)。
(1009-1066)
解 题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古代常用文体。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第一段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被击破被灭亡,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总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第二段
原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战胜所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量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原文: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看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第二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赂者(韩魏楚)灭亡原因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第三段
原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译文: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原文: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不赂者(齐燕赵)灭亡原因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对策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原文: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不能够咽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第四段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悲叹六国,得出教训,谏为国者
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原文: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五段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讲了什么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今
六国与秦:诸侯
北宋:天下之大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在六国之下
对比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自此,抗敌卫国志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时代背景
后来的事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过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文章依据史实,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文末巧妙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虽为论史,实为鉴今。
2.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点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全文纲目分明,结构严整,不仅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论证过程还能前后照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外,还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生动形象。在论述中穿插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二是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等,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写作特色
请同学们以“六国破灭之我见”为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于300字。(限时15分钟)
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