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讲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讲练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2: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分课精练
卖炭翁
一.内容精讲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旨
作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2]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背景资料
《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阅读感悟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答案】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而且下雪天的山路难行。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外貌,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心理。“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4.“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作用?
【答案】“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体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5.“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情态?有什么作用?
【答案】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答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的一车炭,还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7.说说“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的两种人物形象。
【答案】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黄衣使者:蛮横无理。
8.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揭露抨击。
二.解题方略
NO1 诗意理解
【考点阐释】
包含词句理解、诗意概括与整体感知等
【精题回放】
例1(2019·北京)10.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3分)(原诗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例2.(2019·湖南郴州)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原诗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题方略】
诗意理解是诗词命题中最常见的考点之一,需在对全诗主旨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为前提。而理解全诗主旨,则需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当时的心境,细心研读全诗,并认真回味。有的需根据题目指引,到原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及其相关的意象,反复吟咏品鉴,做出合理应答,例1中两人共同的境遇便来自原诗中“同是宦游人”。如果不能敏锐的根据题目,只需找到本句,这一处的填空更无法正确完成。该题后面的两处填空和例2中的上下篇内容的概括,同样离不开对全诗的认真研读、仔细品味和精准理解。
【答案】例1.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例2.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NO2 诗意理解
【考点阐释】
考查考生对诗词相关考点的综合理解把握能力,多以选择题形式展现。
【精题回放】
例1(2021·广西梧州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例2(2021·湖北鄂州)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鹅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纱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解题方略】考查点涉及所选诗词及其作者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诗词主旨的解读,作品情感的把握,意象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辨识、词义、句意的理解以及遣词造句、画面建构、氛围营造等。虽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对考生的认知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平时加强阅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答题细心审读,注意题干语句中的细微之处,这是准确完成此类题目的不二选择。例1【解答】关键在于对诗词表达感情的把握和手法的理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故选:B。
例2.ABD.正确;B.有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选:C。
【答案】例1 B.例2C。
NO3典故运用
【考点阐释】
考查考生对作品中用典手法的辨识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题回放】
例1【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卷】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例2.【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作者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请对“天下英雄谁故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出赏析,(4分)
【解题方略】
准确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有三:一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读书中加强文化积累,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典故,二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境遇和心情,三是结合所给诗词,准确把握诗人借助典故所表达的真实思想或情感。例1根据这句收的典故,在用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不难答出。例2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答案】例1.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例2)词人借用曹操赞叹孙权的语言,表明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NO4 画面描绘
【考点阐释】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词中重要词句的所表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1(2021湖南湘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例2【2015年贵州省遵义市】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解题方略】
答题时,首先要对全诗的主旨和意境氛围,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同时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要对原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补充。在答题中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严格按照命题的题干指令规范答题。如例一
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合理想象,生动表达即可。
例2将阅读理解、想象联想跟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在描绘之前,先要充分地理解主旨,然后通过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出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案】例1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则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例2运用夸张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NO5词句欣赏
【考点阐释】
对诗句中精美的词句或精当的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
【精题回放】
例1(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例2【2021年湖北省十堰市】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题方略】答题前仔细研读原诗,准确理解诗词主旨或情感;认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和相关要求,对原诗中相关的表现形式,(例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建构、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等)。注意不仅要分析其语言形式,更要结合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例1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二: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通过“聚”和“怒”的动态描写,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NO6手法分析
【考点阐释】
对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辨识和分析
【精题回放】
例1(2021山东潍坊)4. 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原诗《夜雨寄北》)和《秋思》
例2【2021年广西柳州市】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原诗李商隐《无题》)
【解题方略】
辨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般没有问题,分析其表达效果时,需对全诗主旨、意境和情感的准确把握为基础。例2除了正确辨识对偶,双关、比喻等修辞外,好要对作者当时的境遇及其思想有所了解,这与平时的文化积累很有关系。答题的时候,一般在准确辨析之后,需结合具体语境做解释,然后再结合全诗和作者经历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例1《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例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NO7情感体味
【考点阐释】
理解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或概括其感情基调
【精题回放】
例1(2021·湖北省荆门市)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原诗陆游《感旧》)
例2【2021★四川资阳】 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原诗陆游《游山西村》)
【解题方略】
第一步,明确诗歌的题材。每一类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抒怀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例2 由“故乡声”判断是“羁旅思乡诗”,由此判断诗人的情感是思乡的 。
第二步: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的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如例1,要了解白居易作为地方长官,“顿疏万物焦枯意”,是为农人大有的心得到缓解,标表现的是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第三步: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以及能够表露诗人情感的诗眼或议论抒情句子来分析,有时还要借助典故来理解。如例1由“稼穑丰”课判断是人的喜悦心情。
第四步,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答题模式:通过 …… (诗歌内容),描绘了 …… 景物。展现了 …… 景象,抒发了 …… 感情。
【答案】
例1该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虚写梦回边关,实写身居乡野,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凄苦。
例2示例:从“拄杖无时夜叩门”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看出对乡村美景的赞叹,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可以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从“箫鼓追随春社近”可以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从“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出诗人虽遭遇挫折却心有希望、豁达乐观。
NO8形象塑造
【考点阐释】
理解诗词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其表达作用
【精题回放】
例1(2019·山东枣庄)7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原诗柳宗元《江雪》)
例2【2018·湖北襄阳)】 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__________,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2分)(原诗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题方略】
反复研读全诗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诗句中对人物动作、神态及心理的刻画,结合题目要求正确解答即可。例2要结合词的上片来分析,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句总领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特点是“狂气”。
【答案】
例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
例2少年狂气(狂气)
三.技巧精练
(2020河南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1分)
19.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018年中考贵州遵义卷】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2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016上海)(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2分)
7.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021广西百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
技巧精练参考答案
(2020河南省)【答案】(1)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本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答案】(2)表现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
【解析】(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
【2018年中考贵州遵义卷】
22.【答案】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解析】此句是心理描写,运用了反衬手法,身上医生胆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周围迈泰王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有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内心活动深刻的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表达自己对卖炭翁的同情。
【答案】C
【解析】C项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应该是清晨他驾着碳车在结冰的道路上行进,太阳升的老高,牛皮卷儿的人也饿了。在集市南门外歇息,选项的时间和地点与原文不符。
(2016上海)
【答案】(1)身上衣裳 口中食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了解与把握.
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答案】(2)C.
【解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A.错误;“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B.错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错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故选:C.
(2021广西百色)
(1)【答案】C
【解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
C.有误,“惜不得”的意思是舍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把一千多斤的炭抢走,卖炭翁舍不得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差役们把辛苦烧的炭抢走,从中可以体会到卖炭翁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没有充满着希望。
故选:C。
(2)【答案】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解析】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卖炭翁》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进行对比,衬托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