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0:5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新闻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
关于新闻
新闻
广义
消息
通讯
报告文学
狭义
消息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新闻的主要结构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并简单用语言概括。
2.把主体部分中记者们所选择用来作为报道和介绍的新闻材料找出来。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
4:30 港督降旗
6:15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7:45 “威尔士军营”降旗
0时左右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40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导语
(第1段)
主体
(2—11段)
时间顺序
告别仪式
合作探究
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②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理解“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都旗帜从这里升起。”。
合作探究
理解“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①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合作探究
②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③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1)真实的再现性——场景描写
新闻用事实说话,作者的情感应自然流露于真实细节的选择中,适当地运用细节可以使新闻事实“活”起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本文的特色研讨
(2)历史的厚重感——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
现实场景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场景,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现实场景写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写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这些自然的衔接,使得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
实战演习:
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举行的体育艺术周活动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100字以内的新闻。
写作要求:内容包括新闻的三要素(标题、导语和主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