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六要素以及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篇课文结构;
3、思考课文富有特色的文章结构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文章庄重严肃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快速阅读短新闻并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特写新闻的语句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在掌握新闻结构特色的同时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的结构以及其特色;
2、带动学生理解文章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讨论与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6分钟)
以歌曲《东方之珠》作为导入,并展示香港回归的图片资料,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具体步骤】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1分钟)
2、以图片的方式展示香港如今的繁华与文明;(1分钟)
3、由今思古,提问同学是否了解香港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2分钟)
4、请同学展开想象,假设你是当时的记者,你会选取怎样的角度去报道?(2分钟)
(提示:可以由古至今写,也可以整体描述当时场景等)
二、讨论与研读:通过分析新闻结构整体感知本文,理清脉络。(25分钟)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过新闻,在课堂上提问本文的文体知识,简单复习新闻的定义。重点介绍特写新闻的写作特色,告知学生阅读该类新闻的方法不仅要关注新闻事实还应该要关注背景材料,即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阅读。运用提问法与自主讨论法,让学生思考本文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原因,由原因来引出本文结构以及内容的精华之处。
【具体步骤】
1、提问:为什么该文为何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该提问引出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特点:新、真、快
2、提问:该文有没有这三个特点?分别体现在何处?
3、提问:
(1)新闻必须要有哪几个部分?找出文中的结构并说明体现在何处。(包含此问题在内讨论研读共5分钟)
明确: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2)如果仅仅有普通的新闻写作之结构能否得一等奖?请同学分小组从新闻结构入手探讨该新闻的精彩之处。(同学间讨论5分钟,自由畅谈与分享15分钟)
明确:
标题: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既是游轮的离去,也是英国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里有讽刺;
②“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别了”情感上体现出了祖国强大的自豪感。
导语(第1自然段):
①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视角独特)
②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结语(第11自然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对比讽刺)
主体(第2-10自然段):
①提问:记者采取怎样的顺序叙述整件事?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4时30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4时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
6时15分,在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7时45分,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号”离开香港。
由准确的时间顺序表现新闻的真实、条理清晰。
②提问:三次降旗分别标志着什么?
明确:
第一次: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统治
第二次: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告终
第三次:英国统治的结束与中国恢复行使主权
三、升华与深入:体味场景描写,合作探究新闻出彩处(10分钟)
(一)提问:除了按照时间顺序的特点,主体部分还有何特点?
明确:细节的捕捉: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
1、提问:为何写雨?
明确:环境描写,点染气氛,一场雨洗去香港百年的耻辱。
2、提问:为什么称号角声为日落余音?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课后练习第三题赏析)
学生探讨后明确: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失去了殖民地,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二)背景的补充
1、提问主体中穿插的背景从何处体现?
明确:第四段、第七段:
历史的感受具有真实性,文章的历史跨度大,历史内涵厚重
2、提问:练习第一题,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探讨后明确:
(1)虽然主体记载一天的事情,但新闻带给我们的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2)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其贯穿新闻上下。但本文的精彩之处在于,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历史材料,让人回想起过去的历史。
(3)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井井有条,它们被现实的场景串联到一起,体现了历史的厚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庄严与使命感。
四、课堂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本文记者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做到了真实客观又不失情感(自豪、讽刺、喜悦),成功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华夏儿女铭记这一时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