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 B.酒精 C.汽油 D.氯化钠
2、水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必须:溶剂一定是水
B.生活常识:油锅着火用水来扑灭
C.人体必需: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实验认识: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3、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不同实验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 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
C. 煅烧石灰石
D. 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
4、向盛有等量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某固体物质10g、25g、25g,如图甲所示是充分溶解后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是该固体物质和另一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烧杯中形成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X、Y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Y代表该固体物质,X代表另一种固体物质
D.分别将100gX、Y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所得到的溶液质量:Y>X
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6、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冰水 C.碘酒 D.白醋
7、将一定量的M加入一定量水中水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则M可能是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硝酸铵 D.氯化钠
8、如图为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50g水中加入25gB 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含泥沙)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12杂质,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
10、下列关于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洗洁精的溶解作用洗去碗上的油污 B.饱和溶液降温都能析出晶体
C.浓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也可以用汽油洗,原因______。可以用______清除掉油污,原理______。
2、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g;
(2)10℃时,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选填“NaCl”或“KNO3”);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10℃时,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
B.20℃时,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
C.20℃到30℃之间,能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
D.将KNO3溶液经过某种操作后,析出KNO3晶体,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溶液小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乙(填“>”“<”或“=”)。
(2)t2℃时,将6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现有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将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乙(填“>”、“<”或“=”)。
(4)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
(5)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随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
4、根据所给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10 20 30 40
溶解度 氯化钠/g 35.7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g 6 10 18 36.5 50
(1)如图中表示Na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填“A”或“B”),10℃时将3.5 g NaCl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是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m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t2℃时将40g固体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4)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5、如图是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
(1)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下同);
(2)将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C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________。
(3)20°C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4)当A中含有少量B,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5)时,将等质量的A 、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
(6)将时A 、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时,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某兴趣小组打算用如图所示的整瓶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______g。
(2)在配制过程中,他们发现试剂瓶内壁附着不少气泡,由此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依据是________。
(3)为测定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34g该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经过测量发现,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克,请计算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2、某石灰石中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一兴趣小组想测定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他们将一块样品敲打粉碎后,取出 6g 放入质量为 20g 的烧杯 中,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掉盐酸的质量为 50g。反应所需时间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
(2)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3)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某工厂利用废硫酸与废锌粒反应制取硫酸锌。现取废硫酸4.9吨与足量的废锌粒反应,得到质量为1.61 吨的硫酸锌和一定量的氢气。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4、有效预防登革热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杀虫剂对室外水沟、垃圾池周围以及有杂草的地方进行喷洒灭蚊。某街道决定采用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喷杀,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求:
氯氰菊酯杀虫剂10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g/cm3
具有强毒性,阴冷,密封储藏
(1)1000mL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___________g,其中含溶质氯氰菊酯___________g。
(2)欲配制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氰菊酯杀虫剂来消毒,需要这种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多少?
5、环境监测部门对一造纸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其主要的污染物为NaOH。为了测定污水中NaOH的含量,他们首先把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g,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然后取50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硫酸至49g时恰好完全反应(假定污水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硫酸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请计算:
(1)把2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______g。
(2)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如图在三只试管中进行实验。
A B
①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②固体几乎不溶解 ③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①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 ②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 ③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1)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 。 (2)对比实验①、②、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_______ , ________ 。B _________ , _________ 。
2、在20℃环境中,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溶解度/g 110 21.8 9.6
(定性探究)
(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选择______(选填E、F)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碳酸钠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多少克________?
(6)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碳酸氢钠质量_________g(不考虑结晶水)。
3、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探究。
(引发思考)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100mL生理盐水(其密度可近似看做1g/cm3)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______。
(提出问题)溶液的某些性质是否可以通过定量实验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实验探究1)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氯离子浓度、电导率的测定。
第一步:读取室温为26℃,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磁珠;
第二步:校准传感器,组装仪器,设定搅拌档位;
第三步: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迅速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图1实验数据:
(1)a-b段曲线呈这种形态的原因是______。
(2)请说明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
(交流反思1)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慢慢加入等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部分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交流反思2)推测c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是否为零,并说明理由。_____
4、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 2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10g
固体种类 A A A B A B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解固体质量 6.2g 0g —— 3.6g 10g 3.6g
①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__.
②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
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温度 b.加入溶剂种类 c.加入溶剂质量 d.加入固体种类 e.加入固体质量
③由实验组别中的_____(填“第一组”、“第二组”或“第三组”)可知,20℃时固体A的溶解性_____(填“>”、“﹦”或“<”)固体B的溶解性.
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Ⅰ 20℃时,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
Ⅱ 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
Ⅲ 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Ⅳ A的溶解性大于B的溶解性.
5、高锰酸钾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实验小组对高锰酸钾进行研究。
(1)①如图所示进行实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生氧气的质量远高于理论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
(2)浓度为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有消炎、防感染扩散等作用。
①若用10g1%的高锰酸钾溶液稀释成0.05%的高锰酸钾溶液需要蒸馏水_______mL(水的密度是1g/mL)。
②在量取蒸馏水时,若俯视读数,则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0.05%。
(3)经查阅资料得知KMnO4溶液呈中性、有腐蚀性,小组成员进行了以下实验:将铜片分别浸泡在4种不同的溶液中18小时,现象如下表。
编号 Ⅰ Ⅱ Ш Ⅳ
实验 25mL、0.1% KMnO4溶液 25mL、0.1% KMnO4溶液 +10滴浓硫酸 25mL蒸馏水+10滴浓硫酸 25mL、1% KMnO4溶液 +10滴浓硫酸
铜片质量 实验前 0.54g 0.54g 0.54g 0.54g
实验后 0.54g 0.52g 0.54g 0.43g
(解释与结论)
①通过对比实验Ⅱ和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②欲得出“KMnO4和硫酸共同作用对铜才有腐蚀性”的结论,需要进行对比实验的编号为_______。
③该实验中铜片被腐蚀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
【详解】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
C、汽油不溶解于水,在水中易浮而分层,无法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得到溶液,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A、实验室溶剂一般选择水,除了水之外还有乙醇等,故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燃烧的更旺,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
A、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镁比锌活泼,反应速率快,金属过量,酸不足,故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由于①③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该物质,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饱和溶液,②有固体剩余,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未指明X、Y溶液是否饱和,所以t1℃时,X、Y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题意可知,30℃的水中溶解的该物质的量比20℃时多,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X表示的是该物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分别将100gX、Y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X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Y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所得到的溶液质量:Y>X,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A错。
B:t2℃时,物质a的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错。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错。
D:t2℃时b的溶解度是25g,50g水最多溶解物质b12.5g,所得溶液质量最多为62.5g。小于65g。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6、B
【详解】
A、食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C、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白醋是醋酸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7、A
【详解】
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先升高,一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至室温,故A正确;
B、石灰石不溶于水,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故C错误;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
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能溶解的最多的质量。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B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变化趋势比B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的B,则50g水中加入25gB 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不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B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变化趋势比B大,所以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降温结晶法,正确。
故选C。
9、A
【详解】
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点燃的方法无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达到目的;
B.溶解、过滤可以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蒸发可以从滤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能达到目的;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12杂质,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溶液,最后通过过滤除去过量的铁屑和反应生成的铜,能达到目的;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能达到目的;
故选A。
【点睛】
10、D
【详解】
A、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不是利用的溶解作用,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能析出晶体,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加,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无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常温下,硝酸钾的浓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汽油溶解油污 洗涤剂 洗涤剂乳化作用
【详解】
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清除掉油污的方法还有:使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或利用碱液与油污的化学反应去除油污。适合新衣服的去油污的方法为使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
【点睛】
2、
(1)110
(2)NaCl
(3)ABC
【分析】
(1)
从表格可知,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
(2)
10℃时,NaCl溶解度为35.8g,KNO3的溶解度是20.9g,所以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3)
A、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所以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C、从20℃到30℃,氯化钠溶解度从36.0g变为36.3g,硝酸钾溶解度从31.6g变为45.8g,该温度范围内某一温度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等,所以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正确。
D、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如恒温蒸发溶剂导致硝酸钾晶体析出。错误。
故选ABC。
【点睛】
3、
(1)=
(2)13:25
(3)>
(4) AC BE
(5)减小
【分析】
(1)
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故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填:=。
(2)
t2℃时,乙溶解度52g,将6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2g:100g=13:25,故填:13:25。
(3)
现有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将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甲降温后溶解度,大于乙降温之前溶解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乙,故填:>。
(4)
ABCDE,甲质量分别为35g、70g、70g、90g、90g,t1℃时,甲溶解度63g,故A不饱和溶液,BE饱和溶液,t2℃时,甲溶解度90g,故C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BE都为t1℃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AC;BE。
(5)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说明随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故填:减小。
4、
(1) A 不饱和
(2)t1℃时,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28.6%
(4)降温结晶
【分析】
(1)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图中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A;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g,该温度下,将3.5 g NaCl加入10g水中,能全部溶解,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2)
由图可知,t1℃时,A、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故m点表示的意义是:t1℃时,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
t2℃时,A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40g固体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20g,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
由图可知,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碳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碳酸钠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5、
(1)A>B>C
(2) A C
(3)70
(4)降温结晶
(5)C>B>A
(6)B>A>C
【解析】
(1)
由图可知,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2)
A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且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将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C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A;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无溶质析出的是C。
(3)
20°C时,A物质溶解度为40g,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充分搅拌,最多溶解溶质2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50=70g。
(4)
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A中含有少量B,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5)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将等质量的A 、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A溶解度最大需要水最少,C溶解度最小需要水最大,故所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C>B>A。
(6)
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降温之后溶解度B大于A,溶质质量分数B大于A;降温之后C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降温之前C溶解度小于降温之后AB溶解度,故溶质质量分数B>A>C。
三、计算题
1、
(1)1000
(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合理即可)
(3)解:设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答: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
【分析】
(1)
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30%×500g=10%×(500g+x)
x=1000g
(2)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溶质减少,所以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3)
见答案。
【点睛】
2、
(1)2.2g
(2)解: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3)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1)
由题意可知,反应后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6g-73.8g=2.2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3、解:设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
x=20%
答: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0%
【详解】
见答案。
4、
(1) 1200 960
(2)溶质质量为30kg20%=6kg,则溶液质量为
答:欲配制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氰菊酯杀虫剂来消毒,需要这种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7.5kg
【解析】
(1)
1000mL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1000mL1.2g/cm3=1200g,其中含溶质氯氰菊酯1200g80%=960g
(2)
见答案。
5、
(1)176
(2)解:设50g污水中含NaOH的质量为x。
x=4g
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8%
答: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8%。
【解析】
(1)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入水的质量为a,,a=176g。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强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强弱 证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色 H2O和CO2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详解】
A:(1) ①、②的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不同,①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②固体几乎不溶解,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强;
(2) ②、③中溶剂种类和量相同,溶质的种类不同,②固体几乎不溶解,③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的强弱;
B:(1) ①紫色干燥石蕊小花遇二氧化碳不变红,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证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色;
(2) ②喷水后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湿润的石蕊纸花遇二氧化碳变红,对比实验①、②、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H2O和CO2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2、球型干燥管 干燥二氧化碳 E 有晶体析出 20℃时,21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解:设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的质量是x
x=145.75g; 解:设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是y
y=231g
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故析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是231g-9.6g=221.4g。
【详解】
定性探究:(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球型干燥管;
(3)要想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应用C装置进行干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故应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选择E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20℃,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钠,故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见答案;
(6)见答案。
3、0.9%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氯化钠在水中逐渐溶解,氯离子浓度不断增大 蒸馏水不导电,液体的电导率几乎为零;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氯化钠全部溶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变,溶液的电导率不变 测定氯化钠溶液中不同位置的氯离子浓度(或测定电导率、密度等),数值相同则说明溶液是均一的 不为零,因为溶液中存在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详解】
引发思考:
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100mL生理盐水(其密度可近似看做1g/cm3)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实验探究1:
(1)a-b段曲线表示固体氯化钠正在溶解,呈这种形态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逐渐溶解,氯离子浓度不断增大。
(2)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是:蒸馏水不导电,液体的电导率几乎为零;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氯化钠全部溶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变,溶液的电导率不变。
交流反思1:
通过实验验证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可以测定氯化钠溶液中不同位置的氯离子浓度(或测定电导率、密度等),数值相同则说明溶液是均一的。
交流反思2:
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推测c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不为零,因为溶液中存在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4、3.1g 溶剂的种类 abd 第二组 < Ⅰ、Ⅲ
【详解】
①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6.2gA,故10g水中最多溶解的A的质量为3.1g,故填:3.1g
②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
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而第二组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从而溶解的质量不同,所以第二组研究的是溶质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的,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数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相等质量的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温度也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剂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该实验研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种类和固体物质的种类,故填:abd
③根据第二组实验可以看出,20℃时固体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填:<
④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3.6g,故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推论正确;
Ⅱ.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31%,推论错误;
Ⅲ.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推论正确;
Ⅳ.在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的溶解性小于B的溶解性,推论错误。
故填:Ⅰ、Ⅲ
5、 或在加热的条件分解产生氧气(或高锰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190 大于 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浓度越高,腐蚀性越强 Ⅰ、Ⅱ、Ш
【详解】
(1)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生氧气的质量远高于理论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或在加热的条件分解产生氧气(或高锰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2)①若用10g1%的高锰酸钾溶液稀释成0.05%的高锰酸钾溶液,设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x,则10g×1%=(10g+x)×0.05%,x=190g,合190mL。
②在量取蒸馏水时,若俯视读数,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则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05%。
(3)经查阅资料得知KMnO4溶液呈中性、有腐蚀性,小组成员进行了以下实验:将铜片分别浸泡在4种不同的溶液中18小时,现象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①实验Ⅱ和Ⅳ对比,Ⅳ中多了高锰酸钾,通过对比实验Ⅱ和Ⅳ,得出的结论是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浓度越高,腐蚀性越强。
②欲得出“KMnO4和硫酸共同作用对铜才有腐蚀性”的结论,需要验证高锰酸钾、硫酸单独存在以及同时存在的实验,需要进行对比实验的编号为Ⅰ、Ⅱ、Ш。
③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5个,钾原子都是2个,锰原子都是2个,硫原子都是8个,反应前氢原子是16个,反应后应该是16个,反应前氧原子是40个,反应后应该是40个,其中8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