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欢乐谷《哈里啰》教学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欢乐谷《哈里啰》教学设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15 12: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哈里啰
学科 音乐 学段: 小学 年级 二年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以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提高学生演唱能力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 理论依据:本课教学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教学法和“柯达以教学法”的理论为依据,始终在音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教学环节突出表现了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过程,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环节始终贯穿着音乐情感和知识技能两条主线,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更好的理解并表现歌曲。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哈里啰》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格,4/4拍,大调式,歌曲的结构方整,是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包含四个都是两小节的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模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四乐句与第二乐句的节奏相同。歌曲所用音乐材料十分简洁,但在每乐句尾部都使用“ ”。两次在乐句中出想的“”切分节奏使歌曲充满了动力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歌词中最多地使用衬词和拍手动作配合,使歌曲别具一格、饶有情趣、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表达了特立尼达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和乐观,奔放的性格 学生情况:二.2班共36人,在音乐素养方面,大部分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初步用基本正确的姿势、适中的音量演唱歌曲,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启发引导,随音乐律动,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并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有规律的“动”。 教学方式:律动法、聆听法、接唱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感受特立尼达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场面和乐观的心情的同时,能够大胆表现,善于合作。 过程与方法: 过程:通过多样的体态律动游戏,感受稳定拍并提高节奏感;初步形成控制声音的意识,良好的表现歌曲;通过打击乐伴奏、舞蹈等形式感受歌曲的基本律动及风格特点,提高身体协调性。 方法:律动法、聆听法、接唱法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了解特立尼达民族的相关知识和风土人情;认识的节奏组合。 技能目标:初步培养感受稳定拍的能力;能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积极参与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哈里啰》,并能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歌曲中两种切分音的演唱。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律动激趣,导入歌曲 1.律动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哈里啰》,组织学生伴随欢快活泼的歌曲做动作,从中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孩子们,刚刚你们和老师一起听到的这首歌曲叫《哈里啰》,这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所以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看看那里的美景,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结识当地的小朋友,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交朋友。 2.声势活动 (1)教师带领学生随《哈里啰》的音乐进行活动,前四拍左右摆头,当音乐出现“哈里啰”时,拍手、拍腿两次。 (2)摆头部分换成两脚尖交替点地的动作,“哈里啰”时拍手、拍腿两次。 (3)教师轻声哼唱歌曲,学生随音乐进行“接龙”律动游戏,引导学生把脚尖点地换成踏步走。 (4) 教师引导“车厢”(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请一名学生与老师配合做示范,在拍手时两人对拍,其他学生在音乐声中两人合作,完成音乐活动。 设计意图:由初次聆听、模仿动作这种最易操作的教学行为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准确做出动作,并潜移默化地将歌曲旋律印在学生的心中。 二、模仿体会、感受歌曲 1.教师提问:歌曲中出现最多的歌词是什么?(哈里啰) 2.教师指导学生在歌曲“哈里啰”的地方用节奏棒一边演奏,一边说出“哈里啰”。 3.教师出示打击乐器——三角铁,并演奏出歌曲中另一个难点节奏:“”,指导学生用节奏棒来模仿,伴随歌曲敲出两处难点节奏。 4.学生为范唱完整伴奏。 设计意图:将打击乐器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第二种切分节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为后面;隹确、自如的演唱歌曲扫平了障碍。 三、学习旋律、熟悉歌曲 1.师:“哈里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课件简介“哈里啰”的含义:通过小游戏,以师生对接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轻巧、愉快的声音位置说出“哈里啰”: 2.教师出示旋律卡片,学生识F大调“哈里啰”部分的音高。 3.教师边弹唱,边指导学生听辨旋律,并排序。 4.教师指导学生将“哈里啰”其余的旋律部分用音符贴在五线谱上,并以对接的形式来演唱歌曲曲谱。 设计意图:将“特立尼达小朋友”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异国小伙伴充满好奇。在介绍“哈里啰”这句话的同时,用旋律卡片引导学生区分三个不同音高的“哈里啰”,提示学生唱准音高,并通过聆听、排序来加以强化。学生将旋律用音符贴在五线谱上,巩固了学生F大调的个音阶位置,通过学生贴出的旋律线,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 四、师生互动、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 教师声情并茂、完整地演唱歌曲《哈里啰》。 2.师生对唱 教师指导学生接唱歌曲中“哈里啰”的部分,师生共同合作演唱歌曲。 3.随琴学唱 师:歌曲共有两段歌词,谁看出两段歌词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你能背唱这首《哈里啰》了吗 设计意图:师生一问一答的对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 五、创新思维、表演歌曲 1.多声部表演:请“车厢”同学(律动部分内容)、节奏棒、三角铁同时表演,随音乐进行表演。 2.学习简单的特立尼达舞蹈,随音乐表演歌曲。教师指导学生边唱边演奏。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就能轻松达到良好的歌曲处理效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多声部表演,学习舞蹈动作,使学生更有激情的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六、唱做结合、拓展歌曲 1.教师结合打击乐器,引导学生对歌曲《哈里啰》进行改编,用自创的表现手法来诠释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 师:你看,老师手中的节奏棒像什么 (双棒合拢,放到嘴边) 师:是啊,如果这是个麦克风,我就能随着音乐唱出各种不同情绪的歌曲,你也拿起自己的麦克风来试试看。听,这首歌你会唱吗 (教师播放摇篮曲风格的歌曲《哈里啰》的伴奏) 教师再次播放动感舞曲风格的《哈里啰》伴奏,请学生随唱,并对比说说两种版本的歌曲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音乐感受:然后教师手拿两个节奏棒,做敲鼓的动作,请学生模仿:伴随着富有特立尼达民族风格的鼓声,让同学们一起敲起来。最后把以上三种音乐连续播放,师生沉浸在不断变换的音乐声中,自由歌唱,抒发快乐的情绪。 2.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有关特立尼达民族的相关知识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从中了解特立尼达小朋友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的情景。 师:我们站在蔚蓝的大海边, 呼吸着岛上温暖湿润的清新空气,小脚踩着柔软的细沙。让我们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就像特立尼达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一起,无比轻松、自在地演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哈里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歌曲《哈里啰》进行改编,用自创的独特形式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音乐在不同速度、力度的转换下,带来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七、本课小结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帮助人们架起友谊的桥梁!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教师通过学生演唱歌曲,检测学生对于歌曲的掌握及表演能力 从每个小组中分别找出三个孩子演唱歌曲。在随后的展示环节,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发言再次对其学习效果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评价。 (二)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展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音乐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内互评时,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探讨着去评价,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内互评,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 评价量规 学习效果评价表 项 目 评价要点 优秀 B.良好 C.一般自评 互评师评 教学 效果 评价轻声有感情的演唱 与他人合作 积极参与展示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课是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一节音乐教学课。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特立尼达音乐文化的探寻,贯穿教学始终。 每首歌曲在其表现的主题背后,往往还有更加细化的旋律特征。这首作品特立尼达音乐风格同样值得学生去感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观察、聆听、比较、接龙等教学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音乐风格。 2.突出音乐学科特性,抓住歌曲的“演唱”,感受音乐风格。 本课作为一节表现领域的新授课,主要是通过歌曲演唱和律动来实现对旋律的感受。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切分节奏难点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尝试、比较、模仿演唱等多种手段,实现对歌曲的准确演唱。并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对旋律音调的感悟达到特立尼达音乐初步感受的教学目标。 3.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对音乐“美”的感受。 从发声练习的旋律开始,到演唱歌词时的情感体验,再到欣赏特立尼达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及体会乐器的伴奏,时时贯穿对音乐“美”感受,以情带声,情贯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