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 学年第二学期“衢温 5+1”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打开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很容易就能在视频播放页面找到“倍速播放”选项。倍速播放指在
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由用户自行选择加速或者减速的播放行为。调查显示,在 18-40
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
“标配”。这一收视行为不仅体现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接受特点,也折射出媒介发展对艺
术创新的技术驱动。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技术升级和媒介迭代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文艺作品
的创作模式、表现形式和欣赏习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急剧膨胀的信息体量、持续加快的信息更
新速度,让观众逐渐养成求新求快的习惯,倾向于快速捕获信息,快速得到审美满足。当下文化产
品的极大丰富,也给观众更多选择空间。倍速观看使观众能够迅速了解故事设定、人物形象、作品
风格,形成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和判断,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审美需求,又节省了宝贵时间。
不过,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倍速播放是有选择的。“为什么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话题曾经登上微
博热搜。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
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不过,当面对品质好剧时,观众不但不会
选择“加速”,反而会再次或多次观看。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视听语言、饱含深情的台词、直击人
心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一再品味。可以说,倍速播放
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
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
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
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
配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
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
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
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人民日报》2021年 07月 23日)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1页(共 8 页)
材料二:
新的手动触屏观看模式把看什么、什么时间看、怎么看的选择权,转交给用户,但“自由观看”
很快成了“过度观看”。相比而言,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约束虽然多,也限制了观看沉迷。以“刷剧”
为例,观众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点开视频应用程序,在分类整理的海量影视剧中,通过主动搜
索或智能推荐,选定想看的剧集,可以一次性观看多集电视剧,甚至“刷”完整部剧。
今年 6 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剧集在点播端的收看时长(70%)
远高于直播端(39.5%)。实现“刷剧”自由的视频用户,用倍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拖进度条略
过不感兴趣的情节,充会员 VIP 直接跳过广告、片头片尾。用户观看时还可以随时截屏、分享、发
弹幕等,手动可选的功能,让“刷剧”快感唾手可得。本想用倍速 20分钟看一集剧,结果往往花上
N 个 20分钟。十几秒的短视频,不少人能连续“刷”几个小时。用户在线吐槽,“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真正让人“停不下来”的,是隐藏于触屏观看模式背后的沉迷机制,倍速则只是催化剂。
有研究声称,1.33倍速音频不影响听者的理解,甚至 1.5和 1.8倍速下人们的理解能力也没有差别。
用倍速短期加速信息接收,理论上是可以的。在这一点上,倍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缩减版”相似,
压缩文字或影像内容,使读者观众更快速了解故事内容。这个过程,将文学、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
活动,变成了信息输出的娱乐消费。
文艺作品的欣赏需要时间,也需要充分的心理过程,经历从琐碎直觉到情感共鸣,再到观念认
知的审美接受过程。诗歌、小说、影视剧常以文字的省略、空镜头、定格镜头等方式留白,引发读
者观众的无限联想和想象,生发审美体验,将有形、有限的文艺作品,升华为无限宽阔的精神世界。
倍速播放相反,压缩影像、压缩时间,也压缩了观者心理体验的空间。
(摘编自赵丽瑾《倍速,为何成了观剧“刚需”?》,《光明日报》2021年 10月 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倍速播放”选项已是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标配,能让用户自行选择观看视频时速度的快慢。
B.倍速播放是观众艺术欣赏个性化需求的产物,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
展。
C.理论上讲,用倍速播放短期加速信息的接收是可行的,因为有研究表明倍速音频并不影响听者
的理解。
D.新的手动触屏观看模式,利用许多手动可选的功能,让用户的“刷剧”快感大大增加,“根本停
不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作品,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你同时还
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
B.观众收看热门影视剧时并不会选择倍速播放,反而会一再品味,而这种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
捕捉,成为重要参考数据。
C.十几秒的短视频,不少人能连续“刷”几个小时,是因为观众利用倍速播放自由地将精彩的情
节放慢下来欣赏。
D.倍速播放压缩影像内容,使观众更快速地了解故事内容,可能增添了娱乐性,但也压缩了观者
心理体验的空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倍速播放的相关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多年来一般会把节目内容的速度提高 5%播放,以便留出更多时间安排其
它内容。
B.中学生看网课时可以 1.3 倍速播放视频,但到关键处正常播放,特别难懂的地方重复播放。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2页(共 8 页)
C.如果出于新奇性就可以用倍速播放方式,随便看看;而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
就可以按其原速品味。
D.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完全根据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的被“倍速”数据
来创作新型视听艺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
5.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倍速播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6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
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
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
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
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
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
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
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
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
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
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3页(共 8 页)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
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
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
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
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
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
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
说:“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
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听取日程汇报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有利
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B.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但也理解并由衷同情方先生妻子去世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
给他送鸡蛋等。
C.小说中穆女士给仆人起名为“自由”,却又认为丫环就是丫环,天生的不知好歹,其言行与内心
形成了鲜明对比。
D.穆女士并不想去盲哑学校,但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不合适,这表明穆女士对于社会公
益事业只是表面上热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将穆女士丰富的早饭说成是“她的早饭很简单”,反话正说,透露出浓浓的讽刺意味。
B.小说主要运用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刻画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4页(共 8 页)
C.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把人物的丑态推向极致。
D.小说中穆女士将冯女士的工资从十二块钱涨到了二十五块钱,突出了她的善良。
8.简析文中穆女士的形象特点。(4分)
▲
9.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划线句的作用。(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
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
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
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
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
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
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
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
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
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
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
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
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B.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
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C.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
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5页(共 8 页)
D.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
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B.胡越,即胡与越,是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各民族。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这一时期曾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D.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侍从规谏帝王。
12.下列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开篇运用排比句,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
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
B.材料二中唐太宗说君主想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这一说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认为它
与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
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阐述了百姓可以“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
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
D.两则材料都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直至今天
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4分)
▲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4分)
▲
14.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
文本简述其理由。(3分)
▲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伫倚危楼风细细”写抒情主人公一个人久久地立在高楼上,向远处眺望,用“风细细”为眺
望添加一点背景,使画面活跃起来。
B.“草色烟光残照里”点明登楼眺望时间,写主人公到黄昏还不忍离去;“无言谁会凭阑意”写没
有人理解主人公登高远望的心情。
C.“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两句写出词人对饮酒很有兴趣,为了追求“一醉”,他不拘形迹,
不仅痛饮,还借高歌来寻找乐趣。
D.全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词人不轻易说破自己最深层的情感,而是在字里行间隐约
透漏,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16.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抒情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6页(共 8 页)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上阕写景,同时引出下阕对英雄的讴歌的两句是“ ▲ , ▲ 。”
(2)《论语·里仁》中孔子指明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是:“ ▲ , ▲ 。”
(3)《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天下人聚集响应,如影随形的两句是:“ ▲ , ▲ 。”
(4)《离骚》中表达诗人执着追求,多次死亡也不后悔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6小题,共 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8-20题。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古时称为桃符,历史悠久,起源秦朝,盛于明清,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而律诗的对偶句对对联
的影响特别大。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 ,在一定程度上 ▲ 了
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格式严格,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对仗严谨,平
仄 ▲ ,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对联又
被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凝练,句式也较灵活,
可长可短, ▲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
言。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要求作者都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
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同日而语 反应 协调 伸缩自如 B.相提并论 反映 和谐 收放自如
C.同日而语 反应 和谐 收放自如 D.相提并论 反映 协调 伸缩自如
19.依据语段所述对联相关知识,为所给下联选择一句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下联:更有些三危胜迹,六诏遗碑,两汉船鼓,百世山河
A.上联:只赢得积雪千载,一壁铁台,四围花鸟,半湾灵湖
B.上联:只赢得千载积雪,一壁铁台,半湾灵湖,四围花鸟
C.上联:只赢得千载积雪,一壁铁台,四围花鸟,半湾灵湖
D.上联:只赢得积雪千载,一壁铁台,半湾灵湖,四围花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要求作者都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
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B.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
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C.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
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D.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要求作者都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
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
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7页(共 8 页)
“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
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
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
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八个字紧相连
属,瞬息间则又( ),究竟是( ),倒不如不去的好。”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B.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C.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D.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22.上面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一回,由文段所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红楼梦》最早的书名叫
《 ▲ 》,也可以看出,小说作者的思想明显受到 ▲ 、 ▲ 两家思想的深厚滋
养。(3分)
23.下面三则材料分别符合或违反了哪一种权力?请根据材料填写恰当的答案。(3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权力分成四种: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1)“乌克兰的执法机构严厉镇压言论自由、异议和迫害反对派。比如,在基辅,他们继续准备报
复莫斯科教区的乌克兰东正教教堂。”
这段话表明乌克兰政府在行使 ▲ 。
(2)“北约无视当初绝不扩张的约定,和美国一道把乌克兰领土开发为潜在军事行动的战场。而且,
北约国家以演习为借口,让他们的军事特遣队几乎不断地出现在乌克兰境内。”
这段话表明北约违反了 ▲ 。
(3)百年前的中国,李大钊、陈独秀等忧国忧民的觉醒者相继涌现,他们唤醒了一大批民众,使当
时处于黑暗中的人民看到了曙光。
这些觉醒者拥有 ▲ 。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相关数据,“美食博主”李子柒年收入已经过亿,但她还在广西柳州建螺蛳粉工厂当老板。
很多人认为她不应该给自己找麻烦,不应该野心太大。其实,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做人见好就
收”“老人家应该在家带带孙辈,不要瞎折腾”“应该找份稳定的工作,早点结婚生孩子”……
太多的“不应该”和“应该”简单粗暴地给我们的人生划定了条条框框,试图把每个人的人生
轨迹都刻画成“理应如此”的模样。
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第8页(共 8 页)2021 学年第二学期“衢温 5+1”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答案
1.C “研究表明倍速音频并不影响听者的理解”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1.33 倍速音频不影响听
者的理解,甚至 1.5和 1.8 倍速下人们的理解能力也没有差别”,即并非任意倍速播放都不影响听者
的理解。
2.D A.“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中
指出,有的播放平台将长故事切割、重新剪辑为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所以“唯一”表述错误;另外,材料一第二段中说倍速播放让观众体会到的是音乐的陌生感,并非
“陌生的音乐”。B.“热门影视剧”并非都是“品质好剧”。“这些收视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捕捉,
成为重要数据”表述不当,材料一第四段中指出,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的是“什么作品常
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C.“是因为观众利用倍速播放自由地将精彩的情节放
慢下来欣赏”说法不对。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用户观看时还可以随时截屏、分享、发弹幕等”这些
多种“手动可选的功能”才是主要原因。
3.D “完全根据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的被‘倍速’数据来创作新型视听艺术”与材料一最后
一段中倡导的理念不符。“完全根据”过于极端,不应一味追求流量,而应该以“坚守价值立场、尊
重艺术规律”为前提。
4.①材料一首先明确提出倍速播放的概念及倍速播放的作用(1分);②然后论述了倍速播放体现了
当下年轻观众审美的个性化需求(1分);③最后论证了倍速播放对艺术创作的正面影响(1分)。(答
对 1 点得 1分,2点得 3分,3点得 4分)
5.积极作用:①满足了当下年轻观众审美的个性化需求;②节省了宝贵时间;③对艺术创新起到技
术驱动作用。(3分)
消极影响:①倍速播放是让用户由“自由观看”变为“过度观看”的催化剂;②倍速播放压缩影像、
压缩时间,也压缩了观者心理体验的空间;③将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变成了浅层的娱乐消费。(3 分)
(积极作用每点 1分,消极作用每点 1分)
6.B 从穆女士拒不见方先生和考虑二少爷读书付的钱不少等细节可看出,穆女士并非“由衷”同情
方先生的遭遇。
7.D 虽然冯女士的工资提高了,但实际上穆女士每个月总共少付七元,这一细节突出了穆女士精于
算计。
8.①表面忙碌,内心空虚。经常忙于参加各种社会事务,但内心会感到空虚。②虚荣伪善。自我标
榜“独立”却依靠丈夫,给仆人起名“自由”却轻视其尊严,表面善良实则只为了打造自己“新女
性”形象。③冷漠自私。在方先生丧妻后拒绝见面,用二十块钱打发,并埋怨他耽误儿子学业。④
吝啬,精于算计。让秘书兼职方先生的工作,只为减少工资的支出。(答对任意 3点得满分,答对 2
点得 3分,答对 1点得 1分)
9.①照应前文。结尾“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照应前文“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突出穆女士
热衷于参加社会事务,沽名钓誉;②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结尾反复说“那没什么”揭露穆女士毫
不在意方先生的处境,进一步刻画出穆女士的冷漠、伪善;③深化小说主题。通过对穆女士的语言
描写,暗含作者对部分自私自利、虚伪冷酷之人的讽刺与抨击;④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小说的结尾,作者并未交代穆女士如何在外面扮演“善人”,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每点 2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答案 第1页(共 3 页)
分,答对 3点得满分)
10.C
11.B “南方和北方”错,当改为“北方和南方”。
12.D 材料一没有“具体的事例”。
13.(1)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向,就会放纵自己的性
情来傲视别人(或: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殷”1 分,“纵情”1 分,“物”1 分,
句子通顺且语意正确 1 分)
(2)我常想伤害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贪求欲望才酿成了灾祸。(“外物”1 分,
“成”1 分,判断句 1 分,句子通顺且语意正确 1 分)
14.①房玄龄:创业更难(答“草创为难”也可)。理由: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攻破他们,战
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②魏征:守成更难(答“守成则难”也可)。理由:君主取得天下后,容易
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只答出观点,没有理由给 1 分;观点和理由全部答出,1 点
给 2 分,2 点给满分)
15.C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目的是借酒浇愁,并不是对饮酒真有什么乐趣,而他的“当歌”
是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16. ①叙事抒情。“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写主人公因登楼远望而引发“春愁”;②借景抒情
(写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哀景衬哀情亦可)。“草色烟光残照里”写春天景色。春草
铺地如茵,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加上“残照”二字,为下句“无
言谁会凭栏意”渲染了感伤的氛围;③直抒胸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接揭示出
主人公的苦苦思念之情。(三点全对满分。每点两分,专业术语 1分,结合诗句分析 1分。)
17.(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4)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8.D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同日而语:主要是指同一事物,
不同时间的比较,多用在否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中说的是诗歌和对联,应选“相提并论”。反应:
指有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反应”表达的事物动作来源于自身。反映:指光的反射、反照。
“反映”表达的事物动作来源于他人或他物。语境指依据古人的看法判断出两者的关系,故用“反
映”更恰当。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协调:配合得适当。“和谐”侧重于不矛盾,彼此融合,
互相无不利影响,多用于声音、情感、色调等。“协调”强调互相在步调、规模或倾向性等方面取得
一致,一般用于不同事物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等。语境中形容平仄的一致性,用“协调”更恰当。
伸缩自如:伸展与收缩不受阻碍,一般形容活动或操作灵活自然。 收放自如:形容对情感的控制,
无论收敛或奔放都自然合宜,不拘泥、不做作。 语境中指的是句式的长短,用“伸缩自如”更恰当。
19.B 根据语段所述对联相关知识,“上联尾字仄声”,排除 A、C项。根据“对仗严谨”,上联“积雪
千载”应为“千载积雪”,与下联“三危胜迹”相对。
20.C 画线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一是“对联”应移到“无论”之前。前后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
都是“对联”,故关联词语放在“对联”前面;二是“都”应移到“要求”前面。
21.D
22.石头记 佛 道
23.(1)横暴权力 (2)同意权力 (3)时势权力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答案 第2页(共 3 页)
24.
参考立意:
1.往更宽广的领域角逐,让人生有更多可能性。“不应该”和“应该”都在无形中拘束着人的无
限可能性,所以,人生无须有那么多的“不应该”与“应该”。放开手脚,摒弃“不应该”和“应该”,
让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2.不被他人定义,人生才更有活力。生活在“不应该”和“应该”中,天地就窄了。人生的活
力应在不被定义中绽放。
其它切合材料的立意也可。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使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
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
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伤
害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贪求欲望才酿成了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
女色,所想要的越多,损害的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
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我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
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所以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
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
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际上
和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
贞观十年,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尚书左仆射房
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
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
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
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
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
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
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这样必定会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
去,守成这一难事就当和诸位一道谨慎处理了。”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答案 第3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