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天然水中的杂质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在了解自然界水的分布和水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界的水中存在一定的杂质,人类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交流饮用水的来源,意识到天然水中存在有一定的杂质,进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试验,进一步认识天然水中的各种杂质的存在,同时也为后面水需要净化的内容作铺垫。体现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的理念。
学生对于水的课题比较熟悉,之前通过学习已经了解到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对人类的重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也基本掌握,为本课各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还是有待于借助本节课的活动得到训练和提高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饮用水的来源
2、通过肉眼观察河水,并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天然水中存在杂质。
3、通过显微镜观察河水和蒸发实验,认识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微生物和已溶解的物质等杂质。
4、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借助实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杂质。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突出重点的方法】:1、通过肉眼观察,从宏观方面初步了解天然水中含有一些杂质。
2、让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从微观方面认识天然水中的杂质,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难点】通过蒸发实验,发现天然水中已溶解的杂质。
【突破难点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注重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包括如何利用实验仪器、如何观察现象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导入:上海饮用水的来源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了解上海地区饮用水的来源。
活动器材:相关图片
活动1:肉眼观察河水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天然水中存在杂质,不能直接饮用
活动器材:河水、烧杯
活动2:显微镜观察河水
活动目标:1.使用显微镜观察河水,知道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和微生物,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活动器材:烧杯、滴管、载玻片、显微镜
活动3:蒸发河水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天然水中含有已溶解的物质。
2.学会蒸发的实验技能。
活动器材:河水、滴管、蒸发皿、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引入
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上海日常饮用水的来源,思考能否直接食用。
出示几张图片:水库、黄浦江、长江等江河的图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进入主题。
一、天然水中的杂质
肉眼观察老师提供的河水,通过看颜色、闻气味、观察透明度等方法,初步了解天然水质的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得出初步结论:天然水比较混浊,颜色偏黄等,含有杂质,不能直接饮用。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杯河水,指导学生用肉眼从颜色、气味、液体的透明度等方面观察天然水,及时做好记录。
让学生体验从宏观方面观察事物,也是一种实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天然水中含有杂质--悬浮颗粒、微生物
回忆显微镜使用的正确方法,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操作要领。
实验:显微镜观察河水,记录观察结果。
交流得出结论: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和微生物。
引导学生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给予指导。
从宏观转入微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态度,通过两种科学方法的探究实践,进一步深化显微镜的使用、学会蒸发的技能,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水中含有的杂质,为之前肉眼观察的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天然水中含有杂质---已溶解的微生物
学习蒸发实验的正确方法。
实验:蒸发河水,记录实验结果,观注实验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天然水中含有已溶解的物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
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物体状态的变化及最终留下了什么。
二、(拓展)天然水中的杂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分析天然水中杂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出示一段关于天然水中杂质影响人体健康的文字资料
通过资料的分析,认识到天然水中杂质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为后面水的净化作铺垫。
课堂小结
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已溶解的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
六、学习单
1、自然界的水大致可以分为 、 、 三类,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大约占总水量的 % 。
2、学习任务单
小组成员:
活动一
肉眼观察河水
活动二
显微镜观察河水
活动三
蒸发河水
现象记录
结果
结论
天然水中含有 等杂质。
3、作业:
1)河水通常含有 、 和 ,所以
不宜直接饮用。
2)课后去了解家里净水装置的工作原理(部分有条件的同学做)
第二课时:天然水中的杂质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在了解自然界水的分布和水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界的水中存在一定的杂质,人类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交流饮用水的来源,意识到天然水中存在有一定的杂质,进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试验,进一步认识天然水中的各种杂质的存在,同时也为后面水需要净化的内容作铺垫。体现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的理念。
学生对于水的课题比较熟悉,之前通过学习已经了解到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对人类的重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也基本掌握,为本课各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还是有待于借助本节课的活动得到训练和提高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饮用水的来源
2、通过肉眼观察河水,并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天然水中存在杂质。
3、通过显微镜观察河水和蒸发实验,认识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微生物和已溶解的物质等杂质。
4、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借助实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杂质。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突出重点的方法】:1、通过肉眼观察,从宏观方面初步了解天然水中含有一些杂质。
2、让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从微观方面认识天然水中的杂质,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难点】通过蒸发实验,发现天然水中已溶解的杂质。
【突破难点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注重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包括如何利用实验仪器、如何观察现象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导入:上海饮用水的来源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了解上海地区饮用水的来源。
活动器材:相关图片
活动1:肉眼观察河水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天然水中存在杂质,不能直接饮用
活动器材:河水、烧杯
活动2:显微镜观察河水
活动目标:1.使用显微镜观察河水,知道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和微生物,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活动器材:烧杯、滴管、载玻片、显微镜
活动3:蒸发河水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天然水中含有已溶解的物质。
2.学会蒸发的实验技能。
活动器材:河水、滴管、蒸发皿、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引入
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上海日常饮用水的来源,思考能否直接食用。
出示几张图片:水库、黄浦江、长江等江河的图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进入主题。
一、天然水中的杂质
肉眼观察老师提供的河水,通过看颜色、闻气味、观察透明度等方法,初步了解天然水质的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得出初步结论:天然水比较混浊,颜色偏黄等,含有杂质,不能直接饮用。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杯河水,指导学生用肉眼从颜色、气味、液体的透明度等方面观察天然水,及时做好记录。
让学生体验从宏观方面观察事物,也是一种实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天然水中含有杂质--悬浮颗粒、微生物
回忆显微镜使用的正确方法,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操作要领。
实验:显微镜观察河水,记录观察结果。
交流得出结论: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和微生物。
引导学生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给予指导。
从宏观转入微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态度,通过两种科学方法的探究实践,进一步深化显微镜的使用、学会蒸发的技能,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水中含有的杂质,为之前肉眼观察的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天然水中含有杂质---已溶解的微生物
学习蒸发实验的正确方法。
实验:蒸发河水,记录实验结果,观注实验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天然水中含有已溶解的物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
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物体状态的变化及最终留下了什么。
二、(拓展)天然水中的杂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分析天然水中杂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出示一段关于天然水中杂质影响人体健康的文字资料
通过资料的分析,认识到天然水中杂质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为后面水的净化作铺垫。
课堂小结
天然水中含有悬浮颗粒、已溶解的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
六、学习单
1、自然界的水大致可以分为 、 、 三类,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大约占总水量的 % 。
2、学习任务单
小组成员:
活动一
肉眼观察河水
活动二
显微镜观察河水
活动三
蒸发河水
现象记录
结果
结论
天然水中含有 等杂质。
3、作业:
1)河水通常含有 、 和 ,所以
不宜直接饮用。
2)课后去了解家里净水装置的工作原理(部分有条件的同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