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本堂课教学内容是《科学》课程第六章“水与人类”最后第2个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液化、蒸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探寻水循环在自然界、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了解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3.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以简笔画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更深层次地理解、归纳水循环的过程。
5.通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积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水”的良好素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突出重点的方法】:1. 通过讨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循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绘制简易的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绘图、读图的竞赛,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
3. 通过组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1. 通过教师展示图片,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比如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并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现象与水循环的联系。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学习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认识蒸发、液化和凝华的过程,并明确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亦就不存在这类天气现象。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活动目的: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活动器材: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干燥的塑料袋。
活动二:观察烧杯中的冰块。
活动目的:明确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水循环息息相关。
活动器材:冰块、烧杯
活动三:绘制简易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目的:加深理解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主要环节。
活动器材:纸张、油画棒、可供展示的教师的简笔画。
活动四:讨论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的形成。
活动目的:明确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活动器材:PPT展示自然现象:云、雪、露、霜、雾的图片。
活动五: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活动目的:在理解水循环具体过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活动器材:烧杯、热水、表面皿、冰块。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植物的蒸腾作用
观察生长旺盛的植物的外面的干燥塑料袋的变化。
思考植物的蒸腾作用与蒸发有什么联系。
准备生长旺盛的植物一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蒸腾现象。
引导学生联系蒸发,思考蒸腾作用的用途。
在学习蒸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蒸腾作用,更有利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生活中的现象与自然界里水的关系。
观察实验桌上的烧杯中的冰块。
分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准备冰块。
引导提问:烧杯有什么变化?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问题引导:寒冷的冬天,突然走进空调车你戴的眼镜有什么变化?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相似现象以问题形式提出,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
自然界里水循环的过程。
分组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制自然界水循环的示意图。
完成绘图并开展读图、说图的小组竞赛活动。
体会海水不断蒸发,但海洋水永远不会干涸的原因。
巡视课堂并提示简笔画创作的要点。
对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评分。
总结绘图及竞赛情况、总结强调水循环的过程。
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动手画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之一。同时是对水循环知识的巩固,从看图到自己动手画图的一个提升。
自然界中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观看云、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图片。
小组讨论:自然现象的形成。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讨论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
教师提示:蒸发、液化和凝华的概念。
记分、评分、归纳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
继续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从水循环到自然现象的解释基本物理知识都不变,但是有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考察同学们课外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发扬。
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思考如何形成人工雨?
在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并在表面皿上放冰块。
观察思考讨论:烧杯中水的变化。观察表面皿下有什么生成?原因什么?
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进行设想、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烧杯、表面皿、热水、冰块。
教师引导:人工雨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联系。
教师总结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概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从了解水循环到掌握整个水循环的过程到设计实验生成人工雨,是一个逐渐跟进的学习过程,从认识到掌握到运用。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有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改进。
六、学习单:
1. 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空气潮湿、凉爽宜人,这是由于植物进行( C )的结果。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输导作用
2. 请你思考并写下你的想法:“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虽然水体是循环的,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枯竭。
第八课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本堂课教学内容是《科学》课程第六章“水与人类”最后第2个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液化、蒸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探寻水循环在自然界、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了解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3.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以简笔画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更深层次地理解、归纳水循环的过程。
5.通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积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水”的良好素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突出重点的方法】:1. 通过讨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循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绘制简易的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绘图、读图的竞赛,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
3. 通过组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1. 通过教师展示图片,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比如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并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现象与水循环的联系。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学习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认识蒸发、液化和凝华的过程,并明确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亦就不存在这类天气现象。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活动目的: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活动器材: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干燥的塑料袋。
活动二:观察烧杯中的冰块。
活动目的:明确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水循环息息相关。
活动器材:冰块、烧杯
活动三:绘制简易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目的:加深理解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主要环节。
活动器材:纸张、油画棒、可供展示的教师的简笔画。
活动四:讨论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的形成。
活动目的:明确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活动器材:PPT展示自然现象:云、雪、露、霜、雾的图片。
活动五: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活动目的:在理解水循环具体过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活动器材:烧杯、热水、表面皿、冰块。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植物的蒸腾作用
观察生长旺盛的植物的外面的干燥塑料袋的变化。
思考植物的蒸腾作用与蒸发有什么联系。
准备生长旺盛的植物一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蒸腾现象。
引导学生联系蒸发,思考蒸腾作用的用途。
在学习蒸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蒸腾作用,更有利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生活中的现象与自然界里水的关系。
观察实验桌上的烧杯中的冰块。
分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准备冰块。
引导提问:烧杯有什么变化?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问题引导:寒冷的冬天,突然走进空调车你戴的眼镜有什么变化?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相似现象以问题形式提出,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
自然界里水循环的过程。
分组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制自然界水循环的示意图。
完成绘图并开展读图、说图的小组竞赛活动。
体会海水不断蒸发,但海洋水永远不会干涸的原因。
巡视课堂并提示简笔画创作的要点。
对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评分。
总结绘图及竞赛情况、总结强调水循环的过程。
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动手画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之一。同时是对水循环知识的巩固,从看图到自己动手画图的一个提升。
自然界中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观看云、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图片。
小组讨论:自然现象的形成。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讨论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
教师提示:蒸发、液化和凝华的概念。
记分、评分、归纳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
继续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从水循环到自然现象的解释基本物理知识都不变,但是有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考察同学们课外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发扬。
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思考如何形成人工雨?
在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并在表面皿上放冰块。
观察思考讨论:烧杯中水的变化。观察表面皿下有什么生成?原因什么?
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进行设想、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烧杯、表面皿、热水、冰块。
教师引导:人工雨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联系。
教师总结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概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从了解水循环到掌握整个水循环的过程到设计实验生成人工雨,是一个逐渐跟进的学习过程,从认识到掌握到运用。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有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改进。
六、学习单:
1. 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空气潮湿、凉爽宜人,这是由于植物进行( C )的结果。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输导作用
2. 请你思考并写下你的想法:“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虽然水体是循环的,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