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空气的成分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空气的成分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2-23 21: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空气中的成分(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在空气中的所占的大概比例。
2.交流所查阅收集的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的信息,理解不同性质物质的不同用途.。
过程与方法:
1.模拟并分析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会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教会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红磷、燃烧匙、酒精灯(火柴)、集气瓶、橡皮塞、带止水夹的导管、烧杯、水。
教学流程:

四、流程说明: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引入
介绍人类发现空气的历程
用化学史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1
分析拉瓦锡实验的设计原理
为什么选用密闭容器
为什么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为什么选择汞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了解探究实验设计的要求,为模拟实验奠定基础.
活动2
用红磷实验模拟拉瓦锡的氧气测定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你猜测会有什么实验现象.
4.为什么红磷可以代替汞.
5.集气瓶中的压强为什么会变小?(粒子模型解释)
6.集气瓶中的刻度是如何确定的?
7.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8.如果没有达到1/5,可能有什么原因?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分析实验,了解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活动3
实验结束后,剩余的是什么物质?通过分析和推论,得出氮气也是空气的一种成分,体积含量最大.
联系第一课时的作业,指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论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活动4
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教师介绍有关“燃素”以及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图示和数据.
利用科学家的数据比较权威,同时课堂无法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学会读图.
空气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及杂质
0.03%
学生完成表格数据填空:
使学生掌握空气各种物质成分的体积分数,要学会进行合理的怀疑。
结论1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活动5
交流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与气体的哪些性质有关.
作业反馈,学会查找资料.通过交流合作学习,明确用途与性质相适应
结论2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它的各种成分具有不同的用途,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源泉.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为……………………………………………………( )
A、21% B、12% C、78% D、87%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含量,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2、约占有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含量,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B、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一般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空气中只含有氮气和氧气。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了电灯泡中充有的气体可能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氢气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5、汽水中溶有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答案:B)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6、汽车安全气囊里所装的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B)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7、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氧气· ·灌注在探照灯内
二氧化碳· ·填充在汽车轮胎内
稀有气体· ·保持大气的湿度
压缩的空气· ·有助于可燃物的燃烧
水汽· ·过量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 氧气· ·灌注在探照灯内
二氧化碳· ·填充在汽车轮胎内
稀有气体· ·保持大气的湿度
压缩的空气· ·有助于可燃物的燃烧
水汽· ·过量会加剧温室效应 )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拓展习题
8、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参考拉瓦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史),右图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答案:氮气)
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相当于集气瓶中原有的 的体积。
(答案:氧气)
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将红磷点燃放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过程中,有部分瓶中的氧气已与红磷反应,外部的空气补充进来后才塞紧橡皮塞。)
(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如果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较大,会有许多气体从瓶中逸出,冷却后则会有更多的水(超过容积的1/5)进入瓶中。)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右上图),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答案:防止集气瓶中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联通,减少实验误差。)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分析、解释及推断等。
活动卡
活动一:请写出拉瓦锡实验装置的各部件名称
活动二:请写出红磷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项 目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作业完成的质量
交流发言的态度
小组讨论的效果
活动卡内容完成
评价:优、良、中、差
第二课时:空气中的成分(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在空气中的所占的大概比例。
2.交流所查阅收集的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的信息,理解不同性质物质的不同用途.。
过程与方法:
1.模拟并分析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会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教会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红磷、燃烧匙、酒精灯(火柴)、集气瓶、橡皮塞、带止水夹的导管、烧杯、水。
教学流程:

四、流程说明: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引入
介绍人类发现空气的历程
用化学史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1
分析拉瓦锡实验的设计原理
为什么选用密闭容器
为什么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为什么选择汞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了解探究实验设计的要求,为模拟实验奠定基础.
活动2
用红磷实验模拟拉瓦锡的氧气测定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你猜测会有什么实验现象.
4.为什么红磷可以代替汞.
5.集气瓶中的压强为什么会变小?(粒子模型解释)
6.集气瓶中的刻度是如何确定的?
7.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8.如果没有达到1/5,可能有什么原因?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分析实验,了解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活动3
实验结束后,剩余的是什么物质?通过分析和推论,得出氮气也是空气的一种成分,体积含量最大.
联系第一课时的作业,指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论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活动4
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教师介绍有关“燃素”以及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图示和数据.
利用科学家的数据比较权威,同时课堂无法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学会读图.
空气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及杂质
0.03%
学生完成表格数据填空:
使学生掌握空气各种物质成分的体积分数,要学会进行合理的怀疑。
结论1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活动5
交流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与气体的哪些性质有关.
作业反馈,学会查找资料.通过交流合作学习,明确用途与性质相适应
结论2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它的各种成分具有不同的用途,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源泉.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为……………………………………………………( )
A、21% B、12% C、78% D、87%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含量,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2、约占有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含量,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B、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一般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空气中只含有氮气和氧气。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了解。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了电灯泡中充有的气体可能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氢气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5、汽水中溶有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答案:B)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6、汽车安全气囊里所装的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B)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7、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氧气· ·灌注在探照灯内
二氧化碳· ·填充在汽车轮胎内
稀有气体· ·保持大气的湿度
压缩的空气· ·有助于可燃物的燃烧
水汽· ·过量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 氧气· ·灌注在探照灯内
二氧化碳· ·填充在汽车轮胎内
稀有气体· ·保持大气的湿度
压缩的空气· ·有助于可燃物的燃烧
水汽· ·过量会加剧温室效应 )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及其用途,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拓展习题
8、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参考拉瓦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史),右图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答案:氮气)
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相当于集气瓶中原有的 的体积。
(答案:氧气)
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将红磷点燃放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过程中,有部分瓶中的氧气已与红磷反应,外部的空气补充进来后才塞紧橡皮塞。)
(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如果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较大,会有许多气体从瓶中逸出,冷却后则会有更多的水(超过容积的1/5)进入瓶中。)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右上图),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答案:防止集气瓶中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联通,减少实验误差。)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分析、解释及推断等。
活动卡
活动一:请写出拉瓦锡实验装置的各部件名称
活动二:请写出红磷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项 目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作业完成的质量
交流发言的态度
小组讨论的效果
活动卡内容完成
评价:优、良、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