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壹
·代元而立是大明
贰
·
朱家天下无宰相
叁·科举改制出八股
肆·经济发展新变化
目录
CONTENTS
目标·分析元末农民大起义和了解明朝的建立
代元而立是大明
壹
(一)元末农民起义
材料一:1323年——1332年,元朝政局动荡,皇室成员与权相大臣联手参与政变,皇位更迭频繁。泰定帝、天顺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宁宗先后即位称帝。史上称为“十年更五帝”。
材料二:“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任务一: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元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割据势力)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一)元末农民起义
(二)明朝的建立
材料: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中外历史刚要》上册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南京)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呼?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
明朝版图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 1433年
代元而立的汉族统一王朝明朝(1368 ~1644),共传16帝,历时277年。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子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是明朝的创建和巩固阶段。经过这一时期的重典统治、皇位争夺等一系列动荡、波折,明朝政治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朱元璋尤其是明初政治的关键人物,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二)明朝的建立
目标·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发展。
朱家天下无宰相
贰
材料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张廷玉等《明史 职官志》
(一)中央集权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设置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设置卫所和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
明初创立了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大体上每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下辖十百户所。卫的上级机构为都指挥使司(都司), 长官为都指挥使。全国共设十六都司,分统于五军都督府。其中十三都司与十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为一省中之“三司”。另有辽东、大宁、东胜三都司设于北部边境,兼治军、民。根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记载,全国共设立329卫,估算士兵总人数约为180余万。另外,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还设有若干羁縻卫所乃至羁縻都司,长官由当地民族首领充任,世袭其职。——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一)中央集权
作用: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使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材料:明太祖定天下之三年,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盖由建都应天,去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他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分藩而不锡(赐)土,与周汉封国稍异尔。然诸王每奉诏征伐,虽元勤宿将,咸票节制。及太祖末年,秦、晋二王皆已薨逝,成祖最习兵,出塞数有功。乃诏曰:“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门户,其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出开平备边,一切号令,皆自王出。”——《明史稿》卷一零八 《列传三·诸王传》
(一)中央集权
朱元璋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后果:封王反叛(靖难之役)
措施:废除丞相制度,提高六部的地位,独揽大权。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二: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任务二: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张廷玉等《明史 职官志》
(二)君主专制
材料: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二)君主专制
明太祖性格多疑、专断,迷恋权力,事必躬亲。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二)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
材料:时(明朝初年)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天。——《稗史汇编》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明朝的君主专制措施使官员压力极大,人人自危。
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中外历史刚要》上册
出现内阁,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 置相》
学者的评价
黄宗羲
1、“丞相”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官职,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A、元世祖时 B、明太祖时
C、明成祖时 D、康熙皇帝时
B
材料: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17世纪20年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被称为“九千岁”——《中外历史刚要》上册
宦官与厂卫特务机构
材料:洪武初年,置有“检校”之职,负责稽查在京官员不公不法行为,检校倚势横行,百官畏惧。洪武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专司侦察,名为“缇骑”。锦衣卫所属镇抚司中设有监狱,有权审判、处刑,亦称“诏狱”。洪武后期大狱,多使锦衣卫断治,诛杀甚众。明太祖还时常在殿廷上杖责大臣,称廷杖,重者立毙杖下。廷杖行刑任务后来也固定由锦衣卫校尉承担。——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明成祖成立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耳目和爪牙。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材料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拓展延伸
根据材料的观点,分析宰相制度的废除和锦衣卫的出现,明太祖朱元璋的用意是什么?
加强君主专制
随堂练习
1、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不包括(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特务机构东厂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
2、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初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3、我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宰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汉朝与宋朝 B、秦朝与明朝
C、秦朝与清朝 D、唐朝与明朝
D
C
B
目标·了解·八股文及其危害
科举改制出八股
叁
(一)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张廷玉等《明史·选举志》
范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考试格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材料: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形成“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故有八股之称。洪武三十年(1397) 科举发生“南北榜案”,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以后明朝科举会试遂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以保证南北士人人仕机会的相对均等。——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一)科举考试的变化
任务三: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指出科举考试的变化。
变化:出现八股文和南北榜。科举考试规范化,出现“八股文”。
(二)八股取士的危害
材料一: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有什么消极影响。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顾炎武
变化:规定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卷文体为八股文(答出“八股取士”也可)。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
顾炎武
清代名医徐灵眙作讽刺八股取士的《刺时文》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啼,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二)八股取士的危害
恶果: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材料: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
问题1:为了时常温习功课,这位举人的书箱里会放哪类书?为什么?
问题2:你觉得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危害?
随堂练习
1、四书五经。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从四书五经内出题。
2、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皇帝选拔忠实的奴仆,从而强化君权,死板迂腐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举,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造成学风空疏。(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练习
1、(2020海南海口七下期末)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A、锦衣卫
B、内阁
C、六部
D、八股文
D
目标·了解·明朝经济的新变化及其作用
经济发展新变化
肆
(一)新型农作物的传入与农业的发展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广泛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烟草、花生的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人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表现: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花生、向日葵、甘薯和马铃薯等。作用: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任务四: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二)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
材料二: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材料一: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鏹"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涮《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注释]①新安:指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隋朝在此设新安郡,故称新安。②山右:指山西。③贾:商人。④镪:钱。
补充: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020吉林长春七下期末) 下列作物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是( )。
A、水稻、小麦
B、玉米、甘薯
C、小麦、玉米
D、水稻、花生
随堂练习
B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