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如图为本溪市“地标性”建筑——衍水大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相对于大桥两侧的围栏是静止的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
2、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雨后彩虹 B.桥的倒影
C.筷子“弯折” D.海市蜃楼
3、下列各成语中反应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A.“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B.“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
C.“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D.“一叶障目”——光的色散
4、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实验主要是说明( )
A.光的反射现象 B.光的折射现象
C.平面镜成像特点 D.光的色散现象
5、有关透镜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时,要使像变大,照相机应远离物体
B.使用幻灯机时,幻灯片应放在一倍焦距以内
C.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近视眼看远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需用凸透镜矫正
6、下列光现象与其原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茂密树林底下常能看到圆形光斑﹣﹣光的直线传播
B.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光的折射
C.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
D.七色彩虹﹣﹣光的色散
7、如图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配备了新型全自动摄像测温告警系统,晨晨同学正在通过学校测温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头离晨晨同学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
B.显示屏上出现晨晨的头像,说明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C.当晨晨的体温为36.5℃时,告警系统会报警
D.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主要是利用红外线测出的
8、近期,小郭同学发现自己看书时,为了看清书上的文字,眼睛和书之间的距离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郭患上了远视眼
B.小郭眼睛的晶状体变薄了,折光能力变弱
C.小郭看远处的物体时,像将成在视网膜后
D.佩戴由合适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可帮助小郭矫正视力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B.最好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没有像出现
D.根据“物近像远”,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远离玻璃板同时变大
10、对于如图所示的家用小汽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测距离的
B.汽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只是因为这样做更美观
C.汽车的后视镜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它使用的是凹面镜
D.关上车窗,车内会变的安静很多,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在校运会百米比赛上,站在鸣枪裁判旁边观看的小刘同学用手捂住耳朵是为了在______处减弱噪音;终点计时员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在______(填“看到冒烟”或“听到鸣枪”)的同时按下秒表。
2、红光、______光和蓝光是色光的三原色;用测温枪测体温,这是利用了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热效应。
3、验钞机就是利用了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医院、饭店中常用紫外线灯来______。而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射______脉冲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
4、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电影放映机______(选填“是”、“不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5、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如图所示。手机镜头相当于______透镜,二维码到手机镜头的合适范围是物距______。 (选填“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或“小于1倍焦距”)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放了一台“角反射器列阵”如图所示,这个角反射器的作用是将地球上的激光按其原来的方向反射回地球,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激光测定月地间距离的精确度,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如图所示角反射器的原理图,回答以下问题:
(1)“角反射器列阵”主要是有许多平面镜构成,这些平面镜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2)一束激光从地球射向月球,经过月球上的反射器后,返回发射器,所需时间为2.54s,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_千米。
2、站在百米跑道终点计时台上的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跑道的运动员计时,甲看到起跑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乙则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
(1)甲、乙两名计时员谁计时准确?为什么?
(2)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是多少?
3、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的时间,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就是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1)请你计算光传播用的时间(保留一位小数);
(2)伽利略能否准确地测出光速,为什么?
4、如图所示,护林员为了看清一处山洞内的情况,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
(1)请你通过作图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并通过计算标出反射角的度数(写出计算的过程);
(2)试求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5、激光是测量距离最精确的“尺子”,它的射程非常远,利用它可以从地球射向月球,再从月球反射回地球.从发射激光到接收到它返回的信号,共用时2s,已知光速为3×108m/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倒立、______的______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的中央,保待镜和光屏的高度不变,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所以在进行实验前,应该调整它们的高度,使______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通过光具座上的刻度尺,小组同学量得到:u=30 cm,v=15 cm,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出: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把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______cm,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像。
(3)做如图所示实验时,小组某位同学取下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成“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变得清晰,与原来相比,成像的亮度______(选填 “变亮”“不变”成“变暗”)。
2、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________的中心、光屏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标尺上位置如图时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___;
A.8cm B.12cm C.16cm D.20cm
(3)若仅将图中凸透镜移动到刻度值为________cm处,光屏上可再次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4)若仅将图中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__(近视/远视)眼镜,可使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5)若把蜡烛换成二极管发光字是F的形状,我们在凸透镜的位置看向光屏,我们看到的发光字F像的形状应该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B. C. D.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以车为参照物 大桥两侧的围栏是向后运动的,故A错误;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切断噪声传播,故B错误;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C正确;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光向各个方向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A. 雨后彩虹是由于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珠,太阳光经过小水珠形成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筷子“弯折”是由于水面下的筷子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反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所以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D.立竿见影、一叶障目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选D。
5、C
【详解】
A.照相时,要使所拍摄景物的像变大,应将照相机的镜头靠近被拍摄物体,这样可增大像距,使像变大,故A错误;
B.使用幻灯机时,幻灯片应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A.茂密树林底下常能看到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在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所以,镜头离晨晨同学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故AB错误;
C.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晨晨的体温为36.5℃时,告警系统不会报警,故C错误;
D.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为了看清书上的文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郭同学已患上近视眼;近视眼的形成与用眼方式不当等有关,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东西,长时间强光刺激等,导致眼睛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从而引起视物不清;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具有发散能力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较暗的环境中人更容易看清出玻璃板上所成的像,若环境太亮,周围光线进入人眼太强了,人就看不清玻璃板所成的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此实验中要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在另一侧各成一个像,难以确定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因此,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没有像出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应该是“物近像近,物远像远,且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
A.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故A错误;
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车外光线暗,车内光线明亮时,车内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车内物体所成的虚像位于玻璃的上方,起到不妨碍司机视线的作用,故B错误;
C.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所以,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故C错误;
D.关上车窗后,车内会变得安静很多,玻璃可以反射声音起到隔音的效果,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效果,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人耳 看到冒烟
【详解】
[1]通常有三种方法阻断噪声的传播,站在鸣枪裁判旁边观看的小刘同学用手捂住耳朵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根据公式可知,光从起点传到终点时所用时间要短的多,故以看到冒烟时开始计时要准确一些。
2、绿 红外线
【详解】
[1]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梭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而其中红、绿、蓝三种色光不能由其它色光合成,称为光的三原色。
[2]物体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所以我们用测温枪测体温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
3、发光 灭菌 红外线
【详解】
[1]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检验钞票中的荧光物质,从而辨别真假。
[2]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用紫外线来灭菌。
[3]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制成的。
4、放大 是 不能
【详解】
[1][2]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物距是15cm,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电影放映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电影放映机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物距是
15cm-7cm=8cm
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虚像。
5、凸 大于2倍焦距
【详解】
[1]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手机镜头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即凸透镜。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二维码到手机镜头的合适范围也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
三、计算题
1、垂直@3.81×105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可知:当镜面相互垂直时,从远处任意角度射来的光线经垂直的两个镜面反射后可以沿原路返回,据此可方便测量地月距离,所以这些平面镜之间是垂直的。
(2)经过月球上的反射器后,返回发射器,所需时间为2.54s,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
答案为:垂直
点睛:注意光走了一个来回的距离,地月距离应该除以2.
2、(1)见解析;(2)0.29s;(3)14.01s
【详解】
解:(1)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准确,即甲计时员计时准确。
(2)已知
由可得,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应该为
答:(1)甲计时员记时准确;
(2)他们计时相差大约是0.29s;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是14.01s。
3、 (1);(2)见解析
【详解】
解:(1)光传播4km的时间
≈1.3×10-5s
(2)伽利略无法准确测量出光速,因为光速太快,在4km的路程上运动的时间太短,当时条件无法准确测量出这段时间。
答:(1)光传播4km用的时间约为1.3×10-5s;
(2)见解析。
4、 (1) 120°;(2) 30°
【详解】
(1)连接PO,即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然后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由图知道,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90°+30°=120°
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下图所示:
(2)由图知道,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90°-60°=30°
答:(1)反射角的度数是120°;
(2)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30°。
5、
【详解】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s=vt=3×108m/s×2s=3×108m
【点睛】
已知所用的时间和光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
1、缩小 实 下 烛焰 同一高度 15 放大 远离 变暗
【详解】
(1)[1][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4][5]为了使像成在光的中央,应该使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由图可知烛焰的中心偏高,应该将蜡烛向下调节。
(2)[6][7]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u=30 cm,v=15 cm,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所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把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15cm,此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3)[8][9]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会使折射光会聚成像的位置靠后,所以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变得清晰,但和原来相比,成像的亮度比之前变暗。
2、烛焰 照相机 B 40 近视 B
【详解】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要将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
[2]图中物距大于像距,可判断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3]图中物距大于像距,可判断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由图可知,物距
像距
由上可知,,即;,即,综上可得,,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4]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路是可逆的。若仅移动凸透镜使光屏再次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可使,,将原来的像距变成现在的物距,即
将原来的物距变成现在的像距,即
此时光屏上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可将中凸透镜移动到刻度值为40cm处。
(4)[5]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即增大像距,让折射后的光线延迟会聚,故可在凸透镜和光屏之间加上一个合适近视眼镜,即凹透镜。
(5)[6]题干图中光屏上成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把蜡烛换成二极管发光字F,我们看到的发光字F像的形状应该是和F上下左都相反的缩小的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