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诵读课文,疏通文言。
2.小组合作,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师生探究,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现象。?2.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模块一、初高中知识衔接:
一、文学常识:
疏,疏条理,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表,古代臣下给皇帝奏章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疏,重在“议事”;表重在“陈情”。)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讽”,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长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征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小故事: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三、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模块二、走进文本:
1.诵读课文,标注读音
疏浚(???? )??? 塞(???? )源???? ???殷(??? )忧?(深切的忧虑)
懈怠(??? )??? 壅(??? )???? 谗(??? )邪???? 黜(??? )恶???? ?谬(??? )赏?(错误的奖赏)?
2.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模块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①求木之长者 ②必固其根本
③必浚其泉源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
⑤戒奢以俭 ⑥伐根以求木茂
(2)翻译第一段:
(3)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二)研读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句式
①凡百元首 ②承天景命 ③克终者盖寡
④盖在殷忧 ⑤纵情以傲物 ⑥董之以严刑
⑦震之以威怒 ⑧所宜深慎
(2)翻译第二段:
(3)思考以下问题。
第二段作者提出了什么尖锐的问题?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三)研读第三段
(1)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①知足以自戒 ②知止以安人 ③思谦冲而自牧
④江海下百川 ⑤乐盘游 ⑥慎始而敬终
⑦虑雍蔽 ⑧正身以黜恶 ⑨宏兹九德
⑩简能而任之
(2)翻译第二段:
(3)思考以下问题。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模块四、拓展提升:
直谏与讽谏
1.讲述:优孟善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2.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比较:优孟等人之谏和魏征之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义正情激,以犯其颜;讽谏,婉曲达意,以顺其心。
4.你对讽谏和直谏有什么看法?对下面的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②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前者需要胆量,后者需要智慧。)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谏太宗十思疏》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诵读课文,疏通文言。
2.小组合作,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师生探究,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现象。?2.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模块一、初高中知识衔接:
一、文学常识:
疏,疏条理,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表,古代臣下给皇帝奏章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疏,重在“议事”;表重在“陈情”。)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讽”,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长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征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小故事: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三、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模块二、走进文本:
1.诵读课文,标注读音
疏浚(???? )??? 塞(???? )源???? ???殷(??? )忧?(深切的忧虑)
懈怠(??? )??? 壅(??? )???? 谗(??? )邪???? 黜(??? )恶???? ?谬(??? )赏?(错误的奖赏)?
2.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模块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①求木之长者 ②必固其根本
③必浚其泉源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
⑤戒奢以俭 ⑥伐根以求木茂
(2)翻译第一段:
(3)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二)研读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句式
①凡百元首 ②承天景命 ③克终者盖寡
④盖在殷忧 ⑤纵情以傲物 ⑥董之以严刑
⑦震之以威怒 ⑧所宜深慎
(2)翻译第二段:
(3)思考以下问题。
第二段作者提出了什么尖锐的问题?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三)研读第三段
(1)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①知足以自戒 ②知止以安人 ③思谦冲而自牧
④江海下百川 ⑤乐盘游 ⑥慎始而敬终
⑦虑雍蔽 ⑧正身以黜恶 ⑨宏兹九德
⑩简能而任之
(2)翻译第二段:
(3)思考以下问题。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模块四、拓展提升:
直谏与讽谏
1.讲述:优孟善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2.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比较:优孟等人之谏和魏征之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义正情激,以犯其颜;讽谏,婉曲达意,以顺其心。
4.你对讽谏和直谏有什么看法?对下面的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②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前者需要胆量,后者需要智慧。)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