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段 低学段 学科 音乐 编号
教学课题 《小动物唱歌》 年级 二年级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1.全套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全套教材共出现四拍子歌曲64首,其中弱起节奏的歌曲占15首。四拍子歌曲一年级3首,二年级5首,三年级13首,四年级9首,五年级14首,六年级20首,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在一至二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教师重点引导了学生感知、体验四拍子节拍特点。《小动物唱歌》是学生在本学期接触的第二首四拍子作品,在以往感知体验节拍的基础上,教师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准确的感知四拍子,并在演唱作品中对节拍特点予以更好的表现。 2.核心内容分析 《小动物唱歌》是一首表现小动物们在一起快乐歌唱、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是C大调、规整的上、下句结构,两者是变化重复的关系,由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构成,也是低学段第一首弱起节奏的歌曲。歌词以拟人手法描绘小动物一起唱歌的快乐情景。 3.相关内容分析 一年级歌曲《大雨和小雨》中首次提到“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大雨小雨”,至到本册书中要求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强)、p(弱)”,能够听辨音乐中强与弱的力度变化,并用强、弱的变化表现动物的叫声。逐渐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识过渡。 本课相关内容包括“演奏”、“即兴编创”“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其他领域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这些相关内容的选择都是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制歌谱,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讲解、对比分析等方法演唱歌曲,为歌曲演唱起到辅助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能够感受并表现不同情绪和内容的歌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审美感知,并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2.“过程与方法”方面 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有80%的孩子喜欢用听唱法学唱歌曲,85%的孩子喜欢歌曲表演的活动形式,有60%的孩子则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参与课堂乐器吹奏的活动。 3.“知识与技能”方面 二年级(2)班多数孩子都喜欢唱歌,能够正确拍读出以四分、八分音符为主构成的基本节奏型;认识简单的音符名称并能较准确地模唱乐谱唱名;具有一定音高音准概念并能够听辨音的强弱变化;能够看着简单乐谱用口风琴吹奏其旋律。 学生课前歌唱的问题:演唱中对歌词的咬字不够清晰;在演唱较快的歌曲时不能保持稳定的节拍和速度;弱起节奏在本堂课是初次接触;歌曲旋律有跳进时声音位置不够统一;部分学生在吹奏口风琴时换气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歌曲活泼、幽默的情绪,热爱生活、关爱小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采用讲解、示范、合作等方法,准确地掌握歌唱节拍、节奏及旋律音高。 2. 用对比聆听的方式表现歌曲中声音的强和弱。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 2.认识f(强)、p(弱)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中表现出来。 3.师生合作完成口风琴吹奏。 教学重点: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弱起小节并在乐句正确位置换气。
教学方式与策略 在本节课的核心领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课堂的学习活动。通过识读乐谱的方式熟悉歌曲旋律,采用打节拍的形式,感受歌曲弱起节奏的特点及歌曲中弱起乐句的换气位置。用口风琴吹奏部分旋律,将两个乐句的不同结尾表现出来,为准确演唱歌曲做准备。通过强调咬字及发声状态使演唱歌曲时声音轻快自然,并在演唱中按照力度标记表现强、弱的变化。整体的学习过程为教-扶-放,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段词曲对应方面的不同并自主学唱表现强弱,最后为歌曲编创新词。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老师用热情高亢的声音唱“同学们好!”;请学生用柔和优美的声音对唱“您好 您好 老师您好。” 师生问好的演唱方式小有改变,尝试将强、弱的声音对比在课堂前的问好予以体现。带着美的享受开始本节课。 1分钟
一、识读乐谱 1.出示第一乐句旋律,听琴声唱读乐谱。 2.引导发现最开始的小节不够完整的4拍子。(弱起小节) 3.打节拍唱乐谱,出示换气记号,注意弱起乐句的换气位置。 1.通过唱读乐谱熟悉歌曲旋律;提升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2.知道乐谱是四拍子,演唱从第四拍开始。引导发现两个乐句变化重复的关系。 3.上、下乐句换气的位置在第四小节第三拍后。 5分钟
二、吹奏口风琴 1.出示口风琴键盘图。 2.教师吹奏,学生跟唱同时练习指法。(边唱边弹) 3.教师指唱乐谱,学生接奏旋律,注意吹奏的流畅连贯。 4.完整表现歌曲,师生合作完成表演。 1.讲解弹奏中用到的指法,注意手指手型的站立。 2.熟悉琴键及指法的变化;为完整吹奏作准备。 3.通过口风琴吹奏,进一步强化学生表现变化重复的乐句。 4.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 10分钟
三、聆听感受 1.完整聆听歌曲。 2.出示第一段歌曲歌片。再次聆听,边划拍子边小声跟唱。 1.初听歌曲,感受速度情绪。中速稍快 风趣地 2.感受四拍子的节拍特点并熟悉歌曲内容。 4分钟
四、歌曲学唱 1.教师弹奏单音旋律,请学生试着跟唱歌词。重点解决第一段歌曲的学唱。(两至三遍) 2.出示歌曲中的力度标记f、p及音乐卡片。 3.出示第二段歌词,听范唱,自主学习完成演唱。 4.完整演唱歌曲。 5.多种形式演唱。 1.分段学习。强调演唱同时打节拍及歌曲中的换气位置;强调咬字吐字及音的时值准确。 2.讲解力度标记f、p及作用(板书)。使学生在演唱中按照标记表现强、弱的变化。请同学自己说说怎么控制力度) 3.注意到歌词中动物的叫声变为“一字一音”并跟教师准确地演唱该小节后,完整跟琴演唱第二段。 4.用轻快自然的声音,并在演唱中按照力度标记表现强、弱的变化。 5.设计不同歌唱形式,例如分角色演唱、接龙演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演唱。 15分钟
五、编创拓展 1. 为歌曲编创动作。(可通过动作幅度大、小表现声音的强、弱) 2.编创歌词演唱。 1.为不同的动物编创相应动作,在演唱中加入肢体表演表现声音的强、弱。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表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5分钟
教学特色与反思 教学特色: 一、教师主导,分层学唱歌曲。 1.分层学习。歌曲学唱环节主要是通过第一段的细致学习,引导发现第二段歌词在词曲对应方面的不同自学歌曲,到最后自主编创歌词演唱,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教-扶-放”,在引导教学同时给学生自主发挥。 二、器乐辅助,对比乐句不同。 2.器乐教学。在歌曲学唱前,用口风琴吹奏部分旋律,歌曲上、下乐句的变化之处在于乐句结尾,通过识读乐谱并吹奏,能为接下来的演唱环节提高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自主编创,激发创作热情。 3.自主编创。为不同的动物编创相应动作,用肢体语言也能配合歌唱表现声音强、弱;通过创编歌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 《小动物唱歌》是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教唱歌曲。歌曲活泼风趣、为四拍子弱起节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唱好该歌曲并非容易。因此无论听范唱或是演唱我都提醒学生打节拍,以便熟悉并掌握四拍子。初次试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会演唱歌曲,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 1.弱起小节的问题。本首作品是四拍子,学生初次接触节奏中的弱起小节,该问题上我尝试过,请学生先读出前三拍,在第四拍位置进入演唱。没有习惯弱起拍子的节拍特点以致于演唱时总在第一拍开始进入。跟伴奏演唱时,部分同学在前奏结束后未能准确地开始演唱,应该在聆听环节就应带领学生打着拍子准确听辨歌曲进入的拍点。 2.演唱声音的状态。音准、节奏是演唱的首要前提,二分音符的长音需要准确演唱;歌曲整体是自然流畅的感觉,试课演唱过于欢快活泼,音断而不连贯;歌唱时部分孩子不注意方法喊唱歌曲,应该在演唱曲谱时就强调轻声高位置,注意气息的运用,控制歌唱音色。 3.口风琴吹奏旋律。经过试课及调整,将一开始要求的吹奏三、四小节减少到第三小节表现强弱力度的变化,最后改为吹奏两个乐句的结尾mi re re及mi re do,歌唱中的强弱易于表现,但在口风琴里通过气息控制强弱较难,甚至给学生吹奏口风琴增加难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吹奏三个音并将其音乐性表现出来完成师生接奏,实为更有效的措施,且加强了歌曲的演唱准确性。 4.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课堂评价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我只用到“你真棒”“真不错”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教学中,我会尽力给出生动丰富、机智巧妙的评价,通过自身语言、面部表情等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通过本次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能墨守成规,注重以学定教,培养核心素养;歌唱教学中的“听”及歌唱方式的合理运用会改变整个教学的效果。
指导教师姓名 单位 手机
指导教师 推荐意见 1.该教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能力分析透彻,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切实可行。 2.设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解决方式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3.讲解思路清晰,基于实证并反复调整,给学生留有强化学习的时间。
注:编号暂不填写,由朝阳分院统一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