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练习9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练习9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5 23: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A
1.(2021·北京海淀·一模)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B.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
C.无生物膜包被的结构
D.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2.[2019·海南卷]某种抗生素可以阻止tRNA与mRNA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据此判断,这种抗生素可直接影响细菌的(  )
A.多糖合成 B.RNA合成C.DNA复制 D.蛋白质合成
3.[2021·浙江1月]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4.[2021·广东卷]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如图为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
B.该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
C.RNA聚合酶a比RNA聚合酶b更早催化转录过程
D.核糖体1早于核糖体2与mRNA结合并进行翻译
6.[2021·河北卷]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7.[2021·浙江6月]某单链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正链RNA(+RNA),该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
B.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D.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
8.[2021·山东卷]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有两种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只能来自核DNA
C.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
9.[2019·江苏卷]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10.[2019·浙江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11.[2019·海南卷]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12.[2019·海南卷]下列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核糖体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B.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
C.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D.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
13.[2019·海南卷]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
B.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D.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
14.[2019·天津卷]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
A.DNA复制的场所
B.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分泌蛋白的运输
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15.(2021·八省联考·福建卷)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双链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自身携带的解旋酶催化DNA的复制
C.利用DNA指纹技术鉴定身份的依据是个体的DNA具有特异性
16.(2021 福建)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17.(2021 湖北)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18.(2021 河北)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19.(2021 广东)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20.(2019 天津)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21.(2021·江苏泰州模拟)下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数字代表相关物质或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细胞核内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三种RNA,其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与DNA复制相比,形成①的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后,刺激人体有关细胞内的抗体基因转录成①,①形成后通过________进入细胞质,翻译过程中除了图中所示的物质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3)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这种结构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4)若图中DNA碱基序列为AATCGTACTTTA,则以该DNA为模板转录出的①,再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号表示)(密码子:①AUU——天冬氨酸、②ACU——苏氨酸、③CGU——精氨酸、④GCA——丙氨酸、⑤UUA——亮氨酸、⑥UGA——终止密码子)
(5)当核糖体蛋白质过量时,会与物质①结合从而阻遏④的形成,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含有1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130个。则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个,C和G共有________对;某损伤DNA(损伤处由2个胸腺嘧啶和2个胞嘧啶形成2个嘧啶二聚体)损伤前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00个,该损伤DNA连续复制三次(按图示过程进行损伤修复),在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A
1.(2021·北京海淀·一模)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B.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
C.无生物膜包被的结构
D.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1.【答案】A
【分析】
核糖体是细胞内无膜结构的细胞器,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详解】
A、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不是核糖体,A错误;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要合成蛋白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B正确;
C、核糖体是无生物膜包被的结构,C正确;
D、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2.[2019·海南卷]某种抗生素可以阻止tRNA与mRNA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据此判断,这种抗生素可直接影响细菌的(  )
A.多糖合成 B.RNA合成C.DNA复制 D.蛋白质合成
2.D 多糖合成不需要经过tRNA与mRNA结合,A错误;RNA合成可以通过转录或RNA复制的方式,均不需要tRNA与mRNA结合,B错误;DNA复制需要经过DNA与相关酶结合,不需要经过tRNA与mRNA结合,C错误;翻译过程需要经过tRNA与mRNA结合,故该抗生素可能通过作用于翻译过程进而影响蛋白质合成,D正确。
3.[2021·浙江1月]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3.D 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
4.[2021·广东卷]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B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
5.(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如图为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
B.该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
C.RNA聚合酶a比RNA聚合酶b更早催化转录过程
D.核糖体1早于核糖体2与mRNA结合并进行翻译
5【解析】 该过程是边转录边翻译,可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A错误;该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产物是RNA和蛋白质,因此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B错误;由图可知,RNA聚合酶a合成的RNA比RNA聚合酶b的RNA长,因此RNA聚合酶a更早催化转录过程,C正确;由分析可知,核糖体2早于核糖体1与mRNA结合并进行翻译,因此核糖体2形成的肽链较长,D错误。
6.[2021·河北卷]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6.C 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D错误。
7.[2021·浙江6月]某单链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正链RNA(+RNA),该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
B.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D.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
7.A 图中过程①②表示+RNA复制出子代RNA,过程③④表示翻译,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A正确;该病毒蛋白基因是单链RNA结构,并不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B错误;RNA病毒合成的RNA聚合酶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因此过程①②的进行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而过程③的进行不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过程④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D错误。
8.[2021·山东卷]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有两种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只能来自核DNA
C.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
8.C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糖、4种含氮碱基、磷酸,A错误;结合题中信息可知,要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设计的“引子”应该是现代人和古代人共有的DNA序列,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且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并不是只能来自核DNA,B错误、C正确;结合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的结论,D错误。
9.[2019·江苏卷]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9.C 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体内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0.[2019·浙江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10.C 甲组培养皿中既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A错误;乙组中S型菌提取物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催化水解了,所以转化物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C正确;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1.[2019·海南卷]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11.B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12.[2019·海南卷]下列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核糖体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B.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
C.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D.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
12.A 一个核糖体上一次只能合成一条多肽链,A错误;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如一个血红蛋白含有四个铁离子,B正确;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C正确;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不同基因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D正确。
13.[2019·海南卷]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
B.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D.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
13.A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可以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每个DNA中含有多个基因,故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B错误;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C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内质网,D错误。
14.[2019·天津卷]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
A.DNA复制的场所
B.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分泌蛋白的运输
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14.A 胸腺嘧啶是脱氧核苷酸的特有组成成分之一,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故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后可以用于研究DNA复制的场所,A正确。
15.(2021·八省联考·福建卷)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双链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自身携带的解旋酶催化DNA的复制
C.利用DNA指纹技术鉴定身份的依据是个体的DNA具有特异性
D.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能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新蛋白质
15解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双链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复制所需要的解旋酶由宿主细胞提供,B错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利用DNA指纹技术鉴定身份的依据是个体的DNA具有特异性,C正确;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可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新蛋白质,D正确。
16.(2021 福建)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16.【分析】本题相关考点回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甲和乙杂交产生丙,丙不能产生子代,说明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B正确;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C正确;甲、乙、丙不是一个物种,含有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答案:D。
17.(2021 湖北)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17.【分析】本题相关考点回顾: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析】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能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能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答案:D。
18.(2021 河北)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18.【分析】本题相关考点回顾: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④方式能求偶成功,说明对缝蝇繁殖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
答案:B。
19.(2021 广东)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19.【分析】本题相关考点回顾: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故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A正确;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故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基因的变异方向不确定的,天敌起选择作用,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答案:C。
20.(2019 天津)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20【分析】本题分析: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解析】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答案:B。
21.(2021·江苏泰州模拟)下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数字代表相关物质或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细胞核内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三种RNA,其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与DNA复制相比,形成①的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后,刺激人体有关细胞内的抗体基因转录成①,①形成后通过________进入细胞质,翻译过程中除了图中所示的物质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3)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这种结构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4)若图中DNA碱基序列为AATCGTACTTTA,则以该DNA为模板转录出的①,再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号表示)(密码子:①AUU——天冬氨酸、②ACU——苏氨酸、③CGU——精氨酸、④GCA——丙氨酸、⑤UUA——亮氨酸、⑥UGA——终止密码子)
(5)当核糖体蛋白质过量时,会与物质①结合从而阻遏④的形成,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含有1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130个。则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个,C和G共有________对;某损伤DNA(损伤处由2个胸腺嘧啶和2个胞嘧啶形成2个嘧啶二聚体)损伤前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00个,该损伤DNA连续复制三次(按图示过程进行损伤修复),在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解析:(1)图中①是mRNA,②是rRNA,③是tRNA。形成①的过程是转录,与DNA复制相比,此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2)mRNA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翻译过程还需要酶的催化和ATP供能。
(3)翻译时一条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以加快肽链的合成量。因为模板是相同的,所以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4)若DNA碱基序列为AATCGTACTTTA,则以该DNA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的碱基序列是UUAGCAUGAAAU,依次每3个相邻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对应题中所给的氨基酸的密码子,则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为⑤亮氨酸→④丙氨酸,因为第三个密码子(UGA)是终止密码子,所以只能翻译出含两个氨基酸的二肽。(5)当核糖体蛋白质过量时,会与物质①(mRNA)结合从而阻遏④(多肽链)的形成,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使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与rRNA的合成相协调,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6)根据DNA中A—T之间含2个氢键,G—C之间含3个氢键,若一段含有100个碱基的某DNA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130个,设A—T有x对,则G—C有(50-x)对。列式为2x+3(50-x)=130,可计算得到x=20,则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A=20(个),C和G共有50-20=30(对)。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中,含胸腺嘧啶300个,则含胞嘧啶700个,因此第三次复制需要2n-1×700=2 80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1)mRNA rRNA A—U (2)核孔 ATP、酶 (3)(少量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肽链) 相同 (4)⑤→④ (5)(负)反馈 使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与rRNA的合成相协调,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6)20 30 2 8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