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6:39:2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作者链接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 ,又有 。文体链接。《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 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 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 篇。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答案 西汉 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国别体、谋臣策士、33。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答案: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 ;今:
(2)“非若是也” (是:古: ;今: )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 。
答案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非若是也” (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派遣、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2)徒:
亦免冠徒跣 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丧服。
7.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图 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3.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轻寡人与( )(2)仓鹰击于殿上( )(3)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休祲降于天” (休: )(2)“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 )
(3)“长跪而谢之曰” (谢: )
5.一词多义。
(1)夫: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2)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
(3)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
以头抢地尔 (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 )
(4)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长跪而谢之 (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
(5)于:
受地于先王 ( )唐雎使于秦 ( )休祲将于天 ( )仓鹰击于殿上 ( )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轻,( )(2)请广于君 广,( )
7.翻译句子
(1)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答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8.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9.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10.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11.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
第二部分(第2、3段): 。
第一层(第2段): 。
第二层(第3段): 。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今:休息)
(2)“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古:交换;今:容易)
(3)“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道歉;今:感谢)
5.一词多义。
(1)夫:
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义
(2)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3)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
以头抢地尔 把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凭借、因为
(4)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结构助词,“的”
长跪而谢之 音节助词,无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代词,代“它”指土地
(5)于:
受地于先王 从
唐雎使于秦 到
休祲将于天 从
仓鹰击于殿上 到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2)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7.翻译句子
(1)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五百里的土地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8.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9.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10.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11.理清本文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 ) (2) 以大易小( ) (3) 请广于君( )(4)以头抢地耳( ) (5)休祲降于天( ) (6) 天下缟素( )(7)秦王色挠( ) (8)长跪而谢之( ) (9)大王加惠( )(10)秦王怫然怒( ) (11)徒以有先生也( ) (12)安陵君其许寡人( )
【答案】辱没,辜负。 交换。 扩充。 撞。 吉凶的征兆。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屈服。 道歉。 给予恩惠。 盛怒的样子。 只,仅仅。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实词的意思。解答此题,需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实词。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说 B.故不错意也 C.仓鹰击于殿上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A项,“说”通“悦,高兴、愉快”。B项,“错”通“措”。C项,“仓”通“苍”。
3.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答案】D
【解析】D项,“挠”在这里是“屈服”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B项,“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非若是也 ( )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
(3)受地于先王 ( )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答案】(1)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4)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解析】此题考查特殊文言句式。要牢记特殊文言句式的一般标志。如“……者,……也”表判断等。
6.你如何评价唐雎?
【交流点拨】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第二课时
●重点:1.分析唐雎和秦王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2)君: (3)臣: 。 (4)吾: 。 (5)公: 。 (6)先生: 。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技亦灵怪矣哉 ( )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与臣而将四矣( )
泯然众人矣( )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2)君: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臣:我。(4)吾:我。(5)公:相当于“先生”,对别人的尊称。(6)先生: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
技亦灵怪矣哉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泯然众人矣(“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说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4)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5)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6)“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7)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8)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问题二:赏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秦王说“灭韩亡魏”“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逆寡人”“轻寡人与”,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秦王的骄横。他言辞奸诈,实际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完全的强盗逻辑,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委婉中露出胁迫之意。
2.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性格特点?

凛然不惧,针锋相对,并以“士之怒”的例子以自比。这体现了他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完成使命的责任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从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6.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7.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感悟和启发:①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③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8.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
9.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1.B解析:B项中“休祲”的“祲”读音应为jìn。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2.C解析:C项中的“谢”应解释为“道歉”。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受地于先王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__
3.(1)从(2)在(3)到(4)用(5)用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4.C解析:A项,“仓”同“苍”;B项,“错”同“措”;D项,“与”同“欤”。
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1)给予增加(2)即使这样连词(3)即使虽然(4)撞夺
6.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伏尸百万,流血千里__________(2)轻寡人与__________(3)请广于君__________
6.(1)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2)轻,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3)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7.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非若是也。(判断句)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7. D解析:D项应为倒装句。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8.D解析:秦王只是为唐雎的话和行动所惊吓,他不会彻底放弃他的野心,故D项错误。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3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含义、用法的能力。A.于:从;B.亡:灭亡/逃亡;C.闻:听说/使……听到;D.以:因为/用来。故答案选A。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A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B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有要得分点意识,它们通常为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以(用)、广(扩大)、逆(违背)、轻(轻视);(2)布衣(百姓,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赤着脚)。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

(3)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唐雎出使强秦,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威逼、恐吓,针对秦王所说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轻视,唐雎毫不示弱,盛赞了“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并表示自己要效仿他们,说完后立即“挺剑而起”,迫使秦王妥协。将选文第3段相关内容整合而成即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原卷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 ,又有 。 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 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 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 篇。 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 ;今:
(2)“非若是也” (是:古: ;今: )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 。
7.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3.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轻寡人与( )(2)仓鹰击于殿上( )(3)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休祲降于天” (休: )(2)“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 )
(3)“长跪而谢之曰” (谢: )
5.一词多义。
(1)夫: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2)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
(3)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
以头抢地尔 (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 )
(4)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长跪而谢之 (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
(5)于:
受地于先王 ( )唐雎使于秦 ( )休祲将于天 ( )仓鹰击于殿上 ( )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轻,( )(2)请广于君 广,( )
7.翻译句子
(1)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答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8.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9.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10.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11.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
第二部分(第2、3段): 。
第一层(第2段): 。
第二层(第3段): 。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 ) (2) 以大易小( ) (3) 请广于君( )(4)以头抢地耳( ) (5)休祲降于天( ) (6) 天下缟素( )(7)秦王色挠( ) (8)长跪而谢之( ) (9)大王加惠( )(10)秦王怫然怒( (11)徒以有先生也( ) (12)安陵君其许寡人(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说 B.故不错意也 C.仓鹰击于殿上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3.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4.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非若是也 ( )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
(3)受地于先王 ( )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6.你如何评价唐雎?
第二课时
●重点:1.分析唐雎和秦王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2)君: (3)臣: 。 (4)吾: 。 (5)公: 。 (6)先生: 。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技亦灵怪矣哉 ( )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与臣而将四矣( )
泯然众人矣( )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3)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4)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5)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6)“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7)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8)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问题二:赏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秦王说“灭韩亡魏”“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逆寡人”“轻寡人与”,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2.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性格特点?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7.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8.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9.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受地于先王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__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6.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伏尸百万,流血千里__________(2)轻寡人与__________(3)请广于君__________
7.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非若是也。(判断句)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3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