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6:31: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学案之桃花源记解析版
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
【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连贯起来。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学法点拨】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强,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俨然 ( ) ②阡陌( ) ③ 垂髫 ( ) ④ 怡然自乐( )
⑤便要还家( ) ⑥间隔( )
一.① yǎn②qiān③tiáo④yì⑤yāo ⑥ jiàn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⑤遂迷,不复得路。【 】 ⑥闻之,欣然规往。【 】
⑦屋舍俨然,【 】⑧阡陌交通,【 】
⑨黄发垂髫【 】,⑩落英缤纷【 】
二.① 沿着 ② 类 ③ 全部、完全 ④通“邀”邀请 ⑤ 于是 ⑥计划 ⑦整齐的样子 ⑧ 田间小路 ⑨ 小孩 ⑩繁多的样子
在本文中出现了如下古今异义词,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交通: 古义: , 。
②妻子 古义: , 。
③绝境 古义: , 。
④无论 古义: , 。
⑤鲜美 古义: , 。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四.根据要求按原文填空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
《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 。
《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的语句是:
, 。 , , 。 , , 。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 , 。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通读全文,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 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
【问题探究】
一.1.(词语赏析)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是什么意思?
答:
点拨:查找该词出现的语段和具体语境。再根据词语的本义来答题。
1.“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二.(理解句子)
1.如何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
点拨:结合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特色: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
1 文章写渔人出桃花源以后“扶向路,处处志之”,但后来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表明桃花源只是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虚构的理想社会,根本不存在,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也说明桃花源虽好,然而不可得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点拨:联系全文,根据文中“作者寄托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中心来答题。
2.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三.(体会情感)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答:
点拨: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1.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四.(综合探究)1.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答: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紧扣文本、联系现实,有的放矢,做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切忌漫无边际、泛泛而谈。在这道题目中, “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
1.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答:
点拨:先弄懂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评审。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这个题先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思想观点,然后再根据现在审美观点,辩证去分析评价。
2.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品悟写法】
一.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时间为顺序,层层设置悬念。文章详略得当,反映主题。请完成下面填空。
1.《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为了把桃源写成一个似有似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作者在现实中希望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材料取舍上真正做到了( )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问 离开渔人进出桃源、
2.详略得当。
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开朗( )(2)屋舍俨然( )(3)咸来问讯(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5)寻病终( )(6)无人问津( )(7)欣然规往( )(8)寻向所志( )(9)处处志之( )(10)便扶向路(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无论魏晋( )
1.(1)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都。(4)邀请。
(5)不久(6)这里指探求(7)高兴的样子(8)标志(9)做标志(10)从前的(11)值得(12)不要说,更不必说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1)、后suì( )无问津者 (2)、便yāo( )还家
(3)、yuán( )溪行 (4)、xún( )病终
(1).遂 (2)要 (3) 缘 (4)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1)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思路分析:第(1)个句子难点在于用了借代修辞“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第(2)句是省略句,将省略内容补出就明白了。
(3)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4)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5)(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6)(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
4.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6.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 作者
6.例如:《红楼梦》曹雪芹
7.综合实践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呢?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感受。
7.(1)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①、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②、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③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④、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二.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 ) ②便要还家(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④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2.(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5. 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二) 课外类文阅读探究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给下列各字注音。
① 稷( ) ②靡( )③俎( )④ 孺( )
①jì ②mǐ ③ zǔ ④rú
2、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憩( ) ②荫( ) ③纵( )④ 斑白( )
①.憩:休息 ②荫:遮蔽 ③纵:纵情 ④斑白:指老人
3、翻译下列两句诗。
①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译文:
②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译文:
(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4、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答:
4.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5、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5.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三.文采展示
假如当时的人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路,桃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根据本文特色,请用你的笔写出一个片段表达你心中的桃花源。(100字左右)
100
文采展示
人们找到桃花源之后,把外面的生活对村里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一些村里人感到十分的好奇,禁受不住诱惑,于是跟着一些外界的人到外面闯荡。这样来来去去,外面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跟着进来了,有些人富了,开始有了私心。加上桃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的住的渐渐不够了……终于,桃源生活已经和外面没有两样。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学案之桃花源记原卷版
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
【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连贯起来。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学法点拨】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强,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俨然 ( ) ②阡陌( ) ③ 垂髫 ( ) ④ 怡然自乐( )
⑤便要还家( ) ⑥间隔( )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⑤遂迷,不复得路。【 】 ⑥闻之,欣然规往。【 】
⑦屋舍俨然,【 】⑧阡陌交通,【 】
⑨黄发垂髫【 】,⑩落英缤纷【 】
在本文中出现了如下古今异义词,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交通: 古义: , 。
②妻子 古义: , 。
③绝境 古义: , 。
④无论 古义: , 。
⑤鲜美 古义: , 。
四.根据要求按原文填空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
《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 。
《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的语句是:
, 。 , , 。 , , 。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 , 。
通读全文,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 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
【问题探究】
一.1.(词语赏析)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是什么意思?
答:
点拨:查找该词出现的语段和具体语境。再根据词语的本义来答题。
(理解句子)
1.如何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
点拨:结合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特色: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点拨:联系全文,根据文中“作者寄托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中心来答题。
三.(体会情感)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答:
点拨: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综合探究)1.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答: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紧扣文本、联系现实,有的放矢,做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切忌漫无边际、泛泛而谈。在这道题目中, “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
2..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答:
点拨:先弄懂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评审。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这个题先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思想观点,然后再根据现在审美观点,辩证去分析评价。
【品悟写法】
一.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时间为顺序,层层设置悬念。文章详略得当,反映主题。请完成下面填空。
1.《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为了把桃源写成一个似有似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作者在现实中希望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材料取舍上真正做到了( )
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开朗( )(2)屋舍俨然( )(3)咸来问讯(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5)寻病终( )(6)无人问津( )(7)欣然规往( )(8)寻向所志( )(9)处处志之( )(10)便扶向路(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无论魏晋(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1)、后suì( )无问津者 (2)、便yāo( )还家
(3)、yuán( )溪行 (4)、xún( )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6.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 作者
7.综合实践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呢?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感受。
二.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 ) ②便要还家(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二) 课外类文阅读探究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给下列各字注音。
① 稷( ) ②靡( )③俎( )④ 孺( )
2、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憩( ) ②荫( ) ③纵( )④ 斑白( )
3、翻译下列两句诗。
①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译文:
②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译文:
4、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答:
5、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三.文采展示
假如当时的人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路,桃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根据本文特色,请用你的笔写出一个片段表达你心中的桃花源。(100字左右)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