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社戏》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社戏》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4 10: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社 戏》教学实录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裴晓霞
?
一、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好!每当假期来到的时候,你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
生:玩!(异口同声)
师:是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也不例外,同学们认识他吗?
(师展示鲁迅的图片)
生:鲁迅(异口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介绍鲁迅——
(师展示屏显文字)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生齐读)
师: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江南农村,它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曾在《朝花夕拾·小引》说过这样一段话——
(师展示屏显文字并朗读)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师:为什么那里的生活会给鲁迅先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社戏》,或许我们会寻到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社戏??鲁迅)
二、民主导学
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来做个字词检测。
(师展示屏显文字)
归省??行辈??欺侮??撺掇??歌吹??纠葛??旺相??向午??桕树??棹??撮??蕴藻????
(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音,有错误师生共同纠正,最后齐读一遍。)
师:这篇文章非常长,有位同学把故事情节罗列了一下,但是顺序错了,你们能帮助他把顺序理清吗?
(师展示屏显文字)
A.船头看戏?B.夏夜行船?C.戏前波折?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生小组讨论后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我认为故事情节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戏前波折B.夏夜行船A.船头看戏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
(全班同学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师: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从我们梳理出的故事情节来看,全文围绕社戏展开,写了“我”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说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4—21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相关语句说出理由。
(板书:戏好?)
(教室一片静寂,生静静地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众):准备好了。
师:认为作者笔下的戏好看的请举手示意。
(坐在前面的少部分同学举手)
师:认为作者笔下的戏不好看的请举手示意。
(坐在后面的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那我们就来个小小辩论会,正方观点: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反方观点:作者笔下的戏不好看。
(同学们很踊跃,争辩非常激烈。)
生1:我方认为: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因为文章第20段写道:“……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其中“大家振作精神地笑着看”说明这夜的戏很好看。
生2:请对方辩友注意原文是“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刚才你的引用忽略了“才又”二字,“才又”说明什么?说明在没演这折戏之前大家是精神不振的。这种精神状态充分证明戏并不好看。
生1:文章第20段还写道:“……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说明“我”已经很渴了,但我还是要支撑着看,就是因为戏好看,所以“我”连水都不喝,生怕喝水会耽误看戏。
生3:这里还有一句话“……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从这里我们明显的能看到“我”看得都快睡着了,说明戏并不好看。
生4:还有,还有,“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而且,他们在划船回家的时候是“骂着老旦”回去的。都可以看出这戏不好看。
师:请问正方同学,还有什么理由要反驳对方吗?
(正方同学摇摇头)
师:我宣布反方同学获胜。显然,这一夜的戏本身并不好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认为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呢?我们发现课文的题目是社戏,但在文中真正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那么作者围绕“社戏”还写了哪些内容呢?根据我们刚才梳理出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除了船头看戏以外,还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月夜归航”。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情景。我们重点来品读这两个部分。阅读第11、12段,看看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哪些感官?
(学生散读)
生1:我认为:作者调动了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触觉,如:“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还有几点火”;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2:我来作补充,“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两位同学鼓掌)
师: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法,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画面。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生(众):轻松、愉快、兴奋
师:棒极了!这就是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么美的景,这么好的心情,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融于声音中,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如何?
生:好。
师:有个要求噢,要配上手势,举个例子,是从嗅觉角度写的,就用右手轻轻触碰鼻子,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就轻轻触碰眼睛。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生边做手势边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的快乐其实不仅仅因为在看社戏的路途中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那一群小伙伴更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同学们阅读26、27段,一起去结识这群可爱的孩子。
(师展示屏显文字)
你能看到一群????????????????????的孩子。
(生散读并思考)
生1:我认为他们是无私的,因为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让小伙伴们偷自己家的,就说明他很无私。
生2:我来补充,我觉得还可以用淳朴来概括。
生3:还有“憨厚”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你看阿发的语言,“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换做是你,你会邀请大家偷你家的吗?
生:不会。(七嘴八舌地,笑着,摇头。)
师:是啊,多么淳朴善良的孩子们。来,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回阿发,读读他说的话,努力地读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同学们认为读得如何?
(生笑)
生:我觉得我们的声音应该再大一点,否则没有号召力。
师(点拨):对,再者,我们来体会阿发的心情,他为什么要让大家偷他家的呢?
生:他家的大。
师:所以他特别——
生:自豪
师:那“我们的大得多呢”要怎么读?
生1:大声地。
生2:自豪地。
生3:还得“得意地”。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地)
师:好,读到阿发的心理了。多好的孩子,在平桥村,不仅仅孩子们是这样,大人也很淳朴、好客呢!
生(众):六一公公
师:对,还有六一公公,“我们”偷了他家的豆,他不追究,反而还要再精挑细选,送“我”一些。可“我”吃了六一公公的豆有何反应呢?
生:“我却认为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师:那豆真不如昨夜的好吗?论豆子,一定是六一公公送的豆好,因为他淳朴、热情,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而孩子们昨夜吃的的豆却是黑灯瞎火随便摘的,质量一定比不上六一公公送的豆。可为什么“我”却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呢?六一公公的豆比昨夜的豆差了些什么?
(板书:豆好?)
生1:我觉得昨夜的豆是和小伙伴一起吃的,所以心情好就觉得好吃。
生2:我觉得他们不仅在一起吃豆,还自己动手摘豆、生火、煮豆,这些事都增加了豆子的美味。
生3:这些事是很有趣的,有童趣!
师:是啊!那夜的豆在“我”的眼里已不再是普通的豆,它是夹着馅儿的,有童心——
生:还有童趣。
师:正是这童心、童趣酿成了罗汉豆的无比美味。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难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段,要将你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全部融进去。
(一生动情地朗读)
(师生共同为其精彩的朗读鼓掌)
师(小结):你不仅读到了作者,还读出了自己,更读出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感情,非常完美。戏演得令人昏昏欲睡,豆子也很一般,但他们却成为作者最美好的回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吃豆和看戏本身,而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了吃豆和看戏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戏和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人们那种真挚、朴实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作者之所以认为豆好、戏好是因为那块乐土上的人好。
(板书:人好!)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乐土,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一个地方。
(师展示屏显图片——平遥大戏堂)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地方吗?
生:是大戏堂吧。
师:很好,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这是平遥大戏堂,我随爸妈来这里看过戏,是可以边吃饭边看戏的那种,游客很多,这里每晚都要演戏,但我看不太懂。(不好意思地笑)
(众生笑)
师:平遥是不是你的乐土呢?
生:是
师:那你最想对这块乐土说什么?
生:平遥好!
(师生笑)
师:你跟鲁迅表述感情的方式不一样,你更善于直接抒情。同学们平遥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景、事、人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那请同学们回家后想想,然后把它写下来,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鲁迅呢!
(生面带遐想地微笑)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笑容表达出怎你样的心声吗?
生1:老师说我们可能是下一个鲁迅,我很开心,我也很期待。
生2:老师,这是我的梦想。
师(微笑点头):“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
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社 戏》教学实录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裴晓霞
?
一、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好!每当假期来到的时候,你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
生:玩!(异口同声)
师:是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也不例外,同学们认识他吗?
(师展示鲁迅的图片)
生:鲁迅(异口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介绍鲁迅——
(师展示屏显文字)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生齐读)
师: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江南农村,它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曾在《朝花夕拾·小引》说过这样一段话——
(师展示屏显文字并朗读)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师:为什么那里的生活会给鲁迅先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社戏》,或许我们会寻到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社戏??鲁迅)
二、民主导学
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来做个字词检测。
(师展示屏显文字)
归省??行辈??欺侮??撺掇??歌吹??纠葛??旺相??向午??桕树??棹??撮??蕴藻????
(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音,有错误师生共同纠正,最后齐读一遍。)
师:这篇文章非常长,有位同学把故事情节罗列了一下,但是顺序错了,你们能帮助他把顺序理清吗?
(师展示屏显文字)
A.船头看戏?B.夏夜行船?C.戏前波折?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生小组讨论后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我认为故事情节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戏前波折B.夏夜行船A.船头看戏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
(全班同学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师: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从我们梳理出的故事情节来看,全文围绕社戏展开,写了“我”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说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4—21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相关语句说出理由。
(板书:戏好?)
(教室一片静寂,生静静地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众):准备好了。
师:认为作者笔下的戏好看的请举手示意。
(坐在前面的少部分同学举手)
师:认为作者笔下的戏不好看的请举手示意。
(坐在后面的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那我们就来个小小辩论会,正方观点: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反方观点:作者笔下的戏不好看。
(同学们很踊跃,争辩非常激烈。)
生1:我方认为: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因为文章第20段写道:“……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其中“大家振作精神地笑着看”说明这夜的戏很好看。
生2:请对方辩友注意原文是“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刚才你的引用忽略了“才又”二字,“才又”说明什么?说明在没演这折戏之前大家是精神不振的。这种精神状态充分证明戏并不好看。
生1:文章第20段还写道:“……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说明“我”已经很渴了,但我还是要支撑着看,就是因为戏好看,所以“我”连水都不喝,生怕喝水会耽误看戏。
生3:这里还有一句话“……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从这里我们明显的能看到“我”看得都快睡着了,说明戏并不好看。
生4:还有,还有,“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而且,他们在划船回家的时候是“骂着老旦”回去的。都可以看出这戏不好看。
师:请问正方同学,还有什么理由要反驳对方吗?
(正方同学摇摇头)
师:我宣布反方同学获胜。显然,这一夜的戏本身并不好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认为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呢?我们发现课文的题目是社戏,但在文中真正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那么作者围绕“社戏”还写了哪些内容呢?根据我们刚才梳理出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除了船头看戏以外,还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月夜归航”。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情景。我们重点来品读这两个部分。阅读第11、12段,看看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哪些感官?
(学生散读)
生1:我认为:作者调动了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触觉,如:“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还有几点火”;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2:我来作补充,“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两位同学鼓掌)
师: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法,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画面。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生(众):轻松、愉快、兴奋
师:棒极了!这就是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么美的景,这么好的心情,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融于声音中,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如何?
生:好。
师:有个要求噢,要配上手势,举个例子,是从嗅觉角度写的,就用右手轻轻触碰鼻子,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就轻轻触碰眼睛。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生边做手势边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的快乐其实不仅仅因为在看社戏的路途中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那一群小伙伴更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同学们阅读26、27段,一起去结识这群可爱的孩子。
(师展示屏显文字)
你能看到一群????????????????????的孩子。
(生散读并思考)
生1:我认为他们是无私的,因为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让小伙伴们偷自己家的,就说明他很无私。
生2:我来补充,我觉得还可以用淳朴来概括。
生3:还有“憨厚”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你看阿发的语言,“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换做是你,你会邀请大家偷你家的吗?
生:不会。(七嘴八舌地,笑着,摇头。)
师:是啊,多么淳朴善良的孩子们。来,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回阿发,读读他说的话,努力地读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同学们认为读得如何?
(生笑)
生:我觉得我们的声音应该再大一点,否则没有号召力。
师(点拨):对,再者,我们来体会阿发的心情,他为什么要让大家偷他家的呢?
生:他家的大。
师:所以他特别——
生:自豪
师:那“我们的大得多呢”要怎么读?
生1:大声地。
生2:自豪地。
生3:还得“得意地”。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地)
师:好,读到阿发的心理了。多好的孩子,在平桥村,不仅仅孩子们是这样,大人也很淳朴、好客呢!
生(众):六一公公
师:对,还有六一公公,“我们”偷了他家的豆,他不追究,反而还要再精挑细选,送“我”一些。可“我”吃了六一公公的豆有何反应呢?
生:“我却认为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师:那豆真不如昨夜的好吗?论豆子,一定是六一公公送的豆好,因为他淳朴、热情,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而孩子们昨夜吃的的豆却是黑灯瞎火随便摘的,质量一定比不上六一公公送的豆。可为什么“我”却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呢?六一公公的豆比昨夜的豆差了些什么?
(板书:豆好?)
生1:我觉得昨夜的豆是和小伙伴一起吃的,所以心情好就觉得好吃。
生2:我觉得他们不仅在一起吃豆,还自己动手摘豆、生火、煮豆,这些事都增加了豆子的美味。
生3:这些事是很有趣的,有童趣!
师:是啊!那夜的豆在“我”的眼里已不再是普通的豆,它是夹着馅儿的,有童心——
生:还有童趣。
师:正是这童心、童趣酿成了罗汉豆的无比美味。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难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段,要将你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全部融进去。
(一生动情地朗读)
(师生共同为其精彩的朗读鼓掌)
师(小结):你不仅读到了作者,还读出了自己,更读出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感情,非常完美。戏演得令人昏昏欲睡,豆子也很一般,但他们却成为作者最美好的回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吃豆和看戏本身,而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了吃豆和看戏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戏和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人们那种真挚、朴实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作者之所以认为豆好、戏好是因为那块乐土上的人好。
(板书:人好!)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乐土,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一个地方。
(师展示屏显图片——平遥大戏堂)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地方吗?
生:是大戏堂吧。
师:很好,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这是平遥大戏堂,我随爸妈来这里看过戏,是可以边吃饭边看戏的那种,游客很多,这里每晚都要演戏,但我看不太懂。(不好意思地笑)
(众生笑)
师:平遥是不是你的乐土呢?
生:是
师:那你最想对这块乐土说什么?
生:平遥好!
(师生笑)
师:你跟鲁迅表述感情的方式不一样,你更善于直接抒情。同学们平遥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景、事、人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那请同学们回家后想想,然后把它写下来,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鲁迅呢!
(生面带遐想地微笑)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笑容表达出怎你样的心声吗?
生1:老师说我们可能是下一个鲁迅,我很开心,我也很期待。
生2:老师,这是我的梦想。
师(微笑点头):“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