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 河北专版(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 河北专版(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18: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 河北专版
一、选择题:共45分,每小题3分。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面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你攻打鲁国如何对得起先祖 齐君遂下令退兵。这说明当时( )
A.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B.天下共主的心理认同尚存
C.礼乐制度缓和了诸侯关系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起作用
2.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又叫鸠杖,如下图)以及《王杖十简》等。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皇帝给高龄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老人凭王杖有诸多优待,王杖象征着长者不可侵犯的地位。据材料可知( )
A.汉朝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 B.王杖具有尊老敬老的意义
C.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形成 D.独尊儒术后赐杖制度建立
3.六朝时江南文人士大夫出外游览的目的地,主要是远离城市的自然山水。到了唐代,江南人们的游览活动既显现出规模大、行程远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向城市聚集和流动的特点。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城市管理政策的改变
C.世家大族的衰落 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4.下图是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的一座北宋古墓中发现的瓷器胡人牵马俑,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其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陆上丝绸之路的突破 B.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陶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
5.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红一直是自然经济的代表。然而封建社会后期却出现了“其女红不事剪绣,勤于纺绩,虽六七十岁老妪亦然。贫家无棉花、竺麻者,或为人分纺分绩,日不肯暇。其女工(红)巧拙,视布之粗细为差”。这说明(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
C.明清之际社会分工逐渐增强 D.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
6.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再没有“高枕而卧”的时候了。据此可推知( )
A.传统华夷观念没有丝毫改变 B.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
C.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 D.观念落后导致了中国的战败
7.下图显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可知( )
A.这一时段官僚资本体系已趋于瓦解 B.民族资本已经占据中国经济主导
C.当时存在利于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 D.自然经济受资本冲击后逐步消亡
8.黄埔军校被称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验田”。国民党的军事优先的路线和共产党的民众运动路线并行,学校以苏联经验构建教育目标、以日本经验进行军事训练。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日益趋同 B.两党职权分明的军事体制确立
C.苏联主导黄埔军校的办学方向 D.黄埔军校办学理念具有开放性
9.在1943年底举行的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有十几位特等劳动英雄的画像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画像一起挂在主席台上;大会期间,这些特等劳动英雄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及宴请。这些举动旨在( )
A.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B.塑造“劳动光荣”的意识
C.推动生产自救运动兴起 D.扩大边区民主政治基础
10.土改结束后,土地买卖现象开始出现,有的农户因为被国家征收部分土地而不得不再购买土地;有的农户因丧失劳动力,无力经营而卖地;有的农户因生活困难、负债、破产等而卖地。这表明(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成效有限 B.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亟待建立
C.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D.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定弊端
11.名祖神话是希腊神话的一种。如果某个英雄或神的名字构成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某一人群的名称或某一地名的来源,该英雄或神就是这群人或这个地方的名祖。名祖神话的出现( )
A.利于增强希腊人的城邦认同感 B.推动早期希腊地缘政治产生
C.发展了早期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D.说明宗教意识渗透政治生活
12.十六七世纪的政治家们强调,“宗教是社会的纽带”,只有当所有的,或者是绝大多数的臣民都归属同一种宗教加入同一种教会,法律和秩序才能够得到认可。十六七世纪的宗教起到了一种十八九世纪的爱国主义情感所起到的作用。材料旨在说明宗教( )
A.摧毁了民众信仰 B.促进了国家构建 C.推广了法律认可 D.实现了城市转型
13.1887年,美国前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了一些国会议员关于救济得克萨斯州严重干旱所致农作物歉收的建议,他在否决声明中强调:“我不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应该扩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它与公共服务或者公共利益不存在任何适当的关联。”这反映出克利夫兰( )
A.忽视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功能 B.主张政府进行有限管理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4.下表是1928—1932年苏联社会化部门的部分固定投资(百万卢布)。
年份 农业 运输业 教育 公共医疗
1928 379 905 130 99
1929 840 1259 221 116
1930 2590 1780 241 128
1931 3645 2874 239 141
1932 3820 3692 250 148
上表说明,当时苏联( )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逐步推进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的对峙状态促使双方把目光共同投向了非洲这个巨大的博弈场,这使得非洲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参与方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有机变量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美苏对非洲的争夺( )
A.降低了非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B.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的走向
C.导致非洲成为美苏冷战重心 D.旨在获取国际战略的主动权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16.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宋朝经济”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并使用了以下材料。(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宋战争年表
年份 战役
1127—1142年 宋金之争
1161年 金海陵王南下
1163年4月—1164年末 南宋孝宗隆兴北伐
1206—1208年 南宋宁宗开禧北伐
1232—1234年 宋蒙联合灭金
1235—1241年 第一次宋元战争
1253—1259年 第二次宋元战争
1268—1279年 第三次宋元战争
(1)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说明南宋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的问题有帮助吗 说明你的理由。(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俄国的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动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能够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改编自杨奎松著《内战与危机》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农武装割据”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对此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摘编自李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分析研究》
材料二 1973—1979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比1950—1973年的7.2%减少了2.7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达到5%。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超过了以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任何时期。
——摘编自姜文学主编《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90年代世界贸易的变化及主要影响。(11分)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促使秦国富强。在宋代,商鞅受到士人的不断议论。北宋思想家张耒认为从短期来看,商鞅变法促使秦兵强民壮;但从长期来看, 却导致下情难以上达,遂招致“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苏轼在《商君功罪》中指责商鞅论功行赏的措施使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使秦人只“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除此之外,苏轼认为商鞅变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严刑峻法代替了周公、孔子的平易近民与忠恕之道。 宋代君王认为儒家思想利于士大夫道德意识的培养。 ……宋代统治者提倡以儒治国,反对商鞅的“重刑轻赏”的法治观念。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在宋代受到批评的原因。(6分)
2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东地区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中心,具有无可取代的枢纽性重要战略地位,并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因此,其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和诱人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地区自二战结束后,一直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热点。而究其长期阻碍中东和平进程原因,既有外部强权的干涉,又有地区内部宗教派别的矛盾和极端势力的阻挠。
——摘编自《浅析中东和平进程的现状和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东地区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热点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8分)
2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寇难(安史之乱)以来,函、陕凋残”,漕运五百里运输线上,“编户仅千余,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栈车挽漕,亦不易求,于无人之境,难以兴此劳人之运”;“河、汴不复穿治,泥沙沉积,河床淤塞;戍卒久绝,县吏空拳,舟行所经,寇亦能往”;“淮阴至蒲坂三千里,屯戍相望。挽漕所至,船到便留,即非单车使者折简书所能制”。
——摘编自《旧唐书 刘晏传》
材料二 自刘晏漕运改革后“江湖米来,京师三辅百姓即顿减徭赋”;“东都残毁,百无一存。米运流通,饥人皆附,村落邑廛,从此滋多”;“诸将在边者,诸戎侵败王略者,闻帝乡军食丰衍,令夷夏震耀”;“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渐追‘贞观、永徽之盛’”。
——摘编自《旧唐书 食货志》
材料三 诗人岑参歌颂刘晏:“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通。”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镜鉴兴衰三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安史之乱后漕运面临的困难。(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对刘晏漕运改革的评价。(6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鲁国派使臣与齐君说明两国间的历史渊源,这对齐君下令退兵起了关键作用,说明天下共主的心理认同尚存,B项正确;公元前634年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排除C项;齐君下令退兵依靠的不是周天子的权威,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通过阅读题干可知,皇帝给高龄老人赐予王杖,老人凭借王杖有诸多优待,因此王杖具有国家尊老敬老的意义,B项正确;赐予王杖并不意味着汉朝已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的国策,题干并未明确时间只是汉朝初年,且王杖是国家敬老的表现而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赐杖制度的具体确立时间,不能判断是独尊儒术后赐杖制度建立,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唐代江南城市经济繁华、人口众多、商贸繁盛,这不仅为唐代人们外出游览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人们到各大城市旅游提供了可能,故选择A项;材料并未提及城市管理政策的改变,故排除B项;世家大族的衰落也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宋朝时,受少数民族政权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不通顺,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江西景德镇制造的这一瓷器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明显与海外市场有关,所以其可用于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情况,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陶瓷制造技术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独立的生产部门需要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等,这些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排除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社会后期,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女性不再纺织一体,而是专职“纺”或“织”,封建经济自给性减少,这说明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故B正确。材料仅涉及家庭纺织业的情况,未涉及整个社会的分工情况,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排除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引起清政府重视,而列强已经看穿中国实力,伺机进一步侵华,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故选C项;材料中“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但“没有丝毫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别,排除B项;观念落后并非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民族资本在当时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所学,1913-1919年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和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这一时段官僚资本发展减速,但仍在发展中,不存在体系趋于瓦解的情况,排除A项;当中国仍旧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在黄埔军校建校的合作中虽然政治路线不同,但能做到兼收并蓄,创办符合国民革命需求的军校,说明办学理念具有开放性,故正确选项为D项;A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办学理念,不是军事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出以苏联经验构建教育目标,不能说明苏联主导办学方向,C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召开的大会突出劳动英雄的地位和贡献,通过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体现对劳动英雄的重视程度,旨在通过宣传劳动典型来塑造“劳动光荣”的意识,故B项正确。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应该是通过民主选举和人民民主专政来体现,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兴起”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描述的内容与边区民主政治发展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广大农民的需求,成就巨大,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虽然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不足,农民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受限,农民自主支配土地买卖可能会使土地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因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必须加速推进,才能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于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被认为是某一人群的名称或某一地名的来源”“该英雄或神就是这群人或这个地方的名祖”等可知,“名祖”体现了希腊民众的族群观念和地域观念,名祖神适有助于强化希腊人对自己所属城邦的认同,故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地理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故得不出B项结论;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而材料阐述的是名祖与某一人群或某一地名的关系,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政治活动,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中“绝大多数的臣民都归属同一种宗教加入同一种教会,法律和秩序才能够得到认可起到了一种十八九世纪的爱国主义情感所起到的作用”的信息,说明宗教促进了人民对法律与秩序的认可,有利于国家的构建,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前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一些国会议员提议的关于因干旱所致农作物歉收的得克萨斯州的救济建议,且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不应扩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这体现的是克利夫兰主张政府进行有限管理,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克利夫兰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不应扩展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这表明克利夫兰未忽视政府的社会救济功能,排除A;克利夫兰此举无法缓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C
解析: 1928—1932年,正值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极大改善”,因为这只是固定投资,看不出效益,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每一年各部分的固定投资基本都在稳步增长,这体现了当时计划经济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工业数据,看不出严重失调,故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美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的对峙状态促使双方把目光共同投向了非洲这个巨大的博弈场”可知,非洲是美苏争夺陷入对峙状态后的新选择,美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自己赢得战略的主动权,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美苏对非洲的争夺并未影响国际政治的走向;当时欧洲是美苏冷战的重心,C项排除。
16.答案:(1)水稻等粮食作物广泛分布,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说明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采煤业、冶铁业等分布广泛,说明南宋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城市分布广泛、造船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南宋时期商业繁荣。粮食主要产区、手工业发达地区、主要商业城市分布更加集中在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有帮助。(1分)
理由:材料二可用于说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2分)。南宋时期,战乱之下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状况。
(1)地图题要根据图例以及空间分布进行回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其空间分布状态等方面进行解答。
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 所学知识 结论
材料一 水稻等粮食作物广泛分布,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宋朝的经济 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采煤业、冶铁业等分布广泛 南宋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商业城市分布、造船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南宋时期商业繁荣
粮食主要产区、手工业发达地区、主要商业城市分布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此题属于对史料价值的辨析题。解答题要结合材料二南宋战争发生状况与材料一南方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答,要结合史料反映的重要史实加以说明。
17.答案:示例一:
论题: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2分)
阐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同年9月,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中严重受挫,毛泽东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转至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方志敏、贺龙等人也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武装起义。到1930年,全国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内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8分)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武装暴动失败后,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点,及时调整政策,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分)
示例二:
论题: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2分)
阐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文家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重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进军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革命根据地还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8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推动了革命进程,是一条正确的道路。(2分)
解析:在论述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根据材料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可得知,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概括出观点,然后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论述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最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再做出总结。
18.答案:(1)特点:1978年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差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增幅不大;2004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差额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每点4分,共8分)
(2)变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世界贸易由低迷转向快速发展。(3分)
影响:20世纪70年代世界贸易的低迷推动了欧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 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点4分,共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上面对变化图的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减少了2.7个百分点”“增长逐步恢复”“迅速发展”等概括。第二小问运用所学知识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角度作答。
19.答案:(1)看法: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使君民离心;严刑峻法违背了儒家的仁义主张;文化专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统治者以儒治国,注重道德教化;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从短期来看…促使秦兵强民壮”“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可得出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但长期却使君民离心;由材料“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可得出违背儒家仁义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由材料“知利而不知义”等可得出功利主义色彩。
第(2)问,由宋人在批判商鞅时都认为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可知,宋代理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以儒治国、重文轻武政策也是重要的原因。
20.答案:(1)战略地理位置重要;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宗教关系复杂。(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2)外部强权的干涉;内部宗教派别的矛盾;极端势力的阻挠。(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战争无法解决中东争端,和平谈判与政治解决是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加大斡旋力度,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取得更多成果;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调解作用。(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1)原因可依据材料,从位置、资源、宗教、历史问题等角度归纳。
(2)影响因素,依据材料,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角度归纳。影响中东和平进程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指出以和平谈判为主,避免战争;从“联合国维和”的角度,或者从大国、国际社会的帮助的角度作答。
21.答案:(1)困难:战乱导致漕运沿途人口稀少,缺乏劳力;河道长期得不到治理,河床淤堵,无法承载粮船;漕运沿途匪患严重;漕运粮食为沿途戍军截留,驻军难以应对。(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评价:漕运改革减轻了京都百姓的负担,深得民心;缓解了京都的粮食紧张,有利于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城乡经济日趋活跃,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刘晏的漕运改革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由材料“函、陕凋残”“编户仅千余,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栈车挽漕,亦不易求,于无人之境,难以兴此劳人之运”得出战乱导致漕运沿途人口稀少,缺乏劳力;由材料“河、汴不复穿治,泥沙沉积,河床淤塞”得出河道长期得不到治理,河床淤堵,无法承载粮船;由材料“戍卒久绝,县吏空拳,舟行所经,寇亦能往”得出漕运沿途匪患严重,由材料“淮阴至蒲坂三千里,屯戍相望。挽漕所至,船到便留,即非单车使者折简书所能制”得出漕运粮食为沿途戍军截留,驻军难以应对。
(2)材料三岑参的评价是歌颂刘晏,结合材料二中的刘晏漕运改革的成效即可说明。由材料“江湖米来,京师三辅百姓即顿减徭赋”可得出漕运改革减轻了京都百姓的负担,深得民心;由材料“东都残毁,百无一存。米运流通,饥人皆附,村落邑廛,从此滋多”可得出缓解了京都的粮食紧张,有利于稳定秩序、巩固统治;由材料“诸将在边者,诸戎侵败王略者,闻帝乡军食丰衍,令夷夏震耀”可得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由材料“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渐追‘贞观、永徽之盛’”可得出城乡经济日趋活跃,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刘晏的漕运改革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