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
《三???峡》教学实录
介休三中???张蕊云
?
教学目标:
1.多形式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
?2.品读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学习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十几年前就来过平遥,近几年也多次来平遥,行走在古朴厚重的建筑间,看着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们,我觉得特别幸福。昨天,走进平遥中学,看着整洁的校园、儒雅的学生,终于理解了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今天能与232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同样感到一种幸福。今天我们要与郦道元一起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板书:郦道元、三峡]
二、?????了解作者、作品
师:首先了解一下北魏时期的著名散文家郦道元,自由朗读课下注释。
生(自由朗读注释1)
师:郦道元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地理学家。热爱祖国山川,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志,而且是一部山水游记、民俗风土录。(咱们同学习惯真是好,已经开始批注关键词了。)说他是地理志,就得先来了解一下《水经》。《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河流水道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和他游历的见闻,为《水经》作注。将《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0条河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峡》就是在“江水又东”后面所注文字的第一段。
?[教师随机板书《水经》、137、1252几个关键词]
三、?????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品读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学习他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写法。
四、初读正字音
师:文言文需要反复的朗读,下面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努力做到字音准确。
师:谁来读读?——好,很有勇气!
(一生朗读)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送给你,为你的勇气和你精彩的朗读。但大家有没有一些建议?
生:“林寒涧肃”的“肃”应读sù,而不是xiāo,还有“哀转久绝”的“哀”应读āi,而不是shuāi。
师:对,朗读首先要准确。咱们来齐读一次?
(生齐读课文)
五、?????思读明节奏
师:文言文读准字音还不够,掌握好停顿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句内的停顿,要做到不读破句子。咱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文章,注意把握好节奏。等会儿老师会抽查提问。
(一生朗读)
师:真好!大家都不由得鼓掌了。老师特别欣喜的是你读的“清∕荣∕峻∕茂”一句,为什么一字一顿?而不是连读下来?
生:——
师:就说说你这样读的想法。
生:是---是因为学长在我的书上就是这样标注的。
师:哦,那也很好,说明你能认真地读,用心地读,那么,现在想一想,为什么要一字一顿?
生:——
师:请坐。大家来想一想,“清”是在说什么清?
生:江水。
师:“荣”是说什么荣?
生:树木——草——
师:“峻”呢?
生:山——高山
师:“茂”呢?
生:草——树
师:这样看来,“清荣峻茂”的意思是水清、树茂、山峻、草茂。一个字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文言中,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和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以此为依据,大家看看“沿溯阻绝”一句怎么读?
生:——
师:对,应读为“沿∕溯∕阻绝”。还要考考大家,“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该怎么读出节奏?在文中与之情况相同的朗读停顿还有吗?
生:自∕三峡∕七百里中
生: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故∕渔者歌曰。
师:在文言中,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大家又学到两点文言文朗读的技巧。
六、析读晓文意
师: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既是写峡,那必然会写到山和水。选择自己的朗读方式,边读边思:
??????1.课文哪些句子写山?哪些句子写水?
??????2.三峡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观察)
师:写山的句子有哪些?
生:“两岸连山——不见曦月”。
师:不错。那山有怎样的特点?
生:连绵不断,陡峭挺拔。
生:高耸。
师: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字眼表现出来的?你能通过重音读出来吗?
(生一齐朗读)
师:“七百里”突出了山的?
生:长、连绵
师:“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连山”需要重读吗?“略无阙处”又是何意?
生:略是完全没有的意思。
师:理解这句话,老师觉得这个字重读更好,更能突出山的特点。你们听听体会一番。(教师范读)
师:其他几个句子呢?
生:(有感情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写出了山的高耸。
[板书“连绵高耸”]
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并没有点到山呀?为什么大家认为是写山的句子?
生:这句话是说,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看得到太阳和月亮。其他时间久看不到。就是因为山太高了,才会是这样的。
师:嗯,理解得很好。而且不但是山高,江面也狭窄,才会有这样的情形。这句的翻译,咱们应该分开来,译成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师:好,咱们全班齐读一遍写山的句子,要读出你的理解。
(全班齐读)
师:写水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这是写夏季的水。
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找的准,这是在写春冬季节的景色。写到了水,但不全是写水的。?“荣峻茂”就是写山树木草的。发现没有,这几句写水用“素”、“绿”?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什么?
生:色彩
[教师板书色彩斑斓]
师:剩余几句中有写水的句子吗?
生:——
师:大家看“涧”字?“涧”为何意?
生:——
师:涧,山间流水的沟为涧。而此时的涧是“肃”。说明什么?
生:寂静。说明水少。
师:回过来再看,夏水有什么特点?齐读一遍,边读边思。
生:迅疾。
师:哦,从那儿看出的?
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嗯,用对比表现了迅疾。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表现了什么特点?
生:——
师:看来得先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了。结合注释,沿、溯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沿是顺流而下,溯是逆流而上。
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阻隔断了。阻隔断了什么?
生:船
师:怎么理解呢?这与夏水有何关系?这里有个小知识告诉大家,三峡在冬季时水位在零米左右,到夏季就在三十二米左右。想一想这个悬殊。到水位达到三十四米的时候,就得封峡了。在封峡期间,任何航船都不能通行。因为这时的水势特别凶,江心凸起,江水横卷巨浪,直冲两岸。或是形成巨大的漩涡,不但木船不能通行,就是轮船也要停航。这样来看,这一句写出的是夏水怎样的特点?
生:凶险
[教师板书凶险迅疾]
七、品读说蕴藉
师:好,我们齐读一遍,读出这种特点来。
(生齐读)。
师:这个速度,能表现凶险迅疾吗?
生:不能。
师:凶险迅疾的语速应该快些,应该读出那种紧张激烈的感觉。联系上下文,这种迅疾的语速应与平缓的语速相比较才能显现出来。山为静水为动,那第一部分写静态的山,就可以读得平静舒缓。[教师板书激烈紧张、平静舒缓]
(教师范读一二层)
(学生再读)
师:那色彩斑斓的春冬景色又应怎么读?试一试?
生自由品读体会,一生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语气?这么丰富的色彩,如此有趣的景色。自然是赞叹了,读时应有轻松晓畅的感觉。[板书轻松晓畅]
(生再齐读)
师:秋景呢?
生:悲凉的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生: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生: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
(生齐读)
师:我想,至此大家一定能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写三峡的壮丽景色,抓住山水来写,为什么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水,而是先写夏水,继而写春冬,再写秋景呢?
生:——
师:看看这四季水的特点?夏季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按水势的涨落,自然入情入理了。
八、美读咏真情
师:下面我们一起听《三峡》的配乐朗读,体会全文的意蕴真情。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九、作业布置
师:听过朗读,我想大家一定对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今天的作业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你对文章的理解,相信你比视频中的名家!还读得好。下课。
板书:
????????????????山??——连绵高峻??????——平静舒缓
三??????????????????????????????????????????????????
峡????????????夏水——凶险迅疾?????——激烈紧张
郦?????????????????????????????????
道?????春冬——色彩斑斓?????——轻松晓畅
元
?????????秋??——“涧”??????????——沉重悲凉
?
教后记:
仍是缺乏经验的缘故,这次参赛竟然没有打开自己熬夜做好的课件。早上拷贝课件时,只是担心下载的音频会播不出。试过之后,见有三名老师在等待拷贝,便放心的离开了。偏偏就是自己觉得肯定没问题的ppt竟然因为格式的问题无法打开。上课铃声已响,张春莲老师走来关切地询问,王文丽老师镇定地告诉我:“让电教老师先试着打开,别着急,上课了,就按着没课件来讲吧。”眼见到邮箱里找自己预先存好的课件也因教室不联网而变得毫无希望了,着急的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了讲课。渐渐地,听课教师期待的眼神遣走了我的焦灼,与学生的成功互动驱散了我的慌乱,课也在预设与生成中逐渐深入。
课后回想,与有课件相比,教学思路没变,教学过程却多了很多灵活性。当学生的回答能令课堂环节有跳跃时,反而不会被课件所累,处理起来更具有灵活性了。只是,如作者、资料介绍等内容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也许就有老师说得多的倾向了吧。但这次经历却让我对课件的运用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有用则用,灵活运用。为课堂服务而用,才是多媒体的作用。
对于《三峡》一文的教学设计,我抓住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设计了初读正字音、思读明节奏、析读晓文意、品读说蕴藉、美读咏真情五个环节。备课时,曾想到译读晓文意和析读知特点两环节,但考虑到一课时容量大、时间紧的问题,将之合并为析读晓文意,将翻译与理解课文揉为一体,课后来看是正确的,的确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解决了翻译中的难点,与学生一起深入课文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课堂上令我感慨的是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他们能静下来听、沉下来想、站起来说,质朴而可爱。虽然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但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了,课堂是积极主动的鲜活的课堂。
其实,对朗读的指导自己仍有底气不足的感觉。在朗读技巧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知识。这堂课中,自己的指导仅是依着自己的一点感觉,这还远远不够,今后的积累和学习还很必要。这也将是下一阶段自己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