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乡愁》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乡愁》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4 10: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届“金钥匙奖”课堂教学实录之五:
《乡愁》课堂实录
执教人:阳泉第十九中?郭海青
?
★???情境导入,初涉文本
师:这节语文课咱们要从一个英语单词开始,先认一下,homesick(PPT),读出来,这是一个合成词,翻译成中文就是——思乡(乡愁)(学生齐说)。
师:显而易见,乡愁是一门语言,一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但乡愁又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感,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千百年来,这种情感如一串风铃,摇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师点按音乐,PPT中深情舒缓的音乐响起)
师:如果不信,下面,请大 家随老师在回想中来个联背:
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倚在旅舍的窗前,“举头望明月——(生齐说)低头思故乡”,这是乡愁;
离开家乡,辞亲远游时他“仍怜故乡水——(生齐说)万里送行舟”,这也是乡愁;
客居他乡,夜深人静被笛声惊起一声感叹,“此夜曲中闻折柳——(生齐说)何人不起故园情”,这还是乡愁;
因为乡愁,少年游学孤独中登上云台山的王维直抒胸臆,“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齐说)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为乡愁,旅居外地临近春节的王湾声声追问,“乡书何处达——(生齐说)归雁洛阳边”;
还是因为乡愁,王安石归心似箭,向明月发问,“春风又绿江南岸——(生齐说)明月何时照我还”;
乡愁让杜甫在异乡的战鼓和孤雁声中呼喊,“月是故乡明——(生齐说)露从今夜白”;
也让崔颢登临黄鹤楼脱口而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生齐说)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马致远浪迹天涯的触景生情,“夕阳西下——(生齐说)断肠人在天涯”……
师:就这样,乡愁之情常涌,情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于是“乡愁”成了传统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板书:永恒主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的思乡之情。(师点按结束音乐,PPT出现课题背景图片)
★???层进式读,进入文本
师:诗歌是一定要读出来的,好,先试着齐读一次。
(学生齐读)
?师:读准读顺是做到了,但是缺乏情感,没有深情朗读。也难怪,你们现在十四、五岁,缺少人生阅历,很少有或别离或守望或牵挂或相思的时刻,那下面就让我们听听别人的读,听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读,感受一下怎样读才能更好表达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听陈铎的配乐朗诵)
★???引入研读,深入文本
师:听出来了吧,(PPT)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了?
生:(齐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边听边板书四个词语)
师:乡愁是一种痛,本是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有了这四个事物之后,我们都真切地感觉到了,可见这四个事物起了很大作用,值得探究。
(PPT出示问题:①这四个具体事物按什么顺序排列?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具体事物?②四个具体事物前的修饰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③这四个具体事物寄托的乡愁又有何变化?)
为了帮助大家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个背景助读资料(PPT显示: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21岁离开父母远赴台湾至今;他30岁时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先请大家自己静思默想3分钟。
师:小组里交流一下。(5分钟)(师巡视指导、评价)
师:来,将你们探究到的与大家共享。
生:这四个事物按轻重来排序。
师:怎么看出轻重的,难道一张纸也上秤称一称吗?
生:我认为是按时间顺序来排的。
师:这个比较明显,具体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小时候”,要与母亲通信。
师:为什么要通信?
生:上寄宿学校。
师:就像你们现在这样,是吗?但你们会常写信吗?
生:不会。打个电话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没电话之类的,所以才会常写信通信。“长大后”,出外谋生,所以常坐船回家。
师:这就是时代的问题,那个时代通讯、交通工具不发达,所以才会有书信往来。那大家想一想,在古诗词中是否也有这样的选择?
生:(齐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书信往来,行舟乘船这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板书“传统”二字)习惯。
生:“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再后来,到“现在”,他去了台湾,“海峡”把两岸分开了。(师插言:是啊,这海峡至今还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痛。)
师:这个同学说了好几个“他”,难道说这首《乡愁》只属于余光中吗?难道我们今天读它的所有人没有这样的生活内容吗?
生:有,我们一般人也是要这样少小离家读书,长大出外谋生的。
师:接着就会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人到中年又常会面临生离死别……所以说作者用了入诗的这四个事物并不是偶然为之,都是我们的人生常态。
师:那选了它们又有什么好处?
生:(齐)生动形象,化抽象为生动。
师:那这种写法你见过吗?你能联想到哪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你看愁化成了江水,乱麻,货物……(深情地)多么多啊,多么浓啊!好,接着探究第二个问题。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少了音韵美。
师:真了不起,能说出“音韵美”这个词。读出来,体会一下。(学生读)
生:“小小”,“窄窄”等都是押韵的。
师:哪个韵母相同?
生:(齐说)“a”。
师:是啊,我们古典诗歌比如唐诗宋词里都是讲究韵律的。(板书:古典韵味)
师:再看前面还有个数量词的修饰语?
生:(齐读)一枚,一张,一方,一湾,也有相似的音。
师;对啊。还有什么特点?
生:用的是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读一次是一种感觉,再读就回环往复了,就在这回环往复之中,作者的乡愁(板书红色“乡”字)也随之缭绕起来,绵延不绝。
师:既然这么美,你也体会到了,那就请你再来读这四句,读出这种“绵延不绝”来。(生读)
师:?“小小”是快还是慢点,(生齐声答),?对,缓一点。大家也来跟读,语气是轻还是重点?(生齐声答)对,重音反而应该在这,“票”不能读重,嘴唇轻碰,轻松一些,让声音飘出去。来,试试。(生读)
师:“矮矮”,两个字都是三声,怎么读更好。对,第一个“矮”自然发生变音,读二声。
师:对,用缓慢语速,恰当的重音才好!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
师:结合一句,读出你的体会。(生又读“矮矮”一句)
师:请问一个“矮矮”的东西在你脚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跨过去,但作者能进去与母亲见面吗?(生齐声否定)反衬了这种生离死别的强烈苦痛。那这种表“情”功能,能否随便换呢?比如“小小”换成“大大”,行吗?
生:不能,邮票就是小的,符合实际吗。
师:那这个就是“写实”了,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嗯。
师:前几个词说写实我同意,但“海峡”明明是深的,为什么偏说“浅浅”呢?这不是胡说八道,黑白不分吗?是余光中疏忽了吗,是一处败笔吗?
生:表达了急切的心情,作者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师:哦,也就是说“浅浅”它不是从实际的地理的角度,而是从内心情感的角度来措词的,(深情地)就这么“浅”,就过不去;就这么“浅”,两岸同胞就无法团聚,这才叫痛!这就是诗歌的语言。
师:好,第三个问题谁来探究?
生:越来越浓厚
生:寄宿上学和母亲还能相见,长大后也能通过坐船见面,可是到了第三节,双方距离越来越远了,见不到了。
师:这是什么距离?
生:生死距离。
师:是啊,阴阳相隔,这种痛是绝望的,不能排遣的。那最后一节,为什么说“更浓厚”?
生:到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还没有实现统一。
师:换句话说,前三节,都是与他个人相关的,而最后一节与国家有关。由个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思,(板书),越来越重。那祖国能否看成母亲呢?(生齐肯定)既然有这样的变化,读出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有一个习惯不好,语速总是太快,放慢画面感才能出来,再来。(生再读)变化了不少,但“小时候”有点夸张,想象一下,此刻的画面是什么?你小小的,胖胖的小手,写一封信,然后贴邮票,踮起脚邮出去,多可爱啊,充满了童稚,所以这时的乡愁还是比较轻松的,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第二节来听,(生读)这时想谁?(生答“妻子”),你瞧大家都笑了,带着一丝丝的甜蜜,愁并甜蜜着。(生又读第三节),这个时候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去了,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我们都有那一天的时候,听到刚才那位老人的读有颤音吧,(师示范,生又读),对,把音拖长些。(生又读)第四节前的间隔要长一些,“那头”要分开,语调要上扬飘出去,意思是我们在憧憬着未来,(师深情地)不仅余光中,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炎黄子孙都在无限地感慨期待着那一天。好,完整地齐声再朗读一遍!
(生再读)
师:余光中紧紧抓住四个事物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其实这样的事物在诗中有个名字叫——意象(板书),那老师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解释什么叫意象了吧?
生:寄托情感的具体事物(物象)。(PPT显示)
师:非常棒,概括地很专业!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下面再来读余光中另一首诗——《乡愁四韵》,罗大佑把它唱出来了,我们听听这里的“意象”是什么?(PPT显示)
生: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通过这四个意象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读写结合,拓展文本
师:的确,意象美增加了诗歌美。让我们也来写几句诗吧!(PPT显示)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里,既有充沛的精力、率真的性格、成功的喜悦,同时又不乏学业的压力、友谊的迷惘、心灵的孤独、对童年的怀恋……?请把涌动在你心中却难以捕捉的情绪(也可以是“乡愁”这种情感),寻找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表现出来。
(生写诗3或5分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你的大作。
生:乡愁是一碗烈性烧酒,酒里的倒影是梦里的家。
生:乡愁是一盒调味品,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生:乡愁是一幅用烟作的画,朦胧又清新
生:乡愁是一汪细细的泉眼,源源不断奔流不息
生:乡愁是一杯醇香的茶,清新且让人回味
……
师:今天我们读到了一首好诗,当代诗人流沙河这样评价它(PPT显示)“《乡愁》像一粒水晶珠子”。我非常认同,因为它以传统意象承载永恒主题,散发古典韵味寄托千年情思。(板书)
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串美丽的“水晶珠子”齐诵《乡愁》。
????生齐诵中结束。
?
附:板书
???????永恒主题????????????个人情思???????????邮票
???????传统意象???????????????????????????????船票
?????????古典韵味???????????????????????????????坟墓
???????千年情思???????????家国之思????????????海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