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
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
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
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
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
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
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
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
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
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
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
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
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
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
第 1 页 共 14 页
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
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
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
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
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
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
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
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
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
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
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
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
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
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
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
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
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第 2 页 共 14 页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
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
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
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长白学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全球化”成为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和固有的文化传统。
B. 否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趋同,不仅会泯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会导致民族文
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C.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与对话交流都是形成新文化格
局必不可少的途径。
D. 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开始寻找跨文化的共同价值和评价标准,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
域文化特质的丧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它并没有成为生活中的
真实现象。
B.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成为消费主
义的拥趸。
C. 材料二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间的交融和文化的多元化现实都是真
实存在的。
D. 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难以避免,地域文化想要健康发展既不能抛弃文化传统,也不能
固步自封。
3. 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
A. 唐时长安成为国内外的政治文化中心,域外音乐传入中原,唐《十部乐》中八部来自
第 3 页 共 14 页
国外,并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接受。
B. 日本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编制本国《民法典》,
结合日本社会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C.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九叶派的诗人尝试以古典诗词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
艺,孕育了他们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
D. 2012 年春节,时任英国首相的大卫·卡梅伦用汉语说“恭喜发财”,向在英国、中国
以及全球的华人发出新春的祝福。
4.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5. 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
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不就是耐心地看
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第 4 页 共 14 页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
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
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
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
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
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
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
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
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
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
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
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
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
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
第 5 页 共 14 页
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 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
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
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
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
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
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
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
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
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地。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
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第 6 页 共 14 页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
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
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
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
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
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
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
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
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
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
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
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
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
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
一旦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
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
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
第 7 页 共 14 页
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 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
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
在倾听一种腔调。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
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
声音的。
(选自《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丹雅在阿妈斯炯给丹巴打电话的第二天就上门了,是因为她想尽早接管阿妈斯炯的蘑
菇圈。
B. 阿妈斯炯用树叶和苔藓把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是为了保护小蘑菇们不被鸟过
早采食。
C. 胆巴直到冬天才回机村接阿妈斯炯,是因为胆巴不知该怎样解释定位蘑菇圈和偷拍的
事情。
D. 阿来认为,如今小说追求叙事的高效率,缺少节奏感,因此没有观赏性,也缺乏审美
意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文字精炼,叙写无废笔。第一句“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就进入了叙事,交代了
时间、背景,导入写作对象。
B.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刻画人物。这让读者进入“叙述——倾听”的模式,文
本也呈现出藏区的人文风情。
C. 小说语言浅白,却意蕴丰厚。反复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产生了诗歌的韵律感,也让文
本有了咏叹、抒情的特质。
D. 小说故事丰富饱满,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情节的快速推进,使文本充满了想象空间,
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8. 阿妈斯炯多次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 阿来说:“一篇有意味的小说……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你
第 8 页 共 14 页
认为本篇小说有“别的东西”吗?请说明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
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
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
才耶 ”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
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
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
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
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
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
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
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
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
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
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
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
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
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节选自《元史 许楫传》)
第 9 页 共 14 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B. 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C. 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D. 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书省,古代中枢官署名。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
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
B. 屯田,利用农民、商人或戍卒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屯田有民屯、商屯、军屯之分。
C. 考满,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亦常为任满。旧时考察官吏政绩,结合地方政务繁简
状况,作为评定和迁调的标准。
D. 舍,即馆舍,文中指招待宾客供应食宿的房舍、客栈等。文中许楫请求教化率兵退回
馆舍,等待柯三八等前来投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楫形容魁伟,才思敏捷。世祖招问,他回奏自己不是秀才科目出身,却会努力做优
秀人才,世祖认为他善于应对。
B. 许楫重视农耕,相机进言。他在路上碰见安西王相商挺,劝谏商挺募民屯田,可给王
府带来收益。建议被朝廷采纳。
C. 许楫办案细致,不伤无辜。他任江西道提刑按察使期间,仔细查问郭昂部下俘获的董
旗叛众,释放良民六百人回乡。
D. 许楫声名卓著,民众服膺。徽州百姓因饥荒,占据险要之地为寇,与官兵相持。许楫
孤身前往招抚,叛军立刻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
(2)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
第 10 页 共 14 页
14. 柯十八等人最终投降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完成下列小题。
①
广谪仙怨
(唐)窦弘余
②
胡尘犯阙冲关,金辂 提携玉颜。云雨此时萧散,君王何日归还?
伤心朝恨暮恨,回首千山万山。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弯弯。
注释:①《谪仙怨》本为唐玄宗于入蜀途中所制笛曲,词人有感于玄宗故事,因暇日撰
其词,“用广其不知者”,故名《广谪仙怨》。②金辂,指玄宗的车辇。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开头两句运用借代的手法,叙写了安禄山造反、进犯长安,玄宗携同贵妃车驾幸
蜀的历史故事,叙事简练。
B. 上片用“云雨萧散”,暗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结束了,同时暗指贵妃命运的
不幸。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C. “君王”句,故意设问,中有寓意。玄宗晚年昏聩,终致悲剧发生。“何日归还”,
微讽纤悲,复致惋伤之意。
D. “伤心”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的痛惜之意;“回首”一句想象玄宗在蜀地回首
长安,山河阻隔,暗自神伤。
16. 请赏析本词结尾两句的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对君王因荒唐而不能理解自己忠心的报怨的句子是:
“ , ”。
(2)《陈情表》用“ ,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
事必躬亲的孤弱。
(3)在所有兵器中,剑的意象与诗词结合得十分紧密,古代诗人经常借剑的意象来表达
第 11 页 共 14 页
尚武精学神、报国精神等多种思想感情,如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从"七一勋章"获得者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党龄长短,无论在何种 上,
他们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担使命、不屈不挠、无私
无畏、勇往直前,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实干者。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这一抹
纯洁纯粹的"清廉白"告诉我们,身为党员干部,无论做人还是干事,任何时候都要守得
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稳得住心神,在 时刻才能豁得出、顶得上、
靠得住。只有( ),才能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练就 、担当有为的敬业精
神,保持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涵养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道德情操。自觉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永葆共产党人清
正廉洁的政治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岗位 关键 恪尽职守 本色
B.位置 主要 兢兢业业 原貌
C.岗位 关键 兢兢业业 原貌
D.位置 主要 恪尽职守 本色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更高的标准衡量自己,用严格的尺子要求自己
B.衡量、要求自己要用严格的尺子、更高的标准
C.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D.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更高的标准要求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第 12 页 共 14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 2021年 10月 1日代表 75个国家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第二委员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共同发言,( )。
张军表示,疫苗是抗击病毒的有力武器。人人享有生命权和健康权,各国应积极促
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不落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早日共同战胜疫情。
张军指出,发展中国家 ① 。要推动疫苗尽早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分
配。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国家应尽快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积极通过双多边渠道,及时、充
足地向发展中国家 ② 。
张军强调,各国应加强疫苗国际合作,避免囤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西
方国家 ③ ,显著加剧疫苗不公,人为制造“免疫鸿沟”,呼吁将疫苗作
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疫苗可及和可负担。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呼吁各国加强团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
B .各国要呼吁加强团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C .呼吁各国加强团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D .各国要呼吁加强团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曾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了中
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击缶而歌、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
昆曲、风筝、太极拳……当时大家迫切想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所以整个开
幕式主要都是在讲述“我是谁”。
第 13 页 共 14 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则是“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倡导追求团结、和
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
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但“一起向未来”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
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
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两次开幕式的盛会,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角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呢?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第 14 页 共 14 页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4分) 以驳为主,驳立结合。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然后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提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接着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
5. (6分)(1)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主要分析某些人鼓吹的“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侧重点在“文化全球化”论调下的政治博弈;材料二主要分析了“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特点、实质和表现方式,地域文化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等。
(2)立场不同:材料一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作为国家重要机关报刊,会站在国家社会的整体立场上,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维护我国文化传统和国家利益不受文化霸权损害。材料二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是从学术的角度认可“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追求,并指出了多元文化必然存在的现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概括不全,忽略了时代性;
B.“推动文化趋同”错误,原文是“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
D.“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域文化特质的丧失”错误,从原文“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可知,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成为消费主义的拥趸”错误。从原文“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可知,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认同西方文化不等于一定认同消费主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原文“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可知,大卫 卡梅伦用汉语说“恭喜发财”并不属于“濡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可知,材料一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
从“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可知,接下来,材料一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提出了“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
从“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可知,材料一接着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反驳;
从“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知,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
从论证方式来看,材料一以驳为主,驳立结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可知,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分析指出了“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侧重点在“文化全球化”论调下的政治博弈;
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可知,材料二主要侧重分析了“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特点、实质和表现方式,地域文化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等。
从材料的出处来看,是因为两则材料的立场不同,导致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材料一发表于《人民日报》,而《人民日报》作为国家重要机关报刊,当然会站在国家整体立场上,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论调存在的霸权主义的实质,旨在维护我国文化传统和国家利益不受文化霸权的损害;而材料二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当然会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认可“文化全球化”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文化全球化”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追求,并指出了多元文化必然存在的现实。
【答案】6. B 7. D
8. (4分)①蘑菇圈的具体位置被泄漏:丹雅公司私自安装的gps定位了蘑菇圈,这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②阿妈斯炯照顾蘑菇的方法被偷拍,这也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③阿妈心中的蘑菇圈是同类蘑菇的起源,是传奇的、神秘的,丹雅公司却把它作为野外培育松茸的欺诈宣传广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也显示出现代经济观念对藏区原有生活状态人文观念的冲击。
9. (6分)有,本文在故事之外别有意味:①文章写出了现代经济冲击之下藏区原有观念的变化。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显示了藏人自身观念的转变。 ②文章写出了科技对人生存模式的入侵。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照顾蘑菇的行为也被摄像机偷录。不管是个人的隐私,还是民族文化的传说都受到极大的冲击。③细节透露的“牧民定居”带出了小说背景,商品经济大潮下游牧的传统生活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不可阻挡。④反复、咏叹的语调构成了语言诗化、抒情化的风格,这种风格正适合表达小说主旨: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价值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无奈痛楚。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她想尽早接管阿妈斯炯的蘑菇圈”错误。是胆巴派丹雅上门的,丹雅赚钱也不需要接管蘑菇圈。
C.“是因为胆巴不知该怎样解释定位蘑菇圈和偷拍的事情”错误。文中没有相应的信息说胆巴不知该怎样解释定位蘑菇圈和偷拍的事情,胆巴作为州长要忙维稳和牧民定居的事情。
D.“因此没有观赏性,也缺乏审美意义”错误。如今大部分小说确实缺乏节奏感,但这和缺乏观赏性和审美意义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情节的快速推进”本篇小说情节简单舒缓,不是快速推进的类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可知,丹雅公司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蘑菇圈的具体位置被泄漏,这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
由原文“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可知,视频中有阿妈斯炯对蘑菇说话,带着珍重的表情采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照顾蘑菇的行为也被摄像机偷录,这也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
由注释可知,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可见阿妈心中的蘑菇圈是同类蘑菇的起源,是传奇的、神秘的;由原文“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可知,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也显示出现代经济观念对藏区原有生活状态人文观念的冲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有。
文章写出了现代经济冲击之下藏区原有观念变化。由原文“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可知,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蘑菇圈是阿妈斯烱物质和精神上的圣地,阿妈斯烱面对时代变化显得茫然失措,作者同情她的失落和无助。批判了现代社会以这种欺诈的方式获取金钱的行为,也借以“失去”的蘑菇圈来唤醒人们尊重原住民们的文化信仰。
文章写出了科技对人生存模式的入侵。由原文“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可知,视频中有阿妈斯炯对蘑菇说话,带着珍重的表情采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斯炯照顾蘑菇的方法被偷拍,不管是个人的隐私,还是民族文化的传说都受到极大的冲击。
由原文“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可知,从丹雅的话中我们得知胆巴在忙牧民的定居和维稳,细节透露的“牧民定居”带出了小说背景,商品经济大潮下游牧的传统生活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不可阻挡。
从语言特点来看,阿妈斯炯的语言多重复,如“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富有诗意,“你怎么可能知道”“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等则加强了情感表达,让文章语言情感充沛。用词多叠词“湿淋淋”“簌簌”等,富有音韵美。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这种风格正适合表达小说主旨: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价值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无奈痛楚。
【答案】10. A 11. D 12. D
13.(8分) (1)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诱使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
(2)王巨济派遣官吏征收徽州人民的钱,多征了两千锭。他还恼怒征收的财物少,要再加千锭。
14. (3分)①许楫孤身前往招抚。
②许楫说服参政高兴,退军三十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荆南父老”主语,“求见”谓语,“舆金帛”作“求见”的状语,宾语省略,故“见”后断开,排除BC;
“今置吏以抚字汝辈”,“抚字汝辈”是“置吏”的目的,不可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指招待宾客供应食宿的房舍、客栈等”“文中许楫请求教化率兵退回馆舍”错误。此处的“舍”指三十里,许楫请求教化率兵退军三十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许楫孤身前往招抚,叛军立刻投降”错误。从原文“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来看,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即叛军没有立即投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武冈有殴死出征军人富民”;“阴”,暗中;“款伏”,服罪、招认。
(2)省略主语“王巨济”;“遣”,派遣;“益”,增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可知,柯十八等人最终投降的原因是许楫孤身前往招抚。
由“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可知,柯十八等人最终投降的原因是许楫说服参政高兴,退军三十里。
参考译文: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15岁时以儒生身份凭借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了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许楫非常器重。一天,许楫随省臣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问:“ 你是秀才么?”许楫躬身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对商挺说:“京兆的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可以)供给王府的需要。”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1276 ),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以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许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让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贼兵,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600多人,都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 总管全国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2000锭,王巨济还怒其少,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要百姓活?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人名)用兵去捕,双方相持七个月,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 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许楫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二年后逝世,终年70岁。
D
16. (6分)唐玄宗独自望着天边那如钩的新月,仿佛又看到了昔日杨贵妃那美丽的容颜。这是词人想象之辞,唐玄宗凄然念旧的神情毕现。两句融情入景,增添了哀怨的气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人的痛惜之意”错,“伤心朝恨暮恨”写唐玄宗触景伤心,对已逝的妃子无限思念和无限感伤。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内容看,最后二句“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弯弯”,该句说看到天边的初月弯弯便想起妃子的蛾眉了。
从艺术手法看,这是词人想象之景,从唐玄宗的角度描写他凄然念旧的神情。蛾眉,也作娥眉,指妇女如蛾须那样细长弯曲的美丽眉毛,这里运用比喻,指像蛾眉那样的一弯初月。两句融情入景,精炼流畅,增添了哀怨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6分)(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示例四: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8.A 19.C
20(5分).①结构特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连续;画横线部分由四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构成。
②表达效果∶四个短语表达的内容由外在到内在,层层推进;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18.岗位:泛指职位。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地位;指职位。语境:其前为"何种","岗位"与"种"搭配更恰当。关键:形容词,最关紧要的。主要:属性词,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其后为"时刻",用"关键"更合适,强调时间紧要。
格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状态词,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语境强调的是"敬业精神",不涉及某种状态,用"恪尽职守"更合适
本色: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原貌:原来的面貌;本来的样子。语境中"清正廉洁"是一种品质,且"政治本色"是固定搭配,用"本色"更合适
19.根据关联词"只有……才……"可知,括号内需要填写的内容应是共产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前文语境及四个选项可知,此处省略了主语"党员干部"。结合后文"加强……练就……保持……涵养……"的句式特征,可推知括号中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用……衡量……"的句式,排除B、D两项。A项,搭配不当,排除。
20.排比是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的一种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上,画横线的部分由四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表达效果上,从内容方面来说,"清贫""寂寞""诱惑""心神"由外在到内在,语意上具有渐进意味,情感表达上层层推进;从形式方面来说,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势,具有强调意味。
C(“呼吁各国"才能承接前文,排除 B 、 D 两项。“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才能”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是大体”、排除 A 项)
(6分)①是疫苗分配的优先重点②提供疫苗支持③大量囤积疫苗(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由三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式表达——“我是谁”——如何着力向全世界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第二段文字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引发对包含体育精神、坚强姿态、成功之道,表达憧憬、信心和希望,更是行动方案、共同目标、中国宣扬和共同愿望在内的众多深层内涵的思考。第三段文字综合两次盛会的表达理念,提出写作要求。
考生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深刻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是谁”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变化上。“我是谁”,更侧重于讲五千年古老中国,展示古老的、传统的和古代文明。(张艺谋语)“一起向未来”分开来看,其中“一起”既可理解为“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又可看做是“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而“向未来”既可看做是“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又可看做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可并重亦可兼顾中有侧重;综合来看的话,“一起向未来”名义上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但“一起向未来”又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这正是一种“大国自信”“世界格局”的具体表现。
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明写作思考的方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是谁”的表达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二是限制写作文体样式——写一篇开幕式的观后感或学校“体育节”开幕式的参赛学生代表发言稿。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发言稿则需要注意具体情境(“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发言),注意写作对象(全体师生),呈现互动意识。
考生要在文中表现出对于“我是谁”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中国宣扬,也可以由体育精神说开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也可分析2008年至今这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层原因。可以由体育延展为时代困境的需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全球性的挑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一起向未来”。除此,全球性的挑战还有很多,诸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总之,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与时代,当前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抽象而深刻的命题,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体育为点延伸成面,影射时代社会发展,观照人类历史进程,思考个人发展,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立意:
1.由“我是谁”到“一起向未来”,背后是格局和自信。
2.风雨同舟,驶向未来。
3.把握人类命运,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