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他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玻尔
2.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上,空姐热情地为旅客服务。为了便于描述空姐的运动情况,应选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
A.飞机场 B.沿航线的山川和树木
C.飞机 D.空中的云彩
3.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
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1.2 m
4.测量某物体长度时,得到的测量记录分别是15.82 cm、15.81 cm、15.28 cm、15.81 cm、15.83 cm。物体的长度为( )
A.15.82 cm B.15.81 cm
C.15.83 cm D.15.28 cm
5.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6.下列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每小时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km
B.乙每分钟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m
C.丙每秒钟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cm
D.以上说法都不对,甲、乙、丙都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7.在探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 m/s
B.15 m/s
C.1.5 m/s
D.0.15 m/s
8.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C.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9.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 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 000 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 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 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小汽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 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 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
A.36 km/h B.108 km/h
C.144 km/h D.180 km/h
11.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动。在河面上的甲、乙两艘船上的旗帜状态如图所示,则关于甲、乙两条船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12.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 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14.在某些交通繁忙的路口,交警部门有时会安装监视器对违章车辆进行拍照,若一辆车长8m的汽车因闯红灯被固定在路边的照相机连续拍照两次,照片如图所示。若拍摄时间间隔为1s,则闯红灯时,该车的速度大约为______ m/s。
15.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___h。
16.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_______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17.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彭城广场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在回家的途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在此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步行过程是图中________段,小刚家到彭城广场的路程为________m,小刚骑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小刚从广场到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10分,共20分)
18.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标了标记,因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_______vCD。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67
DE 100.00 0.93 1.08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9.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 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20分)
20.江西省南昌市七里街发电厂的江西省最高烟囱被成功爆破拆除。在爆破中,用一根1 m长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 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燃导火线以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区域?
2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 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答案
一、1.A 2.C 3.C
4.A 五次测量记录中,四次数值比较接近,在15.81 cm与15.83 cm之间,只有15.28 cm差异较大,则15.28 cm是错误数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时,应当剔除错误数据,求出其他四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即为物体的长度。物体长度l=≈15.82 cm。
5.D 36 km/h=10 m/s,0.6 km/min=10 m/s,因此三个人的速度相同。
6.D 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常见的,它的定义很严格,是“任何相等的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题中每小时或每分钟或每秒钟通过的距离相等,并不意味着任何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距离也相等,所以不一定是做匀速直线
运动。
7.C 0.3 s内水滴下落的距离是45 cm=0.45 m,则水滴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1.5 m/s。
8.D
9.D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与隧道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①错误;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与列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②正确;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路程s=6 000 m+200 m=
6 200m,v=288km/h=80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t===77.5 s,故③错误;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通过的路程s′=6 000 m-200 m=
5800m,v=288km/h=80m/s;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t′===72.5 s,故④正确;故选D。
10.B 由题意可知,小汽车的速度与大客车的速度比较接近,故应选B。
11.C 根据岸上旗帜的飘动方向,可以确定风的方向,甲、乙两船在水中运动情况不同,则船上旗帜的飘动情况就可能不同,对于甲、乙两船的运动状态可能出现不同的判断。
12.A 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像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甲===90 km/h,乙的速度v乙===40 km/h,则v甲>v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9∶4,故A正确,B错误;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为v甲>v乙,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错误;由图可知,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80 km,乙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 km,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二、13.1 mm;2.80;74.7 由图甲可知,刻度尺起始刻线不是“0”刻线,分度值是1 m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乙可知,停表分度值为0.1 s,长针绕行两周是1 min,短针是分针。
14.8 汽车由指示灯灯杆的右端运动到了杆的左端。我们以车头为参考点,则汽车在这1s内通过的路程恰好为一个车身长,即8 m,所以根据v=就可以估算出闯红灯时汽车速度约为8 m/s。
15.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 km/h;1.5 点拨: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 km/h;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所用的时间t===1.5 h。
16.16;6.25 小李跑完(100-36) m=64 m所用的时间t2===8 s,则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t=t1+t2=8 s+8 s=16 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6.25 m/s。
17.AB;3 600;6;2.4 从图像中可看出OA段速度较快,AB段速度较慢,因此步行过程是AB段。小刚家到彭城广场的路程为总路程,是3 600 m。小刚骑车的路程为OA段的路程,是1 800 m,所用时间为5 min=300 s,因此速度为=6 m/s。小刚从广场到家的平均速度为=2.4 m/s。
三、18.(1)v= (2)时间;同一 (3)> (4)0.74
由表中数据可知,sBD=50cm+50 cm=100 cm,tBD=0.60 s+0.75 s=1.35 s,则vBD= =≈0.74 m/s。
19.解:(1)0.67 (2)车速 (3)如图所示。
四、20.解:导火线燃烧时间t1===200 s,点火者跑到安全区域的时间t2===150 s,因为t1>t2,所以点火者能跑到安全区域。
点拨:此题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考查了同学们对公式v=、s=vt及t=的灵活应用能力。此题可以通过比较路程、速度、时间三种方法来解决。
21.解:(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6:30-7:30=9 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 km/h。
(2)火车的速度v2=144 km/h=40 m/s,火车过桥时由s1+s2=v2t2得,s1=
v2t2-s2=40 m/s×25 s-400 m=600 m。
(1)甲、乙两地的距离远远大于火车长,火车长可以忽略不计,利用总长度求出平均速度。(2)火车过桥经过的距离为桥长加火车长,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这列火车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