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1.(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发展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跋扈 D.提高文人待遇
2.(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了把地方的财赋税收权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立了( )
A.通判 B.转运使 C.参知政事 D.按察使
3.(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4.(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5.(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学习历史,不可忽视教材附录中的“大事年表”。查阅“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公元96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是( )
A.北宋建立 B.元昊建立西夏 C.元灭南宋 D.金灭北宋
6.(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7.(202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地方自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官员贪腐
D.促进社会和谐
8.(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中)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10.(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1.(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12.(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14.(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抗辽不力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5.(202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6.(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了大官僚的支持 B.实现了国富兵强
C.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D.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17.(2021·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作用( )
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C.收地方的财赋归中央 D.分知州的权力
18.(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中)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的960年是( )
A.公元9世纪前期 B.公元9世纪后期
C.公元10世纪前期 D.公元10世纪后期
19.(2021·山东·临邑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北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影响的匹配,正确的是
选项 举措 影响
A.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C. 对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
D. 地方设置转运使 有效地监控地方知州
A.A B.B C.C D.D
21.(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宋朝国力衰弱的原因,南宋后期的有识之士归结为“民穷”“兵弱”“财匮”三大弊政,后世的学者一致认为宋朝“武备不振”和积贫积弱。究其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B.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宋代分权制衡文官,机构重叠,互相牵制
D.宋代经常调换将领,致使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22.(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政府推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两种法令共同要达成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强军事力量
C.减轻农民负担 D.增加财政收入
23.(202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存在一对基本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解决。下列关于北宋加强中集权,削弱地方的措施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4.(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5.(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
26.(2021·山东·聊城东昌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袍加身】
材料一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这场“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兵变发生在何时何地兵变能够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加强君权】
材料二 一天,宋太祖赵匡胤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回答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重文轻武】
(3)宋朝政府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7.(2021·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唐)吴兢《贞观政要》 时间人口数659年1900万726年4141万741年4531万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图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材料二反映了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中期人口的增长趋势,请问这种趋势与唐朝哪两个治世局面有关?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宋朝注重文教事业,人才选攫录取的范围放宽了,名额也成倍增长,逕渐形成了庞大的文官制度,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宋代的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也进行改革,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加强语言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宋朝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时期》
(3)依据材料四,概括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宋朝选官制度的改革与宋朝哪一政策有关?
28.(2021·山东聊城·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二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后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1)材料一的“陛下”是谁?赵普分析导致“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2)材料二讲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故事?“上”达到了什么目的?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C符合题意;分割宰相权力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发展科举制度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提高文人待遇,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选项B符合题意;在地方设通判分权;参知政事是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按察使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故A符合题意;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分化相权,强化君权、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方田均税法是指清丈土地,依据土地征收赋税,这就使得大地主、大官僚无法藏匿土地、逃避赋税,因此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故选B;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都不能避免大地主、大官僚藏匿土地,没有引起最激烈的反对,排除ACD。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成为宋太祖,A符合题意;BCD的事件与题干的时间不相符,排除;故选A。
6.B
【解析】
依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他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是宋太祖,B项符合题意;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的皇帝,被称为唐太宗,A项不符合题意;赵构是南宋时期的皇帝,被称为宋高宗,C项不符合题意;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被称为明太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夺取地方的政治权力、军权,控制地方经济发展,削弱地方权力,收归中央。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通过收地方权力归中央,同时分化事权,使各官员、机构相互牵制,可以遏制官员的贪腐,但是不可能达到杜绝。C项不合题意;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8.D
【解析】
分析题文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解析】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 人,平均每年约 360 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 868 人,平均每年约 5 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0.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D
【解析】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2.A
【解析】
观察图片并结合“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可知,这与赵匡胤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没有完成国家大一统治,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②③④项内容都与赵匡胤相关,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C符合题意;打破坊市界限有利于发展商业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和各民族政权的和议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夜市的出现,活跃了市民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因此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符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
【解析】
材料展示的是王安石变法所处的时期,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属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故A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故B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市易法、保甲法;改革税赋,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新修水利;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改革科举、三舍法、贡举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D正确;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A排除;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但不能说“实现了”富国强兵,BC排除;故选D。
17.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通判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一职,始于宋,止于清,是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在宋时,他是以中央派员的身份,下到地方,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存在,负有地方的行政及监察职权,用以与地方行政长官知州形成制衡。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960年换算世纪纪年为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公元10世纪后期,故D符合题意;公元9世纪前期指的是800年--850年,故A不符合题意;公元9世纪后期指的是850年--899年,故B不符合题意;公元10世纪前期指的是900年--950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因此这段话说明宋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选项A正确;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不符合史实,应该是中央政府收回财权,排除B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时理学尚未产生,排除C项;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A。
20.B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的识,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正确;北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A排除;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C排除;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监控地方知州,D排除。故选B。
21.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在政治方面,宋代分权制衡文官,机构重叠,互相牵制,故A项表述不正确;B项宋代政治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故B项说法正确;C项宋代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C项说法正确;D项宋代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A
22.D
【解析】
根据材料“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士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两项法令都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项D符合题意;综上分析可知,“抑制土地兼并、增强军事力量、减轻农民负担”并不是政府推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皇权大大加强,所以关于北宋加强中集权,削弱地方的措施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B,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4.D
【解析】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25.B
【解析】
依据题干“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大致意思是王安石讲述兴变法原因,说动先帝,先帝相信他,解决财政不足的措施,“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增加财政收入。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26.(1)960年,陈桥驿;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统帅,掌握军队(意思对即可)
(2)军事方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答出三条即可得满分)
(3)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1)由题目“黄袍加身”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指的是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兵变之所以能取的成功是因为一是赵匡胤是后周大将,掌握着兵权;二是因为为了这次兵变,赵匡胤及其部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根据材料“他便回答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利的措施有军事方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导致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由于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27.(1)重用人才;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设立进士科。
(3)注重文教;录取的范围放宽;名额增长;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内容上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重文轻武。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重用人才,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人口上升,这是因为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科举制使平民可以做宰相;根据所学可知,设立进士科,这一制度正式确立。
(3)根据所学和材料四“注重文教事业,人才选攫录取的范围放宽了,名额也成倍增长、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也进行改革,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可知,特点有,注重文教;录取的范围放宽;名额增长;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内容上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选官制度的改革与重文轻武有关。
28.(1)赵匡胤。武将专权,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大臣的权力高于皇帝的权力。削夺武将的军权、财权。
(2)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
(3)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大大加强;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兵指挥权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陛下”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可知赵普分析导致“国家不安”的原因是武将专权,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大臣的权力高于皇帝的权力。由“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知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削夺武将的军权、财权。
(2)根据材料二“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可知材料讲的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上”达到了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大大加强;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兵指挥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