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1.(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A.铁木真 B.阿骨打 C.元昊 D.阿保机
2.(202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其中“和”是主流。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请求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3.(2021·山东·临邑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 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
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 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4.(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
A.创制自己的文字
B.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
C.强大的武力支撑
D.汉人大量迁入,编练军队
5.(2021·山东·齐河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6.(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下图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与当时宋朝大量流通的铜铁钱除字体、币纹、重量等有区别外,其它几乎相同。这说明契丹和西夏
A.都使用相同的货币 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
C.都受中原文化影响 D.两个政权曾经并立
7.(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8.(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学习历史需要归纳比较。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②宋朝都要缴纳岁币③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④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和北宋多次发生战争,但又有100多年的时间保持和平交往,并曾经和北宋缔结盟约相约为“兄弟”之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下列哪个民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0.(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11.(2021·山东·平原县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有人戏称宋朝为“送朝”,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12.(2021·山东·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13.(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4.(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5.(2021·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期中)“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状态?(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羌族
16.(2021·山东淄博·七年级期中)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7.(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一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问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18.(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19.(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 )
A.盛世危机 B.短暂繁荣 C.帝国中兴 D.政权并立
20.(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归纳比较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其共同点是
①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②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
③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④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故D符合题意;铁木真是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故A不符合题意;阿骨打是金朝开国皇帝,故B不符合题意;元昊是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D
【解析】
根据“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可归纳出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D符合题意;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B排除;材料反映的主旨不是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C排除。故选择D。
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与西夏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不是国力不断增强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契丹与西夏都与汉族交往密切,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故B符合题意;强大的武力支撑不是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汉人大量迁入,编练军队与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辽在北宋的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B项正确;金政权是灭了辽后与北宋和西夏短暂并立的政权,排除A项;CD项三个政权方位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6.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除字体、币纹、重量等有区别外,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与当时宋朝大量流通的铜铁钱几乎相同,都采用圆形方孔范式,这是秦以来中原货币的规范范式,说明契丹和西夏都受中原文化影响,故C项正确;契丹和西夏各自使用自己的货币,故A项错误;“都是少数民族建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两个政权曾经并立”无关,故D项错误。
7.A
【解析】
依据材料“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反映了契丹文字、西夏文字都融入了汉字的因素。据所学,两宋时期,契丹政权、西夏政权,与汉族的宋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仿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A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字与汉字的关系,不能反映出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战争的延续、对外交往的频繁。BCD排除;故选A。
8.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西夏政权建立之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双方政权同时存在,出现了政权并立的局面,③不是共同点,由此可知①②④是共同点,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择C项。
9.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北宋政权多次发生战争,但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相约为“兄弟”之国,此后有100多年的时间保持和平交往,故A项正确;1044年,党项族曾与北宋达成和议,党项向北宋称臣,这与材料中的约为“兄弟”之国不符,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称为金朝,与南宋对峙,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历史,排除C项;蒙古族与北宋无关,排除D项。
10.B
【解析】
根据“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和所学可得出,“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故B项正确;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盟约并不完全平等,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
11.B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使得北宋与辽之间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宋金之间的绍兴和议使得南宋与金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因此产生的相同影响是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B项正确,排除A项;宋辽、宋金之间的和议都规定宋朝给对方大量“岁币”,因此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宋辽、宋金之间的和议属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而非中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
唐朝之后是五代、辽、宋、夏和金时期。此时期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辽、夏、金,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五代十国、北宋、南宋,①④③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
根据所学,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反映的是正是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情况,排除A项;双方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边境,而不是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而D项是南宋和金和议的内容,不是辽与北宋合议的内容,因此与澶渊之盟无关的是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和渔猎生活。题文中“行营到处即为家”是说契丹人四海为家,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卓穹庐数乘车”是指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是说契丹人依靠打猎为生,所以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故选择A。
16.C
【解析】
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17.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宋夏议和内容为: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排除A;宋金议和的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C;辽金议和与宋无关,而且辽被金所灭,排除D。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的内容,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形成了辽和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双方虽然前期有战争,但是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所以题干笔画描述的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D
【解析】
北宋建立后与辽和西夏之间经过不断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北宋灭亡后南宋和金开始了对峙,故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故答案选D。
20.B
【解析】
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北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是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宋夏和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促进了西夏与北宋边境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点是①③;宋辽为兄弟之国,夏对宋称臣,并不是兄弟之国。宋并没有割让土地给西夏。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