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现在流行的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不符,而遭到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
A.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B.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C.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宋太宗 D.隋唐宋都定都在长安
2.(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大运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D.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修建的
3.(2021·山东淄博·七年级期中)唐朝进士李宏宇要从余杭到洛阳去,他要经过的几段运河是
A.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河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D.通济渠、邗沟、江南
4.(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公元589年,经过短暂的较量后,南方的陈朝被北方的政权征服,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次统一全国的是( )
A.北朝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6.(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隋开皇八年,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发起灭陈战争。当时,“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荒淫无度的陈后主被俘,陈亡。这说明隋灭陈
A.采用周密作战方针 B.隋朝军队作战勇敢
C.以江南人民为主力 D.得到江南人民支持
7.(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中)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历史。下列不属于这段辉煌历史的是
A.光武中兴 B.统一全国 C.科举制的创设 D.大运河的开通
8.(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处所代表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汉武帝 B.晋武帝 C.隋炀帝 D.隋文帝
9.(2021·山东淄博·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10.(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中)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11.(2021·山东·聊城东昌中学七年级期中)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
B.在位期间,开通了大运河
C.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2.(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为巩固统治而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C.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D.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
13.(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县花王朝一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三省六部制 B.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C.册封渤海郡王 D.大运河的开凿
14.(202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贞观政要·辨兴亡》里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仓库的丰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这主要得益于( )
A.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南朝陈的富有 D.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15.(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16.(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下面是四位同学绘制的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示意图,其中贴合史实的是
A. B.
C. D.
17.(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期中)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玄宗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18.(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中)《话说运河》解说词中说:“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下列对于隋朝大运河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 B.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C.南北两端的城市是扬州和涿郡 D.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邗沟
19.(2021·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隋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中)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埋葬了隋朝。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法律严酷
C.统治残暴 D.宦官专权
21.(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他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②屡次发动战争,兵役繁重
③灭掉陈朝,统一全国④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著名史学家王夫之称:隋亡而法不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来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帝者。
——(清朝)赵翼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是取代哪个政权而“得天下”的?新的政权定都哪里?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在《国史新论》
(2)材料二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结合所学,举出这一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沿用的两条原因。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3)读示意图,写出河段D、城市B的名称。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大运河开通起到的作用。
23.(2021·山东聊城·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1)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北抵,南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这一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分析伏尔泰推崇它的原因。
24.(2021·山东·聊城东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A表述符合史实,符合题意;618年,李渊建立唐朝,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宋太祖,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隋唐宋不是都定都在长安,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的,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运河开通后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唐朝进士李宏宇要从余杭到洛阳去,他要经过的几段运河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顺序不正确,排除;故选B。
4.A
【解析】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他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A项正确;BCD项的皇帝都在隋文帝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 于581年建立,于公元589年,经过短暂的较量,南方的陈朝被征服,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C符合题意;北周是北朝的一个朝代,隋朝结束了北朝局面,故AB均不符合题意;唐朝从618年到907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隋军在得到了江南父老的配合与支持下灭陈,故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隋朝军队采用周密作战方针、隋朝军队作战勇敢的内容,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江南父老,来谒军门”并不能反映隋灭陈以江南人民为主力,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初年,与隋朝无关,符合题意,故选A;统一全国、科举制的创设和大运河的开通都是隋朝的功绩,属于这段辉煌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8.D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①处位于南北朝和唐朝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为: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因此,①处为隋朝。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故D项正确;根据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顺序可知,西汉和西晋都位于“南北朝”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隋炀帝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与题干“建立者”不符,排除C项。
9.D
【解析】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10.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隋文帝统一全国,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发展”是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和统治效果,与题干“混南北为一区”不符,排除AB项;开通大运河是在隋炀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A符合题意;隋炀帝在位期间,于605年开通了大运河,B不符合题意;由于隋炀帝实行暴政,暴虐无道,引发了隋朝末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D
【解析】
此题考查秦、隋两朝的相似点。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都实现了统一。秦、隋两朝都为巩固统治,修建了巨大的工程,如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秦、隋两朝都是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秦朝采取残酷的手段“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控制,隋朝没有类似措施,故选D。
13.C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册封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而不是隋朝皇帝,所以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册封渤海郡王,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大运河的开凿均是隋朝的历史事件,故排除A项、B项、D项。
14.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仓库的丰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这主要得益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隋炀帝奢侈无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与隋炀帝有关,排除。故选A。
1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为利也博”说明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政治上的作用,排除A项;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的是隋文帝在589年灭陈,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解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从北到南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因此符合大运河大致走向的是D项,ABC排除。故选D。
17.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隋炀帝主持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因此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
18.D
【解析】
根据所学,大运河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主要是一中心,两至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其中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邗沟,故D项正确,排除A项;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城市分别是余杭和涿郡,排除C项。故选D。
1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无关,④错误,BCD排除;隋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到涿郡,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故选A。
20.C
【解析】
根据材料“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埋葬了隋朝。”,可见,由于隋朝对人民残酷的剥夺,引起人民起义,最终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法律严酷,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宦官专权,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时期好大喜功,不惧名利,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D ①②④正确;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的不是隋炀帝,而是隋文帝。③错误,ABC错误,综上故选D。
22.(1)政权:北周;都城:长安。
(2)朝代: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河段D:永济渠;城市B:洛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或加强了南北交通,或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材料二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所以被后世沿用。
(3)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所以河段D是永济渠;城市B是洛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23.(1)涿郡,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因为科举制体现的公平原则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平等思想相吻合。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根据材料“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所学可知,作用从灌溉、运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作答即可,例如,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再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隋文帝创立的,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而非出身门第。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科举制体现的公平原则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平等思想相吻合。
24.(1)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进士科的设立;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写出任意三句话即可得3分)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