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7: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主要品质,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用心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2.背景资料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3.文题解读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
二、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盐碱(jiǎn) 涝(lào)洼窝 瘟(wēn)神
窟(kū)窿 麦穗(suì) 汹涌澎湃(pài)
脱坯(pī) 屹立(yì) 噙(qín)着泪
2.图文导航
统一思想,迎难而上
调查研究,求真务实
受党委派,了解实情 爱民亲民,生产救灾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榜样
坚忍顽强,忘我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3.主旨点睛
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他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在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人。
4.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2)难点: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本文在写焦裕禄时,主要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了焦裕禄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三、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7段),具体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
第四部分(第28—36段,“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五部分(第37—62段,“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他没有死,他还活着”),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2.精彩段落
(1)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一部分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调查队冒着风沙、暴雨进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两者结合,共同表现了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通过具体描写这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集中体现了焦裕禄在风雪中关心群众的形象。焦裕禄不占群众一丝一毫的便宜,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老贫农称“我是您的儿子”,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发自内心,读来令人感动,体现了焦裕禄在处理群众和党的关系时,把群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四、拓展链接
1.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曾在2009年4月1日视察兰考时对焦裕禄精神作了重要论述,他强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亲民爱民思想
焦裕禄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伟大的人民情怀,并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爱。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精神体现在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焦裕禄精神”是一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对焦裕禄同志,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视为人生榜样。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思想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坚信兰考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在兰考工作期间,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致力于兰考贫困面貌的改变。焦裕禄同志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牢记自己是劳动人的本色,经常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实实在在地与群众同劳动。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科学求实思想
科学求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要义,是焦裕禄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焦裕禄同志积极践行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焦裕禄负命到任兰考后,面对兰考的“三害”问题,他没有浮在表面、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力去做事,而是深入调查、准确了解情况。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迎难而上思想
迎难而上体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担当胜任的试金石,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涵。“志不求易,事不避难”。20世纪60年代是兰考“三害”最为严重的时期,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随处可见的低洼内涝。面对这90多万亩遭受“三害”侵蚀的土地,看着遭受饥荒而外出要饭的人们,焦裕禄同志没有退缩,他直面困难,破釜沉舟。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无私奉献思想
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也是我党保持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需要。“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同志突出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政不移的公仆情怀。
2.通讯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的特点有:(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面言);(4)描写的形象性;(5)较浓的议论色彩。
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反馈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zhá) 佯装(xiánɡ)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D.窟窿(kū lonɡ)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ɡài)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3.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____①__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斯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____②____,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____③___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事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时,可依法向法院申述。
B.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的支撑,急功近利的人由于只看见语文基础考试的“树木”,进而忽视了语文思考与表达的“森林”。
C.他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周末经常一个人呆在安静处给自己开小灶。
D.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
参考答案
1.B
2.【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3.①回望历史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题目的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意思得出。题中:第一道横线,上文讲到“古往今来”,下文有“再看当代”一语,可知此处应填“回望历史”之类的语句。第二道横线,上下文讲的都是古今名人,而且下文有“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一语可知,因此由“然而”一词可知此处应填另一面,即“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第三道横线,应填入同“口口相传” 到“镌刻进历史”之间的词语。
4.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中“申述”详细说明;“申诉”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在句中应用“申诉”;B项中“由于……进而……”不能搭配。C项中“开小灶”指别人对自己的恩遇,或自己得到别人的特别帮助。用在句中不符合语意。D项“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又可以形容抽象事物,这里形容风雪的势头很猛,用在句中很恰当。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