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8: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百多年前,一位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卡尔马克思!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了解悼词的特点。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人物介绍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互联网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写作背景
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链接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文体知识
悼词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述其哀
结构
开头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中间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悼念:对死者的影响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体知识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特点
有针对性,中心突出
感情深挚,语言通俗
开门见山,围绕主题
阅读思考--梳理文章脉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1-2)
时、地、情况、心情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对象:两个“对于”
程度:不可估量、空白
感情:带着崇高敬意 无比沉痛惋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巨大的贡献(3-7)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科学家(3-5)
过渡(6)
马克思的科学观
革命家(7)
创办革命刊物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深远的影响(8-9)
忌恨 诬蔑 驱逐
敌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尊敬 爱戴 怀念
人民
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阅读思考
“两点三刻”,为什么把逝世的时间交代得那么精确?
“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伟人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阅读思考
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为什么?
有交代作用,还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为事业奋斗一生,临终还在辛勤工作的伟大形象。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
阅读思考
“还不到两分钟……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在安乐椅上睡着了”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到写马克思从容安详的逝世,语气平静含蓄,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亦本段感情)
阅读思考
“还不到两分钟……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颂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阅读思考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有何含义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马克思对待驱逐、诽谤、诅咒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出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阅读思考
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马克思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许多和一个,对比鲜明,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是对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
阅读思考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敌人”和“私敌”有什么区别?
以理服人--逻辑性,思想性
以情感人--艺术性
小结
1.运用承递性词语和过渡性语段以加强逻辑联系
艺术特色
2.运用语句和衬托手法予以强调突出
旁衬:达尔文
反衬:论敌 政敌
自衬:语词推进
3.语言准确形象,精练生动
4.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