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集训 生态专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集训 生态专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00: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专题集训
1.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等,用于合成___两类大分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___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___。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___。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___。
(3)束毛藻个体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请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讨论海水中CO2浓度升高对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影响:___。
(4)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做起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项低碳生活的具体实例:___。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____________。
3.某地区依矿而起、因钢而兴,也造成了万亩废弃矿山的生态欠账。当地政府检视问题,把矿山生态治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土地复耕、生态、景观服务及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宜农则农、宜居则居、宜生态则生态”的整治理念,首创了“矿坑回填复垦、生态环境修复、规模化养殖、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新模式,使多年荒废矿区变成了“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分析回答问题:
(1)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_____和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2)矿区生态恢复包括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和植被恢复等关键环节,请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分析,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作用是_____。
(3)若没有人类干扰,废弃矿坑的生态环境能极为缓慢地恢复。将尾矿废料混合碎石等填到矿坑中,再覆盖一定量的土壤,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可快速恢复植被。这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
(4)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药材和养殖奶牛是矿区生态系统创造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在矿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第_____营养级,请用关键词和箭头画出该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图解。
4.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2000年之前是沿岸城市工业排污的主要渠道。2001年沈阳境内37处排污口被切断,同时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以降解污水中有害的有机物。 从2006年起,沈阳每年都会向浑河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虾、螺等生物,以改善生态环境,但违反“禁止捕鱼”的行为也时有出现。专家指出:浑河鱼不宜食用, 因为部分鱼体内生存着一种乳白色小虫即“日本鱼怪”,它会使鱼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会使鱼丧失生殖能力,但“日本鱼怪”可以入药,有解毒、止痛之功效。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距排污口较近的水域,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在排污口的下游,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
(3)污水处理厂的建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4)切断排污口以控制干扰程度,使污染不超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
(5)向浑河投放鱼、虾、螺等生物,目的在于增加__________,使__________复杂,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日本鱼怪”与鱼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日本鱼怪”在医学上的应用体现了它的__________价值。
5.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巴基斯坦发生蝗灾时,有网友建议派10万“浙江鸭”前往增援,专家未予采纳。请推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
(4) 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型蝗虫。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 870 kJ),假设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4 kJ。
(5)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 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② 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③ 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④ 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6.广阳岛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是重庆主城区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2019年10月广阳岛生态恢复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8月,修复项目一期全面完工,共完成植树2万余棵、巴茅10万丛株,全岛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30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生动表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课堂”。
(1)广阳岛上原有物种如葎草和紫鸭跖草,在修复过程中应_____(填“保留”或“去除”),因为恢复生态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_____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
(2)被洪水冲刷后的广阳岛,可以采用恢复生态学技术对河岸坡面进行设计,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进行生态恢复和设计,如图为某种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据图分析:
①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近岸区引种一些根系发达且抗涝的植物如水葱,在中岸区种植固土力强且喜好温暖湿润气候的灌木如夹竹桃、构骨冬青等植物,在远岸区种植大型乔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②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现象属于群落演替,演替是指_____。
③若字母代表同化能量值,则b、c、d、e中能确定的大小关系是_____(用字母、<、>、=表示),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④目前生态护坡在海岸、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不太美观的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生态护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7.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8.黄河三角洲受土地资源开发、石油开采和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退化严重。人们对甲、乙、丙三个试验区域实施不同修复措施,3年后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生态修复措施 完全自然恢复 修筑堤坝,堤坝上栽植本土护坡植物,每年注入淡水 人工栽植杨树、白蜡和杨树—白蜡混交林,每年注入淡水
植被物种数(种) 18 27 37
优势种 碱蓬、柽柳 芦苇、白茅、柽柳 野大豆、芦苇、白茅、茵陈蒿、节节草、泥胡菜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造成甲、乙区域植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演替。
(2)黄河三角洲湿地中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的结果。
(3)藻类在湖泊中大量繁殖,导致水华,对当地生物及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当地的_____降低,通过投放鲢鱼和鳙鱼可以滤食水体中的藻类,有效地改善当地环境。在湖泊中鲢鱼和鳙鱼能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_____,植食性鱼类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和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
9.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区别该群落与其它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3)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长期间种草菇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将会增强,由此可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
(4)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煽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该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的 功能,体现出的作用是 。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雄蚊种群数量的方案 。
(5)苹果小卷叶蛾幼虫是危害苹果的害虫,姬蜂是该虫的天敌。为研究苹果抵抗虫害的机制,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姬蜂,观察其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挥发物 A 对照物质 挥发物 B 对照物质 挥发物 A 挥发物 B
结果(只) 35 15 43 7 17 33
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10.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
(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3 0 0.259 0.271 0.08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表中物种丰富度的数据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__,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的复杂性,增强了其___________能力。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______。
(3)研究人员又绘制了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______(填乙、丙、丁)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______b+c+e(填大于、等于、小于)。
②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
③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________
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生产者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蛋白质和核酸 物质循环
(2)①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或“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是否也影响束毛藻增长”)
②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束毛藻个体: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海洋生态系统: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海洋pH降低,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4)使用节能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解析:(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成分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生产者提供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束毛藻还能将N2转化成NH3、等,从而起到了固氮的作用,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束毛藻作为生产者构筑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或“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是否也影响束毛藻增长”)。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不难看出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对于束毛藻个体来讲,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进而影响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导致束毛藻个体数量减少,尽管CO2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表现要小于pH下降对个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讲:海水中CO2浓度升高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另海洋pH降低,也会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4)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为此,我们需要节能减排,具体要做到:使用节能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2.答案:(1)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5)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并且农药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方案二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知识。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
(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3)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现有的气侯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5)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暝的天敌长距茧蜂。前者是化学防治,后者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防治效果较好。
3.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植被(生产者)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把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统,并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速度
(4)二;
解析:(1)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2)矿山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作用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把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统,并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若没有人类干扰,废弃矿坑的生态环境将极为缓慢地恢复。将尾矿废料混合碎石等填到矿坑中,再覆盖一定量的土壤,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可快速恢复植被,这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4)奶牛在矿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图解见答案。
4.答案:(1) 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3) 生物防治见效缓慢;外来物种入侵;成本高(运输、饲料、管理等);浙江鸭和蝗虫的生活环境不同(合理即给分)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 空间 降低 种间关系 散居 大于
(5) ①②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图中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说明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当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巴基斯坦发生蝗灾时,未予采纳引进10万浙江鸭的建议,是因为“浙江鸭”的引进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浙江鸭被淘汰,且该生物防治的见效是比较缓慢,成本还很高。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氩氰酸,使得鸟类不敢捕食它们,进而导致其被鸟类捕食的几率大大降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食量惊人,能够展开地毯式的搜索方式,吃到各种隐藏方式的蝗虫,其主要捕食的是散居型蝗虫。已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而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是肯定大于574KJ的。
(5)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①正确;②已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分散的蝗虫聚集在一起,②正确;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导致蝗虫不能产生相应的感觉受体,不能感受集群信息素,进而阻止蝗虫聚集,但是通过该技术防止蝗灾是不现实的,总不能将所有蝗虫的基因都敲除吧,还不如将实验用的蝗虫直接杀死,③错误;④集群信息素可以阻止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④错误。
5.答案:(1)浮游植物数量少产生氧气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2)有机物降解后产生的大量无机盐
(3)物质循环
(4)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5)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
(6)寄生;直接
解析:(1)距排污口较近的水域浮游植物的数量少产生氧气少,同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域中溶解氧大量减少。
(2)在排污口的下游,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被降解后产生大量的无机盐,这为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营养,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
(3)污水处理厂的建立,改善了水域生态系统,降解了污水中有害的有机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4)切断排污口以控制干扰程度,使污染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5)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向浑河投放鱼、虾、螺等生物,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复杂,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日本鱼怪”与鱼为寄生关系,在医学上的应用体现了它的直接价值。
6.答案:(1)保留;结构与功能
(2)①水平;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③b>c;(b+d+e)/a×100%;④直接价值和间接
解析:(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恢复生态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所以原物种应该保留。
(2)①该生态系统中,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②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b一定大于c,但不能确定b、d、e之间的大小关系;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100%。④生态护坡能够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7.答案:(1)生产者
(2)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2)①由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桉藻重量增加值要低,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3)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4)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8.答案:(1)水平;盐碱度;次生
(2)共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消费者;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1)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据题意,由于石油开采和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影响,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再结合优势物种和生态修复措施的不同可知,造成甲、乙区域植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盐碱度,在此基础之上,生物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态修复是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黄河三角洲湿地中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藻类在湖泊中大量繁殖,导致水华,使得水中溶氧量减少,鱼类大面积死亡造成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投放鲢鱼和鳙鱼增加了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植食性鱼类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可以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9.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2)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分解者; 自我调节; 提高能量利用率,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4)信息传递;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模拟雌蚊振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达到灭雄的目的,从而降低种群的数量;
(5)丁原醇溶剂; 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解析: (1)该果园生态系统中,在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试验。与普通果园群落相比,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丰富。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草菇是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长期间种草菇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该生物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增强。立体农业也是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有益尝试。
(4)初夏池塘蛙声一片,属于物理信息,该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5)根据题意可知,“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可知,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丁原醇溶剂。分析实验结果,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10.答案:(1)随机取样 物种数目
(2)营养结构 自我调节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3)①乙、丁 大于 ②取样器取样法 ③食物网(食物链)
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
解析:(1)杂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鸭为杂食性水禽,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增加了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3)① 据图可知,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图中的乙、丁,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水稻才能表现为生长,此时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大于b+c+e。
② f属于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指的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丙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