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干预(yù) 贴切(qiē) 前沿(yán)
B.膏药(ɡāo) 剥削(bō) 堕落(duò)
C.狡辩(jiǎo) 扶植(zhí) 阻碍(ài)
D.枯燥(zào) 权威(quán) 趋势(q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指摘 相辅相成
B.目睹 束缚 无所畏惧
C.严峻 肤浅 自园其说
D.湛蓝 挚爱 误入歧途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4.“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5.下列对《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B.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C.作者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D.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平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
二、综合性学习
6.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弘扬奥运精神,是传播人类文明,实现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奥运,崇尚并传播奥运精神,学校开展了以“走近奥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围绕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两个选题。
(2)为了了解同学们对奥运项目的了解程度,某小组确定调查项目为“奥运项目知多少”。请你也为本小组确定一个调查项目,并写出调查目的。
(3)周末,你想上网查找关于奥运会的资料,可是妈妈却认为你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耽误学习时间,你这样对妈妈说:“________”
妈妈听了,说:“好吧,那你上网查找资料吧。”
7.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闻一多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取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8.请写出文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观点的句子。
9.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10.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11.文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讲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 肇 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13.下列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④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⑧段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 段以作者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14.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
B.不少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如果到美国去读大学做研究,要想有所成就,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C
6.(1)历届奥运会会徽、申奥大使、奥林匹克知识、奥运场馆、奥运中的环保、奥运明星、奥运会与国民经济、奥运与科技、从奥运会项目的设定看体育文化、老百姓眼中的奥运会等。
(2)项目:走近奥运冠军;
目的:调查同学们对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感人故事、获得成就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妈妈,了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而且我会注意控制时间,不会影响学习的,您就放心吧!
7.(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8.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9.“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10.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暗喻”也可)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11.表达了对人民战胜反动派、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12.B
13.D
14.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