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老王》同步训练(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老王》同步训练(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1: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老王》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根据课文原文,句子顺序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②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③我想他是知道的。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⑤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节选自杨绛《老王》
A.②③⑤①④ B.②③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⑤ D.④②③⑤①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荒僻(pì) 惶恐(huáng) 塌败(tā) 镶嵌(qiàn)
B.伛偻(yǔ lǚ) 愧怍(zhà) 翳(yì) 取谛(dì)
C.蹬三轮(dēng) 骷髅(kū lóu) 绷脸(bēng) 肿胀(zhaàng)
D.田螺(luó) 攥着(zuàn) 滞笨(zhì) 侮辱(wǔ)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杨绛,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风絮》,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等。
B.钱钟书,字默存,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C.《干校六记》共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散文。
D.《老王》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收录在作者的散文集《杨绛散文集》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100多年前的1908年,当欧洲举办奥运会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发出痛心疾首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的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本身就是百年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A.:??。 B.。??,
C.。,,。 D.:,,,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所摄入的油量高达30克,这已是每人每天摄入油量的上限。
B.德阳市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2020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D.台湾问题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最大疙瘩,不解决它就不能保证中国政局的稳定。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样一句饱含真理的话语,不同的人讲出来,会因人格不同,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
②文天祥抗元被俘,正气浩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③由于缺少人格作支撑,再漂亮的话语也最终成了污人耳目、遭人嘲讽的沉渣泡沫。
④这句话的力量,“至大至刚”,流布宇内,穿越千古,至今读来,仍令人振奋。
⑤而那些“两面人”,台上巧舌如簧、信誓旦旦,台下却任性贪婪、劣迹斑斑。
A.④③②⑤① B.②⑤④③①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二、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七(2)班学生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后,开展了以“关爱弱者”为主题的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下面的情节填空。
他从破败的农村来到城里以拉洋车为生。有一天,他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汗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大兵。
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
(2)如果上文的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位不幸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渡过难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21)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22)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8.下列概括老王基本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
A.老王是北京街道办三轮车公司蹬三轮车的工人师傅。
B.老王不常用三轮车拉我,可我们互相热情交谈,我随时问他什么,他就回答什么。
C.老王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另一只眼睛瞎了,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见。
D.老王家中原来有个哥哥,后来死了,现在只剩下两个侄子经常照顾他,给他一些亲人的安慰。
9.对老王的生活状况与人性品质概括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幸福,坚强 B.困苦,善良
C.贫穷,狡猾 D.富裕,顽强
10.选文对与老王几次见面时的描写没有使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1.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老屋,睡着了
唐亮浈
①我的老屋,睡着了,睡在鸡鸣犬吠里,睡在苒苒晨曦中;我的老屋,睡着了,睡在袅袅炊烟里,睡在沉沉暮霭中。
②我带着妻女回到了老屋,回到了她俩不曾住过一天的老屋。
③老屋真的老了,斑驳陆离,颤颤巍巍。记得当年全家搬离时,老屋还不是老屋。可是,从此他形单影只,郁郁寡欢,很快便垂垂老矣!老屋在风雨中沉睡了十几年,偶尔有顽皮的孩子闯入他的怀抱,都足以让他高兴好一阵子。如今,我回来了,曾经的主人回来了,老屋却无法起身相迎。
④老屋被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包围着,他已经没有突围的欲望了。(A)高傲的野花野草,迎着刺眼的阳光,坏坏地笑着。老屋的身上爬满了各种藤藤蔓蔓,它们用力地抓着老屋早已皲裂的皮肤,老屋却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⑤父亲每年都会回来检修一次,重新钉牢被大风刮落的木板,重新盖上被冰雹打碎的瓦片,或者重新打扫那满是蜘蛛网的厅堂阁楼。父亲说,老屋辛苦了一辈子,老屋爱干净,爱整洁,我们不能忘了老屋。
⑥(B)是啊!我又如何忘得了啊!
⑦我再一次看见儿时的小摇篮,静静地躺在堂屋里,以及那只来不及做完的风筝,小心地挂在墙上,没了当初的花花绿绿。当然,还有我当年从学校捧回的“三好学生”奖状,仍然鲜艳得叫人直晃眼。它们一排排的,整齐列队,铺满了半面墙壁,好像随时等候检阅的士兵一样。这是我的骄傲,也是别在老屋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
⑧我站在院子里大声喊叫,歇斯底里,我想唤回梁上的小燕子,想唤回墙根的大黄狗,以及屹立墙头的大公鸡。可是老屋没有回应。他,真的睡着了。我想,老屋这次许是真的困了,累了,想休息了……
⑨我是真的唤不醒我的老屋了。我背着妻女流下了泪水,为那回不去的童年,为这饱经风霜的老屋。
⑩幸运的是,院子里的那口水井,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泉,经年不竭,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老屋的大门口种着一棵千年矮,那是我儿时栽下的。如今的它,虽然身材依旧矮小,却已郁郁葱葱,再也不是当年羸弱不经风雨的样子了。还有门后我用白色粉笔写下的那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仍然清晰可见,稚嫩的字体,澎湃的激情,带着我走过了那段懵懂的年华。
也罢,至少还有那口清泉,那棵千年矮,那行粉笔字,陪着我的老屋,沉沉地睡着……
女儿摇着我的手,撒娇说:“爸爸,爸爸,这儿不好玩,我们快走吧……”我看了看女儿,又看了看妻子,苦涩地笑了笑,然后拉着妻女的手,步出老屋,不再回头。
老屋,感谢你!感谢你在模糊的时光里,静静地等我,等我来看你。只是,你还会这样一直等下去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老屋,睡着了”为题,蕴含着对时光易逝,往事模糊的惆怅之情。
B.文章第⑧段作者真正想唤回的是生活在老屋时的点点滴滴,唤回儿时和老屋一起的那段美好回忆。
C.文中写到三代人,虽然人生短长,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老屋的情感都是一致的。
D.本文语言含蓄隽永,启人联想,蕴含深情,与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契合。
(2)老屋已经消失了它青春的容貌,给人以落寞的姿态,掩不去的苍凉,但现实中的老屋又给“我”留存了哪些美好?请简洁概括。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A句“高傲的野花野草,迎着刺眼的阳光,坏坏地笑着”。
(4)请分析第⑥段B句“是啊!我又如何忘得了啊!”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5)中国人有“恋旧”情结,却也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大兴土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此过程中,有很多“老屋”建筑因为没有文物保护等级而面临着拆除的威胁。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本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是吴宓教授
张伟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张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谷,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而事实上,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锺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锺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五四”后的东南大学,到“文革”前的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释]彼时正值文革期间,吴宓成为了大雅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1)联系全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吴宓教授上课非常潇洒随意,全凭记忆力写满黑板讲义,所有内容都不事准备,却能脱口而出。
B.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嫉妒”是贬词褒用,表达了梁实秋对吴宓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
C.第 段的划线句,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表达了吴宓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
D.作者用吴宓弥留之际反复强调的“我是吴宓教授”作为全文的标题和结尾,含蓄表达了他对于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张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谷,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3)吴宓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情节分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B
愧怍(zhà)——(zuò),取谛——取缔。故选B。
3.D
D.有误。《老王》属于记叙性散文。故选D。
4.A
空一,前面“人们发出痛心疾首的‘奥运三问’”一句有总括作用,后面是“奥运三问”的具体内容,因此此处使用冒号;
空二、空三,“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的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三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发问,因此,每一句的后面都应使用问号;
空四,前面一句“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是对中国奥运史的评判,语意已经完结;后一句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的赞美是另一个意思,因此,此处应使用句号。
故选A。
5.B
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计划”;
故选B。
6.C
①句是对语段的综述,表明不同的人讲同样包含真理的话语,会产生不相同的结果。其他四句对①句进行了论证,所以①句应该在最前面。②句是从正面进行举例,④指出文天祥这句话给人以振奋的力量,所以④句应该在②句后,对①句进行正面论证。⑤句的“而”表示转折,即从反面进行举例,所以⑤句应该在④句后。③句指出“两面人”话语最终成了污人耳目、遭人嘲讽的原因,与⑤句一起从反面对①句进行论证,所以③句应该在⑤句后。正确的顺序应为①②④⑤③。
故选C。
7.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 示例:①号召社会(或集体)捐钱为他买一辆车。②政府为他提供一个打工的地方。
8.C
9.B
10.A
11.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12.(1)C
(2)①小摇篮、风筝、奖状让“我”回忆起美好的往事;②水井依然涌出清泉;③千年矮已郁郁葱葱;④门后的粉笔字带“我”走过懵懂年华。
(3)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野花野草人格化,以“高傲”“坏坏地笑着”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生长的茂盛,反衬老屋的破旧、落寞,流露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4)内容上,连续使用叹句和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出难忘老屋的深厚感情,突出文章主旨;结构上,承接上文父亲的话,开启下文对老屋描写和呼唤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示例一:我认为应适当保留“老屋”。“老屋”记录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许多老屋不具有文物保护等级,但在研究民风民俗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它记录着人们的“乡愁”,本文作者面对“老屋”即回忆起美好、难忘的童年生活。因此,应适当地保留“老屋”。
示例二:我认为没必要保留“老屋”。时代在发展,新的事物终要替代旧的事物,这是历史规律。并且许多“老屋”建筑没有文物保护等级,如果保留这些建筑,不仅使城市新面貌夹杂旧建筑,风格不一,还有“老屋”年久失修的安全隐患,正如本文的“老屋”“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时间一长,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没必要保留“老屋”。
13.(1)A
(2)“常”意思是时常,常常。表明吴宓教授经济不宽裕,节俭;与下文请学生吃饭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对学生的关爱;“就”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表明吴宓老师动作干脆,利落。
(3)潇洒,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半夜仍在备课,清早反复诵读;严谨,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帮女生挡车、借凳子、夸奖女学生姓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