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 山东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当时(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2.《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由此可知,两汉时( )
A.政府保证丝路畅通 B.外贸以西北丝路为主
C.政府推动丝路交流 D.中外经贸往来频繁
3.安禄山反唐时,回纥两次派兵助唐平乱。至德二年(757),唐朝为酬谢回纥军,送其绢两万匹,回纥则赠唐马匹以换回茶和丝,除自销外,还运往中亚地区销售。回纥这一做法( )
A.推动了与唐朝经济文化往来 B.加速了唐朝经济作物的外销
C.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 D.密切了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
4.靖难之役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没有给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追加谥号和庙号,即便以年号称其为“建文帝”也是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下诏恢复的。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朱允炆的削藩不得人心 B.朱允炆执政的时间太短
C.维护封建正统性的需要 D.明朝儒家思想影响有限
5.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紧急寄谕各省,“据荣禄奏,各省煤铁矿产以山西、河南、四川、湖南为最,请饬筹款设立制造厂局渐次扩充,从速开办,以重军需。着……各就地方情形认真筹办,总期有备无患,足以仓卒应变”。这一寄谕( )
A.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B.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D.达到以行政改革来消弭革命目的
6.1901年,慈禧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以提振权威,但刘坤一、张之洞坚决反对,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则展期一年。刘、张这一举动表明清政府( )
A.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B.选官制度废除的必然性
C.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7.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但这条道路的开辟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井冈山上,工农革命军经历了两次失败,受到了两次“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责难。这一责难( )
A.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B.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否认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D.没有认清武装暴动的影响
8.春联和门神画是华北乡村春节期间到处可见的艺术形式,各家各户大小门户上都会粘贴。抗日战争时期,“反分裂反投降赶走日寇万民乐,要团结要进步收复失地四海安”“参加八路,保卫家乡”“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等春联在抗日根据地随处可见。这些做法( )
A.折射出乡村社会组织的演进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C.是中共革命动员有效性的表现 D.激发了民众建设边区的信心
9.1948年1月,中国民主同盟表示:今后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中立态度和中间路线(资产阶级民主路线)并积极主动地配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斗争,全力参与到反蒋抵美的爱国民主活动中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纲领
C.两党政治纲领完全趋同 D.社会矛盾变化影响民盟政策
10.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农民拥有了土地,但平均一户耕地仅10几亩,耕畜0.47头,购买生产工具的资金为6.5元,简单再生产很难维持,购买工业品更是无从谈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 B.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刻不容缓 D.进行土地改革具有紧迫性
11.西塞罗认为,人类社会应将成为世界性的国家,在这个世界国家中,只要是共同服从自然法的人,不论其原来的国别、种族、社会地位如何,都共同具有理性,都具有成为人类一分子的尊严。据此可推知,罗马法的发展( )
A.有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 B.使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
C.直接催生了近代的国际法 D.有利于罗马对外侵略扩张
12.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重大发明:时钟和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时钟要比中国古代的日晷更加精确,活字印刷带来的是知识的快速传播。材料反映的现象( )
A.为思想解放提供了条件 B.导致西欧民众崇尚科学
C.加速西欧文教事业发展 D.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3.据史料统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在1700年至1741年时,约有580万至600万,1760年为666.5万,1790年则达到了821.6万。其中人口中的70%至90%都是在18世纪下半期增长的。由此可知,上述变化( )
A.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C.导致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D.促使英国开始走上对外殖民道路
14.下图是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创作的《1945年的胜利》,该漫画( )
A.谴责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摧残 B.凸显了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特色
C.表达了对雅尔塔体系强权的不满 D.讽刺侵略战争的结果是自取灭亡
15.冷战结束之后,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方面,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B.重心转移到了政治领域
C.重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 D.致力于国家联合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气候格局与朝代的对应关系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 公元前1000年—公元1100年 公元1100年—公元1900年
气候格局 相对温暖期 寒暖交替期 相对寒冷期
大致对应朝代 五帝时期—商朝 周朝—北宋 南宋—清朝
都城分布规律 三河地区 频繁迁移 长安—洛阳—开封 东西向波动迁移 北京—南京—杭州 南北向近海迁移
——摘编自杨帆、万炜《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某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7.三民主义思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的民主革命纲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时间 史料 内容
甲 1906年12月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乙 1925年3月 致苏联遗嘱 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丙 1943年3月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上述三则材料进行辨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30年来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并持续走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在全国全面铺开时,以维护妇幼健康为宗旨的计划生育工作,就已在上海普遍开展并走上正轨。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部门在上海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了若干项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的意愿子女数明显高于城市居民,90年代二者意愿子女数差异缩小,2000年以后二者的意愿子女数逐渐趋同。这与北京市的调查结果一致。
——摘编自陈蓉、顾宝昌《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
根据材料提炼相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煤与近代英国”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00-1800年英国煤炭消费比例分配表
1700年 1750年 1775年 1800年
家庭消费 47.6% 42.5% 42.5% 35.5%
工业消费 39.2% 39.6% 42.4% 50.5%
——摘编自马涛《英国煤炭工业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 《笨拙》是一份英国讽刺与幽默周刊,历史上其刊登了几十幅有关伦敦雾的漫画作品。下图为1880年发表的《老煤王与雾魔》。
(1)根据材料一、二信息,概括该兴趣小组会得出什么结论,并加以说明。(6分)
(2)把材料三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是否有价值,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5分)
(3)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4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发掘的玉琮,总体上形状相似,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一致性,但是这些玉琮又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从历史发展看,南北文化具有差异性,“渐趋一致”表述有误,故排除A项。材料仅仅说明不同地区的玉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体现出区域文化交流频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古蜀文化相对先进,故D项排除。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东汉班超重新开通丝绸之路,说明丝路在两汉是时断时通的,政府可保护一定时期内的丝路畅通,但随着国力变化并不能完全保证丝路畅通,可排除A项;两汉时对外贸易之路有多条,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两汉时外贸是否以西北丝路为主,排除B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但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贸活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官方贸易)方式,外国来的商品被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材料中“重译贡献”反映的就是这种官方贸易,综合二者可判断丝路交流中政府起推动作用,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外经贸往来频繁,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回纥用自己盛产的马在唐朝换取了需要的茶和丝,不仅自销还卖到中亚地区,这无形中就将自己变成了唐朝丝茶销往中亚的中间商,这有利于加速唐朝经济作物经丝绸之路的外销,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念,为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及其继任者都否认朱允炆的正统性,C项正确;朱棣在位时也削藩,削藩是专制集权制度强化的必然要求,排除A项;明代皇帝是否有谥号和庙号与其执政时间长短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对明朝的政治生活影响很大,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光绪帝紧急寄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情况下,为解决财政危机而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不是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排除A项;从题干中“着……各就地方情形认真筹办”可知是地方政府筹办不是中央政府,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不是行政改革,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1901年出现地方部分地主实力派与清政府的离心与不合现象,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极大威胁,D项正确;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指洋务派的崛起,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谈及科举制的弊端与实施情况,无法得出废除的必然性,故B项错误;清政府希望举行乡试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并非民族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是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怀疑,说明此时党内部分人士仍旧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A项正确;国民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与本题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两次责难是党内部分人士基于对城市中心论的深信而产生的,至于他们是否完全否认农民力量,答案是不一定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对武装暴动的影响的认识,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到处可见的艺术形式”“各家各户大小门户上都会粘贴”“反分裂反投降赶走日寇万民乐”“参加八路,保卫家乡”等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通过春联鼓励民众参与抗战,这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C项正确;乡村社会组织演进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B项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这些做法是在动员民众参与抗战,而不是建设边区,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伴随着国民党集团坚持一党专制,迫害原本中立的民主党派人士,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1948年放弃资产阶级民主路线,接受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B项正确;1948年1月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并未发生逆转,排除A项;C项“完全趋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矛盾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民已经拥有了土地,说明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1952年土地改革以后,小农经济的基本国情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无力购买工业品,而此时工业化进程需要发展农业以提供粮食、资金、工业原料,需要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且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农村经济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故C项错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是为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材料“共同服从自然法的人,不论其原来的国别、种族、社会地位如何,都共同具有理性”反映了自然法精神,而自然法精神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统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违背史实,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2.答案:A
解析:可以精确计时的时钟的发明损害了教会的权威,活字印刷带来了知识的快速传播,由此可知,时钟和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为思想解放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B项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时钟的发明与西欧文教事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关联不大,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工业革命以前和初期,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大量增长,人口的增长又成为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英国人口的增长无法推断出导致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C项排除;英国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始于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14.答案:D
解析:漫画是日本设计师创作的《1945年的胜利》,1945年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战败之年,漫画中射出的子弹飞回了自己的枪口,讽刺战争的结果是自取灭亡,警醒世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故选D项;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虽发生在1945年,但漫画中是子弹并非原子弹,排除A项;现代主义绘画风格以夸张、扭曲、变形为特征,不符合本漫画的风格,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中有对日本的制裁,但这并不是强权的体现,而是正义对邪恶的审判,所以漫画无法表达是对强权的不满,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方面,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可知,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重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C项正确;题干说“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不代表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都发挥着重大作用,A项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重视经济,而非政治领域,排除B项;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国家联合与发展,排除D项。
16.答案:示例 特点:汉唐至宋明,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由长安(西安)到开封再到北京的变迁,呈现出自西向东迁移,从腹心地区向边缘地带迁移的特点。(4分)
说明:从经济发展角度:东部区域农耕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角度:中原地区,交通便利。从民族关系、政治统治角度:防范和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巩固中原政权。从气候变迁角度作答:气候持续寒冷干旱;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条件恶化;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繁。(每个角度3分,任答3个角度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如从地形因素、历史因素角度作答)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特征、迁移方向等方面分析,进而总结都城变迁的相关特点,从中选取一个,如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由西向东,从腹心地区向边缘地带迁移的特点。从经济、交通、民族关系、气候变迁等角度解释说明这一特点。
17.答案:主要因素:史料类型、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研究方法和角度等。(4分)
辨析:
史料类型:甲是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属文献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乙是1925年3月孙中山的致苏联遗嘱,属口述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丙是1943年3月蒋介石主持所作《中国之命运》,文献史料,二手史料,被加工、润色。
史料记载者立场:甲、乙是孙中山本人思想的真实写照;丙是蒋介石所作,体现蒋介石的意志和追求。(5分)
史料形成的时代背景:甲形成于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久,是革命派早期斗争的产物;乙形成于国民革命时期,是晚年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反映;丙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思想的体现。史料记载内容:甲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过分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局限性;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体现;丙反映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利用三民主义建立集权统治的主张。(5分)
解析:史料实证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的实证能力和增强对史料作者的认知评价。材料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史料记载,史料作者受时代条件、政治因素、个人立场、研究方法、学识素养和视角等方面的影响,如何甄别史料的实证能力和增强对史料作者的认知评价成为解题的关键。
18.答案: 示例一观点:上海生育情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点。(3分)
论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海市总和生育率大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上海市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这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发展使居民生育理念较为前卫,对生育率产生一定影响;另外,上海市与欧美国家的联系较为紧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易受发达国家影响。综上所述,上海市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受社会发展程度影响较大。(10分)
示例二观点:上海市的生育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参考价值。(3分)
论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海市总和生育率大体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后就长期保持较低的生育率,而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这说明上海市在低生育率方面的问题对全国其他地区有参考价值。这种情况与上海市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联系。上海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在全国全面铺开时,上海就已经普遍开展并走上正轨。近现代以来,上海市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使得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扎实的物质条件,从而推动其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综上所述,生育率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上海市走在全国的前列,总和生育率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10分)
解析:首先,根据文字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提炼观点。其次,从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出发,对形成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形成历史认识。
19.答案:(1)结论:煤的开采与使用推动了英国近代化。(2分)
说明:18世纪以来,英国煤炭用于家庭消费较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用于工业消费的比例不断增加,一些煤的产地与棉纺织工业重要地区较近,说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基础。人口密集的城市大都靠近煤炭产区,交通便利,说明煤的开采与使用刺激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交通运输业提供了能源。同时,也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4分)
(2)有价值。(2分)
材料三是艺术作品,发表于1880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注意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主旨等,应与其他史料印证。(3分)
(3)煤的大量使用对英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分)。应全面辩证地着待历史问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煤炭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1)观点论证,首先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一中家庭消费和工业消费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工业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材料二地图中蕴含了煤的产区、人口密集的城市和纺织工业的重要地区几个重要信息,一些煤的产地与棉纺织工业重要地区较近,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大都靠近煤炭产区。以上信息指向工业革命,而且本题是历史兴趣小组以“煤与近代英国”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结论可以表述为煤的开采与使用推动了英国近代化。具体说明可以将以上信息进行概括与阐述。
(2)材料提供的是漫画,属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艺术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具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注意作者的主观性,甄别使用并需其他史料的佐证。
(3)第三问,材料一、二是从积极方面阐述煤对于英国的意义,而材料三则从消极方面指出了其弊端,从而得出看待历史问题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