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掌握洋务派思想主张、代表性著作及评价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其主张评价
体会“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掌握严复的主要成就及观点
结合有关史料理解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含义
体会严复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关系
康有为:托古改制
掌握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内容及理解
通过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评价
体会康有为为代表的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局限性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掌握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历程
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理解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
体会梁启超的思想因时而宜的特点的变化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掌握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内容以及变化
利用比较法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体会孙中山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
分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
分别掌握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的观点主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五、课时设计:1课时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先进思想逐步传入中国。志士仁人求新求变,不断寻找救国真理,“设议院”,”兴民权”等主张纷至沓来,划破了神州上空黑暗沉闷的夜幕,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萌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有何主张?
一、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清代一部分有见识的士大夫,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
(2)主张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认识:这一思想是当时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其中“夷之长技”大体有三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所谓“制夷”,是指抵杭侵略、克敌制胜。主要是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魏源这一思想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兴办“洋务”。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90年代,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发展: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的《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全面的阐述。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主张“务通”,倡导西学。其范围不仅包括生光电化等“西艺”,且超出“器物”层面,涉及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通商等“西政”,比早期洋务派的主张更进一步。
(3)评价:“中体西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大局限,但它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出于对“西政”的不同理解,一些改良思想家开始提出“设议院”“君民共主”的政治改良主张。
二、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严复
(1)背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不仅带回了技术,而且带回了新思想。
(2)成就:严复成为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书,使中国人直接接触到进化论、经济学、政治理论等西方近代理论知识。
严复(1853年12月10日一1921年10月27日),晚号愈野老人,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诊》《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稚”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严复把西方近代的政治文化精辟地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在思考西方国家富强本源时,严复认为,西方强盛的原因在于“A$伪而崇真”的科学精神和“屈私以为公”的民主政治。
(2)严复认为,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西方人讲“天赋人权”,并在法律上获得自由的权利,这为真正实现“黝伪崇真”和“屈私为公”迈出了第一步。其中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3二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评价
(1)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突破了“中体西用”说,在当时远远超出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2)严复的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他认为,不能立即实行民主共和,甚至不能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因为民众还很愚昧,需要从教育人手。
严复与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区别: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认为西方强盛的原因在于“融伪而崇真”的科学精神和“屈私以为公”的民主政治,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他的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嫌康有为、梁启超过于激进。他反对“减君权、兴议院”,理由是,“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
三、康有为:托古改制
1.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在广州著书立说,开堂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影响颇大。
(2)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代表作《孔子改制考》中。
《孔子改制考》:这是康有为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幕于1891年,1898年正式发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宣传作品,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l4t古改制”者,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索c}%t"fit,子改制”,企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
2.康有为的主张
(1)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以充分体现。他觉得《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表述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
(3)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重新把古代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进行解释。他用儒学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
(4)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他强调“三世”是由乱而治、愈演愈进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停滞不前,又不能超越。
辛亥革命后的康有为: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依然坚持君主立宪,宣扬尊孔复碎。作为保皇党领袖,强烈反对革命,反对建立共和政体。他反对“全法欧美”,说“自由”在中国已行之2 000多年。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阿张勋发动复碎,拥立溥仪登基。
四、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1.梁启超的兴民权
(1)背景:随着戊戌维新的展开,改良思想进一步发展。
(2)观点:梁启超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新民”思想的提出
(1)在兴民权基础上,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这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2)影响:“新民”这一主张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民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其中所讨论的一些问题,依然被经常提及。其中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所做的关于民权学说中的国民资格、启蒙教育等都是《新民说》所论述的。
《新民说》: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正式出版发行,在这期创刊号上,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他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初编《新民丛报》的指导思想。全文共20节,约11万字,分期刊载。《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3.梁启超的立宪政治
(1)梁启超认为西方各国政体分“君主国”和“民主国”两种,其中主要区别于有没有宪法。其中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2)他认为实现立宪政治,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
梁启超的立宪政体:梁启超认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其中,君有君之权,官有官之权,并且其各自的权力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因为权利有限,所以国民必须具备较高素质。其中包括不能漠视政治,必须“常引为己任”;能够准确地判断政治的好坏;愿意参与国家政治等。
五、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内容
(1)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2)内容: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衬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仍然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重新解释后的民族主义是才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时民族压之,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肴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2)作用: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3.五权分立思想
(1)内容: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五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与监察权。五权分立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要筹备一部完善的中华民国宪法,使中国成为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
(2)评价:孙中山的自我评价虽估计过高,但它反映了孙中山力图扩大人民参与和监察现行政治的权利的可贵意向。
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掌握洋务派思想主张、代表性著作及评价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其主张评价
体会“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掌握严复的主要成就及观点
结合有关史料理解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含义
体会严复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关系
康有为:托古改制
掌握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内容及理解
通过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评价
体会康有为为代表的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局限性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掌握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历程
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理解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
体会梁启超的思想因时而宜的特点的变化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掌握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内容以及变化
利用比较法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体会孙中山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
分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
分别掌握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的观点主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五、课时设计:1课时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先进思想逐步传入中国。志士仁人求新求变,不断寻找救国真理,“设议院”,”兴民权”等主张纷至沓来,划破了神州上空黑暗沉闷的夜幕,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萌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有何主张?
一、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清代一部分有见识的士大夫,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
(2)主张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认识:这一思想是当时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其中“夷之长技”大体有三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所谓“制夷”,是指抵杭侵略、克敌制胜。主要是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魏源这一思想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兴办“洋务”。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90年代,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发展: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的《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全面的阐述。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主张“务通”,倡导西学。其范围不仅包括生光电化等“西艺”,且超出“器物”层面,涉及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通商等“西政”,比早期洋务派的主张更进一步。
(3)评价:“中体西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大局限,但它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出于对“西政”的不同理解,一些改良思想家开始提出“设议院”“君民共主”的政治改良主张。
二、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严复
(1)背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不仅带回了技术,而且带回了新思想。
(2)成就:严复成为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书,使中国人直接接触到进化论、经济学、政治理论等西方近代理论知识。
严复(1853年12月10日一1921年10月27日),晚号愈野老人,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诊》《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稚”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严复把西方近代的政治文化精辟地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在思考西方国家富强本源时,严复认为,西方强盛的原因在于“A$伪而崇真”的科学精神和“屈私以为公”的民主政治。
(2)严复认为,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西方人讲“天赋人权”,并在法律上获得自由的权利,这为真正实现“黝伪崇真”和“屈私为公”迈出了第一步。其中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3二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评价
(1)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突破了“中体西用”说,在当时远远超出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2)严复的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他认为,不能立即实行民主共和,甚至不能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因为民众还很愚昧,需要从教育人手。
严复与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区别: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认为西方强盛的原因在于“融伪而崇真”的科学精神和“屈私以为公”的民主政治,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他的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嫌康有为、梁启超过于激进。他反对“减君权、兴议院”,理由是,“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
三、康有为:托古改制
1.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在广州著书立说,开堂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影响颇大。
(2)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代表作《孔子改制考》中。
《孔子改制考》:这是康有为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幕于1891年,1898年正式发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宣传作品,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l4t古改制”者,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索c}%t"fit,子改制”,企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
2.康有为的主张
(1)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以充分体现。他觉得《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表述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
(3)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重新把古代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进行解释。他用儒学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
(4)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他强调“三世”是由乱而治、愈演愈进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停滞不前,又不能超越。
辛亥革命后的康有为: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依然坚持君主立宪,宣扬尊孔复碎。作为保皇党领袖,强烈反对革命,反对建立共和政体。他反对“全法欧美”,说“自由”在中国已行之2 000多年。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阿张勋发动复碎,拥立溥仪登基。
四、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1.梁启超的兴民权
(1)背景:随着戊戌维新的展开,改良思想进一步发展。
(2)观点:梁启超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新民”思想的提出
(1)在兴民权基础上,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这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2)影响:“新民”这一主张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民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其中所讨论的一些问题,依然被经常提及。其中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所做的关于民权学说中的国民资格、启蒙教育等都是《新民说》所论述的。
《新民说》: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正式出版发行,在这期创刊号上,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他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初编《新民丛报》的指导思想。全文共20节,约11万字,分期刊载。《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3.梁启超的立宪政治
(1)梁启超认为西方各国政体分“君主国”和“民主国”两种,其中主要区别于有没有宪法。其中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2)他认为实现立宪政治,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
梁启超的立宪政体:梁启超认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其中,君有君之权,官有官之权,并且其各自的权力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因为权利有限,所以国民必须具备较高素质。其中包括不能漠视政治,必须“常引为己任”;能够准确地判断政治的好坏;愿意参与国家政治等。
五、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内容
(1)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2)内容: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衬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仍然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重新解释后的民族主义是才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时民族压之,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肴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2)作用: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3.五权分立思想
(1)内容: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五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与监察权。五权分立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要筹备一部完善的中华民国宪法,使中国成为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
(2)评价:孙中山的自我评价虽估计过高,但它反映了孙中山力图扩大人民参与和监察现行政治的权利的可贵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