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朝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蛉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道”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狭义的江南较唐贞观年问的江南道已有明显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吴越之间的区江南的典型。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⑦敞擞: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珞。⑤钟:古代表容积的计量单位。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遂分家粟于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公驱,及之康内 哀吾生之须臾
D.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B.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C.景公降尊纤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2)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9.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柳暗花明”之笔,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道作答)。(6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曹操《短歌行》)
(4)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孤独的树
席慕容
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1)根据全文,概括“那一棵树”的形象特点。(3分)
(2)“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内容,围绕“那一棵树”,梳理“我”的感情发展脉络。(3分)
(4)“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可以拥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认为“我”会走下河谷走近那棵树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2.下列各组诃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渺茫 殒身不恤 百舸(gě) 一椽破屋(yuán)
B.颓圮 豁然开朗 蕈菌(tán) 义愤填膺(yīng)
C.斑驳 骄健多姿 桀骜(ào) 长歌当哭(dàng)
D.猗郁 急不暇择 真谛(dì) 携手并进(xié)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时尚,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C.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D.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之前呼声甚高的民进党侯选人蔡英文,由于不接受“九二共识”,最后前功尽弃,以六个百分点之差吞下了败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大约是13000个。其中,地球轨道上飘浮着不下4000个飞行器的残骸。
B.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C.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石油海上运输的安全性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D.谁也不能否认《故都的秋》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有钱快乐 ?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 。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①③②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①⑤
16.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句子。要求主旨一致,语意连贯,字数相同,句式相似。(4分)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 ,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其实,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而是人生。 , ;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
五、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 ?”大型群众采访活动,并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中播出。被访者关于幸福的回答多种多样,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的朴素理解和认知。
其实,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一种享受其乐的精神状态。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见诸于每个人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只有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用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幸福吗 ?你的幸福来源于什么 ?你有哪些幸福的体验和经历呢 ?你对幸福怎么看 ?
要求: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陕西省渭南市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朝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蛉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道”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狭义的江南较唐贞观年问的江南道已有明显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吴越之间的区江南的典型。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⑦敞擞: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珞。⑤钟:古代表容积的计量单位。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遂分家粟于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公驱,及之康内 哀吾生之须臾
D.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B.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C.景公降尊纤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2)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9.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柳暗花明”之笔,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道作答)。(6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曹操《短歌行》)
(4)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孤独的树
席慕容
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1)根据全文,概括“那一棵树”的形象特点。(3分)
(2)“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内容,围绕“那一棵树”,梳理“我”的感情发展脉络。(3分)
(4)“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可以拥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认为“我”会走下河谷走近那棵树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2.下列各组诃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渺茫 殒身不恤 百舸(gě) 一椽破屋(yuán)
B.颓圮 豁然开朗 蕈菌(tán) 义愤填膺(yīng)
C.斑驳 骄健多姿 桀骜(ào) 长歌当哭(dàng)
D.猗郁 急不暇择 真谛(dì) 携手并进(xié)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时尚,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C.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D.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之前呼声甚高的民进党侯选人蔡英文,由于不接受“九二共识”,最后前功尽弃,以六个百分点之差吞下了败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大约是13000个。其中,地球轨道上飘浮着不下4000个飞行器的残骸。
B.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C.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石油海上运输的安全性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D.谁也不能否认《故都的秋》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有钱快乐 ?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 。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①③②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①⑤
16.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句子。要求主旨一致,语意连贯,字数相同,句式相似。(4分)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 ,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其实,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而是人生。 , ;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
五、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 ?”大型群众采访活动,并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中播出。被访者关于幸福的回答多种多样,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的朴素理解和认知。
其实,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一种享受其乐的精神状态。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见诸于每个人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只有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用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幸福吗 ?你的幸福来源于什么 ?你有哪些幸福的体验和经历呢 ?你对幸福怎么看 ?
要求: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