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中的读写共生 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阅读中的读写共生 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1:1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名著阅读中的读写共生
——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
书信
书信
小说
小说
小说
传记
名著除了阅读,我们还能学到些什么呢?
换个思路读名著
转换视角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1
分析视角:明晰主客关系
自由阅读《傅雷家书》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说说读者对象有何不同,作家为何要这样安排呢?
“写作须明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朱光潜
1
分析视角:明晰主客关系
片段一
傅雷的家书是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探讨音乐、艺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诸多问题,一句“孩子”,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有对远行子女苦心孤诣的期待感,是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体现。
1
分析视角:明晰主客关系
片段二
朱光潜将青少年读者视为朋友,给予充分尊重,情感更多是一种期待。作者用平等式对话代替居高临下的说教,这样的关系便于达成自己的写作目的:希望通过培育理想青年,来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这完全契合其理性的写作风格。
1
分析视角:明晰主客关系
以读
促写
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
第三
人称
旁观者角度与防疫志愿者对话,讴歌其辛勤工作。
第二
人称
拉近距离,视角不同带来的语言描写与情感表达的不同
第一
人称
从志愿者视角以内心独白的方式体验抗疫过程的艰辛。
体验丰富
拓宽视野
2
聚焦表达:抽象感受的具化
以作品中《谈作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将”写作需推敲揣摩”的内心感受表达清楚的。”
作者列举莫泊桑、福楼拜、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故事进行佐证。
2
聚焦表达:抽象感受的具化
聚焦托尔斯泰的名人故事,说说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内心想法的。
1.以动作、语言描写,反映托尔斯泰修改稿件时内心的苦熬;
2.以妻子的侧面烘托,表现托尔斯泰对文字的一丝不苟;
3.从儿子的视角,体现托尔斯泰严谨文风的真实;
4.时间的更迭变换,突出托尔斯泰辗转反侧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
2
聚焦表达:抽象感受的具化
以读
促写
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
(原文)“立春过后的城市,大地依然一片冰冷。几个‘大白’模样的人,独自站在寒风中,顶着冷雨,为排队的人们做着核酸检测……”
请进行具象化修改
2
聚焦表达:抽象感受的具化
(原文)“立春过后的城市,大地依然一片冰冷。几个‘大白’模样的人,独自站在寒风中,顶着冷雨,为排队的人们做着核酸检测……”
(改文)立春,本应是万物复苏的时刻,然而城市却依然如没睡醒一般,了无生气。空中似乎有无数看不见的“毒箭”,朝着大地射来,人们纷纷躲避,这座城市怎么了?突然,远处一群“大白”模样的人,他们没有退缩,迎着风,顶着雨,面对看不见的“病毒”,毫不畏惧,在帐篷中,一个个为排队的人们做核酸检测,要通过自身努力将这些隐形的敌人揪出来,一群多么可爱可敬的医务工作者啊!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情感“外射”的对象即是语辞。
“艺术家如果要描写自己切身的情感,须先把它外射出来”。
——朱光潜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比拟手法,告诫青年人要走出校园,避免“清水”因静止变得“污浊恶臭”;同时提醒社会的危险,用“叫嚣”“挤眉弄眼”等词语,表现社会的诱惑。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叫嚣、尘粪、挤眉弄眼”等词语,都是常用词,既生活化便于青年人理解听懂。语言非常生动,让人觉得新鲜有趣味。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语气沉重,两个“时时”表达作者内心的忧虑,应该读得慢一点;“戒备、回首瞻顾”要重读,告诫青年人既要走向社会,也要注意诱惑,要时刻保持来自“象牙塔”的“初心”。情感与语辞贴合得非常紧密。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以读
促写
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
(原文)天气冰冷,风呼呼地刮着,人们顶着寒风,排队做核酸检测。突然,一阵狂风过去,指示牌被吹得倒在地上。
能否从听觉角度描述内心感受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原文)天气冰冷,风呼呼地刮着,人们顶着寒风,排队做核酸检测。突然,一阵狂风过去,指示牌被吹得倒在地上。
(改文)一阵狂风过去,“划拉”一声,人心为之一震。扭头一看,原来指示牌倒了。哎!多事的风,这时候还来添乱。
“划拉”的声音来表现指示牌倒地时给人带来内心震动和不适之感。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以读
促写
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
(原文)“当我坐到检测台前,准备接受核酸检测。面前的医护工作者全服武装,真的非常辛苦。”
能否融入情感
3
关注描写:情感语辞的交融
(原文)“当我坐到检测台前,准备接受核酸检测。面前的医护工作者全服武装,真的非常辛苦。”
(改文)“当我坐到检测台前,才得以近距离观察‘大白’们。他们的面罩上一层密密的水珠,口罩下的脸庞两道深深的勒痕,他们像风雨中的一道‘屏障’,守护着我们。”
将情感和语辞充分联系,文字有了画面感。
4
学会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作者会站在读者角度思考。比如《谈读书》结尾:“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
大家读了这部作品,能说说这些书信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吗?
作者会将个人建议直接放在结尾。比如《谈动》结尾:“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4
学会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开放式结尾,留出思考空间。比如《谈升学与选课》结尾:“我也很愿听听你自己的意见”。
大家读了这部作品,能说说这些书信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吗?
每封书信结尾来看,非常简洁,语言也非常委婉谦逊。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在文中都说清楚了,结尾就没必要再赘述了。
4
学会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以读
促写
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
(原文)
一个个“大白”的背影,犹如一道屏障,为我们阻挡风雨。他们是时代的“逆行者”。
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可却具有崇高的品格,他们不畏艰险,他们勇往直前!
回到家中,我心中波澜起伏,“大白”的身影依旧在眼前浮现,他们是风雨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4
学会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原文)
一个个“大白”的背影,犹如一道屏障,为我们阻挡风雨。他们是时代的“逆行者”。
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可却具有崇高的品格,他们不畏艰险,他们勇往直前!
回到家中,我心中波澜起伏,“大白”的身影依旧在眼前浮现,他们是风雨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写出了抗疫志愿者高大的形象。
志愿者虽然普通,但品格却很崇高。
写出了志愿者行为对自己的重大影响。
4
学会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原文)
一个个“大白”的背影,犹如一道屏障,为我们阻挡风雨。他们是时代的“逆行者”。
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可却具有崇高的品格,他们不畏艰险,他们勇往直前!
回到家中,我心中波澜起伏,“大白”的身影依旧在眼前浮现,他们是风雨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能否简洁一些呢?
不可以。因为文章内容不同。这篇习作是写抗疫英雄的,从外在特点到内在精神,最后升华体验,是情感逐渐加深的过程;朱光潜先生表达的观点在信中已经反复出现了,所以结尾可以简洁一些。
打通阅读写作边界
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在写作中反观阅读
激活思维动能活力
读写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