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精创预测卷 试卷二(新高考Ⅰ)(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语文精创预测卷 试卷二(新高考Ⅰ)(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1:2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新高考语文精创预测卷 试卷二(新高考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源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
(摘编自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主张,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产物。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赓续的客观规律,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
(摘编自王灵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实现现代化,不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文化也无法发展。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真正实现中国梦。
C.民族精神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进取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它是历史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D.文明多样性推动着文明进步,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
B.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若无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也不可能饱经沧桑而愈加坚强。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行不悖,没有主次之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
B.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
C.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
D.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4分)
5.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哪些意义 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空院残月
韩少功
邻家的汉子很会种瓜,扛着锄头这里看一看,那里挖一挖,似乎没有做什么,但他所到之处不久就会冒出肥大的瓜叶,逢沟过沟,逢坡上坡,甚至翻越墙垣,尽情地蔓延和覆盖。不知什么时候,瓜藤已潜游我家门前的路上,两三个南瓜居然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要收缴买路钱的样子,使我出入的时候得东躲西闪三步两跳。
“把瓜摘去吃吧。”他撑着锄头,乐呵呵地冲着我笑。
“我家也有瓜。你种的,你留着。”
“我一个人吃饱,全家就不饿,哪吃得完?”既然他是一个人居家,那他到处种瓜做什么?他家离我家不远。我去过他家,知道他是村里的会计,有时还到小学代点课,无论数学还是音乐,都能教。一只搪瓷大杯,一只粗瓷酒盅。是他刚才找了半天才凑齐的。这确实是一个主妇缺席的家。听邻居说,刘长子的老婆到南边打工去了。他们的计算,供一个孩子读高中,非得有两个人打工进钱不可。
如今,他已经无法下地了。我不知道刘长子患了什么病,问起来,他只是笑笑。直到我看到他转眼间面容枯槁,头发眉毛渐次脱落,有明显的放疗和化疗迹象,才猜出凶多吉少。他扶着拐杖,再一次冲着我笑笑:“把瓜摘去吃吧。”“你自己留着吃。”“我怕是吃不上了。”“不要灰心。一定要心情开朗,积极地与医院配合。”
“什么医院?明明是拦路抢劫的土匪。”他目光发直,两个眼珠挤成了一个斗鸡眼,“一个疗程就要我八千,要在我身上开金矿么?我绝不给他们吃冤枉钱。”
他看了看天边的风景,说儿子就要考大学了。转过身,喘了几下,拾起了身边的几根豆角,又喘了几下,缓缓挪动了步子,然后缓缓地朝夕阳走去。乌雀正在归巢,水边的老牛正在回家,家家户户的炊烟都升起来的时候,他孤独的背影定格在一片火烧云中。
明它是他的儿子,一直在县城寄宿读书,终于被大学录取。直到我就要离开这个村子了,有一天从外面回来,才发现他们父子俩坐在我家。他儿子长得像个女孩,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埋头翻着一本杂志。父亲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个有出息的儿子,有一种怎么也看不够的劲头,目光软软地糍糍地抚摸着儿子侧面的每一个部位,摸得大学生更腼腆了,扭过头去看着墙角,躲开父亲的目光——他是知道这种目光为时不多从而不忍相接?还是年幼无知从而不觉得这种目光点滴都不可遗漏?
邻家汉子戴着帽子,盖住了头发脱落的头,是带着儿子来面谢的,顺便也讨教些大学读书的方法,间一点都市生活须知。墙边的几只大南瓜,当然是他的谢礼。在整个说话的过程中,他的兴致一直很高,听到儿子说学校的一些趣事,甚至满面红光地哈哈大笑,只是通常比别人笑得慢半拍,目光有些发直,似乎卡在略有所思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我将离开这里,春暖花开才会回来。这就是说,如果不出现奇迹,他此次戴着帽子的来访,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后一次告别。我知道拒绝就医意味着什么。我看见他最后一次摸着我家的桌沿,最后一次放下我家的茶杯,最后一次艰难地站起来,最后一次扶着拐杖走向大门,最后一次给我视野里留下笑脸和弯曲的背影……
现在,我又来到了这里。没人向我提起他,我也没有问起他,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在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之下被删除了。院墙外的瓜藤又开始蔓延,向路上延伸着妖娆的触须,大概是想拦住路人的脚步,想说点什么。花朵也开始绽放了,像举起一支支金色的喇叭,正在向这个世界大声地传诵和宣告什么。我不知道是谁又在这里种下了瓜,或者它们不过是野物,来自去年无人采摘的瓜,来自瓜腐成泥后重新入土的种子。如果没有人来采摘,它们也许会年复一年地这样繁殖下去。
清明节,远近的鞭炮声不时传来,当然是各家各户在上坟。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给刘长子上坟。也不知道他的坟在哪里。我只接到了他儿子的一个电话。他吞吞吐吐,想向我借一点钱。他说网上有人推销一种彩票透视眼镜,据说是发财致富的高新技术产品,他很想得到一副。
我不记得是如何回答他的,也不愿意把这个电话告诉村里的人,当然更不会告诉他父亲。晚上路过他家院门时,推开半掩的竹门,习惯性地跨过院门的石槛。已近深夜了,西沉的残月隐在林子里,给清冷地坪筛下一片模模糊糊的光斑。正房门挂着一把锁。墙根已布满青苔。靠近厨房的一根竹管之上还流着水,支架已经垮塌,泉水流到了地上。院子里也有很多瓜藤,从院墙那边蔓延过来,已经把一条通向屋后的小路封掩,然后爬上了石阶,攀上了檐柱,甚至缠住了檐下一张废弃的犁,在木柄上开出了小小花朵。我知道,待到秋天来临,这里将会有遍地金灿灿的南瓜,在绿叶下得意洋洋地纷纷探出头来,一心要给主人冷不防的惊喜。我踏着月光,完成了一次为时已晚的告别。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几件小事,让瓜、论病、讨教,将"我"和刘长子的交往经历一一再现,也为后文的"告别"埋下伏笔。
B.刘长子勤劳质朴,擅长种瓜既表现出其能干勤快的特点,也表明其生活的窘迫,在无力耕种的时候,不得不以种瓜来维持生计。
C.拒绝治病的原因并不是医药费贵得离谱,而是刘长子想把钱留给孩子读书,这是刘长子的无奈选择,孩子才是他人生的希望。
D.清明节来了,我不能断定是否有人给刘长子上坟,因为我早就知道刘长子的儿子已经走上了堕落的深渊,不太可能给他上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以南瓜成熟开头,以瓜藤的成长攀延结尾,从秋天写到春夏之交,不动声色中传达出季节的变换,时序的更替,也隐隐包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B.作品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刘长子"目光软软地糍糍地抚摸着儿子侧面的每一个部位",这一细节其实也是对父子关系的刻画,为下文儿子的变化做铺垫。
C.作品对话描写极为凝练,充满生活气息。"把瓜摘去吃吧。""你自己留着吃。""我怕是吃不上了。"……这些对话也透露出主人公的低落情绪。
D.作品语言灵动,富有情趣。"两三个南瓜居然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要收缴买路钱的样子"这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南瓜的憨呆可爱。
8.作品结尾中,告别的对象并不是刘长子,而是木柄上开出的“小小花朵”,请分析其用意。(4分)
9.韩少功的乡土作品往往借助村野物事来表现农人生活,本文的“南瓜”就是重点描绘的“村野物事”,请探究“南瓜”在文中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文本二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元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B.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C.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D.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B.朔望: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一般情况,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义是以酒祭祀或祭奠,也用来称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博士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 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画图麒麟阁”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了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苏武与上官桀父子有旧交,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引起霍光不满,因此后来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北风行(节选)
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①。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②。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轩辕台,乃黄帝轩辕氏与蚩尤战于涿鹿之处。遗址在今河北怀来乔山上。②鞞靫(bǐng chá):箭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中“停歌”“罢笑”“双蛾摧”等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
B.“金鞞靫”一句,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文字和箭袋来寄托情思。
C.末二句烘托出悲剧气氛,与白居易《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雄奇豪放,语言夸张,意境壮阔,情感强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风格。
16.“每一朵小雪花中心都写着各国代表团的名字,小雪花汇聚成了一个大雪花,全场瞬间进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如诗意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这句解说词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又翻出新意,请谈谈创新点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早上进谏晚上被贬,既因其用香蕙作带,又因其采集白芷而被加罪,但他并不改悔,因为“ , ”。
(2)景物描写也可以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令变化而寓意深刻的诗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写面对清风徐来、秋江澄静之景,情不自禁吟诵《诗经·月出》之语,对柔和月色高歌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自晚清义赈之后,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出现嬗变。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此,上海也成为_______________的慈善之都。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慈善事业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纷纷成立,慈善事业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如何_______________,协调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等,都是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慈善义演多以赈灾义演、公益演出和爱国动员为指向,从发展脉络来看,呈现出从初级“社会救助”向高级“民族大义”提升的趋势。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定能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当之无愧扶摇直上因势利导从中渔利
B. 当之无愧蒸蒸日上因势利导大有裨益
C. 名副其实扶摇直上顺水推舟大有裨益
D. 名副其实蒸蒸日上顺水推舟从中渔利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B. 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的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C. 在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D. 在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许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集训班,其中滑雪项目更是备受家长与青少年的青睐。如何① ?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北京急救中心提醒广大家长,滑雪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参与者② ,更要懂得规避滑雪风险,这关乎运动场上每一位滑雪者的生命安全。青少年滑雪一定要有专业教练或监护人陪护,才能将危险度降至最低,避免悲剧的发生。
北京急救中心还提示:( )。但是,戴上头盔并不意味着可以横冲直撞。即便是在戴头盔的情况下,滑雪过程中如果身体失控要摔倒,应迅速降低重心往后坐,避免头部朝下。此外,③ ,即使是阴天。雪镜不仅可以防风防雪,也能抵挡强烈的阳光;即使在阴天,紫外线的强度也比你想象的要强。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戴头盔才能滑雪,戴头盔是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
B. 戴头盔才能滑雪,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是戴头盔
C. 滑雪一定要戴头盔,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是戴头盔
D. 滑雪一定要戴头盔,戴头盔是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通过演讲、座谈、回信等方式与青年互动,对当代青年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盼。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与奋斗”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1.B; 2.C; 3.D; 4.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5.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解析:1.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错。材料一第2段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可见文中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转述成了充分条件关系。故选:B。
2.A.“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措。材料一第1段只是说“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由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B.“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错。从材料一第2段相关论述来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只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举措,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D.”没有主次之分”错。材料二中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由此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是根本,可见有主次之分。故选:C。
3.D.所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范畴。故选:D。
4.第一段,第一句为中心句,论证“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第二段,观点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段,中心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第四段,分论点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①论证结构为平行并列式,照应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别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结合四个分论点得出答案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5.由材料一结尾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得出答案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得出答案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得出答案③可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答案:6.A; 7.B; 8.(1)刘长子生前爱种瓜,他去世后这“小小花朵”就代表了刘长子;(2)“小小花朵”象征着刘长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邻居友好,对儿子疼爱,对生死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3)生前“我”没有同刘长子好好告别,而这个夜晚踏着月色,“我”向这些花朵做了一次为时已晚的告别。
9.(1)南瓜既有村野气息,又代表了生命的美好和活力;(2)南瓜代表了乡村人的质朴和纯粹的情感,富有生活气息;(3)南瓜代表一种积极乐观而又朴素的生活态度,激励着我们好好生活,对未来充满生活的希望。
解析:6.B.“也表明其生活的窘迫,在无力耕种的时候,不得不以种瓜来维持生计”过度解读。刘长子种瓜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表现他对生活的热爱。C.“不是医药费贵得离谱”错,他拒绝治疗有药费贵的原因,原文有“一个疗程就要我八千,要在我身上开金矿么 我绝不给他们吃冤枉钱”。D.“因为我早就知道刘长子的儿子已经走上了堕落的深渊,不太可能给他上坟”措,原文只是说”他吞吞吐吐,想向我借一点钱。他说网上有人推销一种彩票透视眼镜,据说是发财致富的高新技术产品,他很想得到一副”,不能就此认为他走上了堕落的深渊。故选A。
7.B.“为下文儿子的变化做铺垫”错。细节描写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而后面儿子想买透视眼镜与这个细节没有关系。故选B。
8.“小小花朵”是刘长子的象征。文章结尾写“我”路过刘长子家的院子,“院子里也有很多瓜藤,从院墙那边蔓延过来,已经把一条通向屋后的小路封掩,然后爬上了石阶,攀上了檐柱,甚至缠住了檐下一张废弃的犁,在木柄上开出了小小花朵”,这是刘长子去世后”我”回到这里看到的情景,瓜是刘长子生前种的,”他所到之处不久就会冒出肥大的瓜叶,逢沟过沟,逢坡上坡,甚至翻越墙垣,尽情地蔓延和覆盖”,看到这些瓜,看到“木柄上开出了小小花朵”,就仿佛看到了刘长子。因此告别的对象虽然不是刘长子,却代表了刘长子。这盛开的小小花朵代表着刘长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态。刘长子对邻居友好,”把瓜摘去吃吧。’他撑着锄头,乐呵呵地冲着我笑””我一个人吃饱,全家就不饿,哪吃得完 ”;他对待自己的病豁达,”一个疗程就要我八千,要在我身上开金矿么 我绝不给他们吃冤枉钱”,宁可剩下钱留着给儿子上大学用:对儿子疼爱有加,”父亲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个有出息的儿子,有一种怎么也看不够的劲头,目光软软地糍糍地抚摸着儿子侧面的每一个部位”,在刘长子去世之后,他种的瓜开出了花朵,代表着刘长子美好的精神世界。刘长子去世前和他的儿子一起来找“我”,那时候“我”没有同他好好告别,“我突然想到,我将离开这里,春暖花开才会回来。这就是说,如果不出现奇迹,他此次戴着帽子的来访,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后一次告别”,而这次"“我”路过他家院子,看到了瓜藤生长的茂盛,看到了盛开的小小花朵,“我踏着月光,完成了一次为时已晚的告别”。
9.文章开头描写刘长子种瓜,“不知什么时候,瓜藤已潜游我家门前的路上,两三个南瓜居然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要收缴买路钱的样子,使我出入的时候得东躲西闪三步两跳”,”潜游”"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南瓜旺盛的生命力,既有村野气息,又代表了生命的美好和活力:文章中间写到南瓜,“墙边的几只大南瓜,当然是他的谢礼”,这是刘长子的儿子考上大学后他们父亲来向”我”请教大学读书方式时带来的谢礼,“大南瓜”代表丰收,也预示着刘长子的儿子终于考上大学,这也是刘长子的“丰收”,因为他为了儿子,只能让妻子去打工挣钱,而他自己为了省下钱不去看病治疗;把南瓜当谢礼,表现了乡土村人的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文章结尾写到南瓜,"我知道,待到秋天来临,这里将会有遍地金灿灿的南瓜,在绿叶下得意洋洋地纷纷探出头来,一心要给主人冷不防的惊喜”,这是刘长子去世后,“我”路过他家院子,跟他做最后的告别时看到南瓜花时展开的联想,代表着刘长子留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财富一定会有所激励,让像“我”这样的人得到启迪,对生活充满希望。
答案:10.A
11.C
12.B
13.(1)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地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2)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
14.①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想办法让他的儿子回到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解析:10.A项。“赏赐”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赏赐”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昆弟故人”做“施予”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BCD。
11.C项。“文中指祭祀”错,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
12.选B。“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错,原文为“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意思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文本二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封地,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逝。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
答案:15.B; 16.①李白原句突出的是北方边疆的苦寒、恶劣环境,冬奥解说词的引用突出的是世界各国汇聚于此和奥运的盛大。②李白原句为表达思妇的悲哀与控诉战争罪恶做铺垫,冬奥解说词的引用表达了对团结的向往以及喜悦激动之情。
解析:15.B.“留下的文字”错误,“虎文”指的是“虎纹”,不是文字。该句是说: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故选:B。
16.“燕山雪花大如席”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塞冷,这渲染了严冬的淫威。景物描写为抒情服务,从北方苦塞着笔,通过写思妇对丈夫的哀思,表达了下文中作者对边疆战净罪恶的控诉。结合题干"每一朵小雪花中心都写着各国代表团的名字,小雪花汇聚成了一个大雪花,全场瞬间进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如诗意境.…”可知,"燕山雪花大如席”被引用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写各国代表团是小雪花,小雪花最终变成了"大如席”的北国雪花,突出了世界各国汇聚于此和奥运的盛大,表达了对团结的向往以及喜悦激动之情。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答案:18.B; 19.C; 20.①“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为本体,“雨后春笋”为喻体,“如”为喻词。②将“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作“雨后春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18.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里不强调"名”与"实”的关系,因为上海之前并没有“慈善之都”的名声,故应用"“当之无愧”。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的对象是慈善事业,故应用“蒸蒸日上”。③“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这里因“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有需要“引导”之意,而不是只要”顺应趋势办事”即可,故用"因势利导”更好。④“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从中渔利”,从中间捞取好处。贬义词。这里没有贬义,故应用“大有裨益”。故选:B。
19.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看来”之前应有介词“在”与之相呼应;第二处,语序不当,“当代”应修饰“慈善事业”,而非”发展”:第三处,搭配不当,“由向”能与“转变”相搭配,但不能与“变化”相搭配。故选:C。
20.“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中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本体是“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喻体是“雨后春笋”,喻词是“如”。“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喜悦之情。
答案:21.D; 22.示例:①避免运动中的风险②不仅要掌握滑雪技能③滑雪一定要戴雪镜;
解析:21.首先,“滑雪”是文段的中心话题,所以括号内语句宜以“滑雪”开头,就不至于有转换话题的弊病;而且,“北京急救中心还提示:滑雪”也能与上文"北京急教中心提醒广大家长,滑雪”保持句式一致,据此排除A、B两项。其次,括号内第一个小分句既以“戴头盔”结尾,则第二个小分句宜以“戴头盔”开头,这样可使上下句衔接更为紧密,也可避免句子头重脚轻,据此排除C项。故选:D。
22.第一处,后一句“安全教育至关重要”是对此处提出问题的回答,据此可知,问题应为“如何避免滑雪运动中的风险”。第二处,根据“更要懂得规避滑雪风险”可知,此处应与后文形成递进关系,使用关联词"不仅”连接:根据“许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集训班,其中滑雪项目..…”可知,训练班教授的是滑雪技能,故此处表述为“不仅要掌握滑雪技能”。第三处,根据“雪镜不仅可以防风防雪,也能抵挡强烈的阳光;即使在阴天,紫外线的强度也比你想象的要强”可知,滑雪一定要戴雪镜。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从材料中习近平的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奋斗所到处,青春恰自来。“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回眸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寄语,言犹在耳。他曾多次视察高校,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他的话语激励着中国的年轻一代,用奋斗书写青春。所
给材料强调青春需要奋斗以留下美好回忆。题目要求以“青春与奋斗”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立意:
①青春须早为。
②用奋斗书写青春。
③青春在时代中焕发风采。
④无悔的青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