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边读边译,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音 ) 佚之狐( 音 )
夜缒而出(音 义 ) 无能为(音 )也矣
共其乏困(音 义 ) 杞子逢孙(音 )
阙秦以利晋(音 义 ) 失其所与(音 义 )
秦伯说(音 义同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 ) ②既东封郑( )
③烛之武退秦师( ) ④越国以鄙远 ( )
⑤ 与郑人盟( ) ⑥且贰于楚也( )
4.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读译课文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串讲课文1、2节】
【质疑探究】
一、分析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3.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4.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5.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6.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7.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当堂检测】
文言知识点抽查
【课后作业】
1.翻译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译课文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串讲课文1、2节】
【合作探究】
一、分析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二、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4.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三、分组总结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三)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 ) (2)肆其西封( )
之 :(1) 唯君图之 ( )
(2)子犯请击之 ( )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臣之壮也 ( )
其: (1)君知其难也 ( )
(2)吾其还也 ( )
(3)以其无礼 ( )
以: (1)敢以烦执事( )
(2)以乱易整 ( )
(3)以其无礼 ( )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与郑人盟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辞曰:“臣之壮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总结提升】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烛之武的语言,并思考: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的?
2、晋军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3、烛之武形象分析。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 锬稀保 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五.作业:
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