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左传》
辛丑年的120年跨越
《文心雕龙 论说》(南朝 刘勰 著)
说之善者∶……及烛武行而纾郑……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烛之武
退秦师
左传
我们的目标是
壹
贰
叁
了解《左传》,掌握相关的虚词、实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准确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
文学常识
壹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
史书类别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
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
如《史记》《三国志》等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春秋》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原文片段
十月,不雨。楚人侵鄭。
……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秋,衛殺其大夫元咺( xuān )及公子瑕。衛侯鄭歸於衛。晉人、秦人圍鄭。介人侵蕭。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比较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写作背景
贰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
补充资料
秦、晋两国间的联姻关系
晋献公曾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宠爱骊姬。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于是设计害死了当时的太子,又迫使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逃往别国避难。
秦穆公扶助夷吾回国成为晋国国君(晋惠公)。惠公回国后不久就背弃秦国。后来为了修好两国关系,惠公将儿子公子圉(yǔ)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子圉。
晋惠公病重,公子圉私逃回国(晋怀公),秦穆公决定扶持重耳,把原来嫁与公子圉的女儿改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内容梳理
叁
文章的叙事脉络是怎样的
内容梳理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
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
从情势上看:
从地理上看:
寡不敌众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内容梳理
四个问题读懂全文
肆
问题探究
壹
贰
叁
晋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佚之狐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伯是个什么样的人?
肆
伍
秦伯是个什么样的人?
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1.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问题探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朗读并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公、侯、伯、子、男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
“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贰
①副,与“正”相对;
②辅佐,协助;
③重复,行为、现象重出,也指从属两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
从属两主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秦联合围郑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问题探究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朗读并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壮年
尚且
推辞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这
然而
语气词
烛之武临危受命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问题探究
夜缒而出,见秦伯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朗读并关注:句与句间的连词、句首发语词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已经
自言冒昧的谦辞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指(远方的)郑国
把……当作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增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同“供”,供给
外交使者
缺少的资粮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恩惠
曾经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同“餍”满足
延伸、扩张
疆界
侵损,削减
从哪里
使 成为疆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同“悦”,高兴,喜悦。
烛之武说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1)处处为秦国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之中。但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问题探究
(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秦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问题探究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同“智”,明智。
晋师撤离郑国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粗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
“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
“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
问题探究
1.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善于纳谏,善于言辩,礼贤下士,
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慧眼识才的伯乐,
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课堂讨论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有政治家的风度。
写作特点
伍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写作特点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字词积累
陆
字词积累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字词积累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从属二主
名作动,驻扎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字词积累
古汉语常识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供给、供应。
厌,通 “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 “智”,明智,聪明。
字词积累
古汉语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