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精创预测卷 试卷四(新高考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二: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冶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各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材料三: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
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 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3.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4.“乐诗之教”是怎样实现其政治教化功能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分析。(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家
史铁生
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
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
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额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
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拾眼望去,地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
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
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从小未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们的讲述。
B.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沉的情感。
C.文章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D.文章在叙述母亲出嫁时的场景时,代入“我”的视角,叙述客观,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出嫁时内心的喜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不蔓不枝,十分紧凑。
B.文章提及汽车到“我们家”门口时,父亲“他们只坐在车里看”,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他们看到的一系列景物,意在说明父辈们内心对于老家的矛盾心理。
C.文章写唢呐声时,先用“喜庆”来形容,后又说“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喜庆”是母亲出嫁时心情的写照,“哀婉和苍凉”则是因为作者融入了对母亲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
D.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明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暗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8.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4分)
9.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14.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出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并无秋季的萧瑟之感。
B.首联对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出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16.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邹忌劝谏后,其他国家对齐国的态度,“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齐国做法的意义。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蜀道,避免蜀地将领据险叛乱。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某种心情,比如“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________,带给受众________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____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19.文中画框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7.63平方公里的首都钢铁厂老厂区,如今已是有名的工业元素景观公园,依然矗立的“三高炉”成为新的时尚地标,( ),共同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北京市像首钢老厂区这样的一批老建筑 ,焕发出新生机,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里的不少老建筑无法发挥原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获得第二次生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设施更新,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功能完善,带来的是变化, 。老建筑成为了老居民的新乐园。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B.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C.冬奥健儿正被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静待着
D.冬奥健儿正被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静待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兴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了“青年的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主题座谈会,会上,主持人讲述了这样一则新闻:
2020年8月,一张杭州余杭区街道招聘公示的截图引发网友关注。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他们是哲学、法律、传播学、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硕士或博士。
有网友评论说:名牌大学硕士、博士到街道工作“屈才”了,基层招聘高材生是浪费人才。有关方面负责人认为: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应聘的毕业生们表示:国家号召年轻人到基层去,我们觉得基层很锻炼人;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这里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本次座谈会的主题,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1.A
2.D
3.A
4.①中国传统思想者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的发蒙、涵养和化育功能,把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②“乐诗之教”是通过多种文艺方式作用于人的耳目器官,让人们通过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激发道德心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的,③“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刚柔并济,共同实现政治教化功能。
5.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并引出墨家和法家这两种参照学说。②然后列举儒家学说的言论,从多方面分析其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充分论证儒家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的观点。③最后通过强调充分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总结上文并照应论点。
解析:1.B项“划分标准过于精细”错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并没有说“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C项“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只是孔子没有“讲到”,而并非“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D项“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曲解文意,文章的最后只是说“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这并不是说将人性化和人情化作为一种手段。
2.“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错,道德心只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
3.A项“去智去巧”意为“但凡机智圆滑与投机取巧等这些东西,都是圣人们所不齿与排斥的秉性特点”,是取其一端的说法,不能体现“中庸之道”。
4.结合材料一,第二、三段文本内容。得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分析,得出答案②。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分析,得出答案③。
5.材料三共六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同时“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引出了两种参照学说: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第二到五段列举儒家学说的言论,分别从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君臣关系、选拔官员、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其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无一例外体现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充分论证观点。第六段“由上可见”得出结论,照应论点,强调“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答案:6.C
7.A
8.①结构上,张村遐思是对上文作者在史家旧居产生的“从这儿进入人间”的猜想的呼应,也是前后两处对老家“想念与恐惧”的内涵发生转变的意义连接点。②内容上,张村遐思是对母亲出嫁和情感生活的想象式复原,是对生命之根的深度追溯,可以大大拓展行文的容量,丰富“老家”的内涵。③主题上,张村遐思赋予“老家”鲜活的生命与命运之思,将受制于地理空间和个体经验的“老家”扩展、升华为偶然而又必然的生命之源。
9.①在未到老家前,“老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如“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②在刚到老家时,“老家”是一处实际而又陌生的地理空间,如涿州或者更为具体的史家旧居、拒马河和张村。③在看完老家后,“老家”是一个生命原乡,它超越了空间式的理解和经验性的规定,呈现出生命的源头意识。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错误,文章第7段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母亲年轻时的生活场景,此时母亲还未出嫁,因此无法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错误,文章在写“我”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的同时,还对父辈们的反应进行了详细描写。
8.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考生可从结构、内容、主题三个角度分析本题。一般而言,详写部分必然是作品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作用即包括结构上的呼应、内容上的拓展、主题上的深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答题要点。
9.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意蕴题虽然可能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点,但要着眼于整个文本来思考。另外,意蕴虽是内在的,但从高考真题的答题实践看,外在的意思也要写,即意蕴解答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本题的“老家”,先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存在,后来变成一处实在的地理空间,最后落于生命源头,这些内容要一层一层写出来,以构成整体的意蕴。
答案:10.B
11.D
12.A
13.(1)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
(2)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
14.(1)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2)举了陈平和秦的例子证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自顷已来军数征行”的意思是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自顷已来”作句首状语,“军”是谓语“征行”的主语,故应在“军”前面断开,排除C、D两项;
“家室怨旷”的意思是夫妻难以团聚。“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为纪年”错误,文中为纪日。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见,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是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举”,被推举;“除”,授予官职;“迁”,升任;“征拜”,被征召入朝授予官职。
第(2)句:“若”,假如,如果;“用”,被任用;“何以”,凭什么;“霸世”,称霸天下。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首先找到文中曹操对“有行”和“上进”论述的相关语句,依据“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然后举了陈平德行不佳、苏秦不守信用但却建立了功勋的例子来证明即可。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遇事会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政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答案:15.D;16.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15.“实写眼前之景”错,“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17.答案:(1)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3)一尊还酹江月;金樽清酒斗十千(或“举匏樽以相属”等)
答案:18.B
19.C
20.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
解析:18.①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愁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美,故选择“叹为观止”。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故选“耳目一新”。③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蓄势待发: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从语境看,形容“传统文化”应选“厚积薄发”。④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形容“文明”应选“熠熠生辉”。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围绕……为……”,句式杂糅,应把“围绕”改为“以”,排除A。“激荡”“激扬”“激活”与“热爱”搭配不当,排除ABD。故选C。
20.先看构成,排比一般都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画线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是由四个“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构成,结构相同;排比句各句之间意思应当有关联性,共同为一个话题或主题服务,属于“铺陈”性质,画线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描写舞者的动作;“或刚有力,或娉婷袅娜”描写舞者的动作姿态给人的美感,可见这几句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从效果来看,句子结构一致,句式整齐;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凸显了“洛神”舞蹈之美。
答案:21.B; 22.展现出新面貌 ; 只有更新设施 /只有通过更新设施 ; 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
解析:21.“不远处”承接上文“三高炉”,是以“三高炉”为立足点确立的方位顺序;“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公园一景,与上文相呼应,更适合用主动句,故选 B。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材料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杭州余杭区街道工作引起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人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尤其应聘的毕业生们表示这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锻炼自己,到基层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写作任务指令非常明确,要以“青年的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为主题,所以考生应结合青年职业选择的实际,既能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特长,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要适应国家的需要,把职业选择和社会、国家联系起来,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也做出贡献。
参考立意:
(1)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
(2)转变就业观念,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响应国家号召,心随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