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评(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评(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1: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提优测评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9分)
中国,一片yìlì于世界东方的神圣土地;中华民族,一个生息繁衍在这神圣土地上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份厚重的爱国情怀,带领我们祖祖辈辈在历史的浪潮中,jiān shǒu信念,乘风破浪。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生生不息 生机勃勃)、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心,爱国情会永远跟随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亦将chuán chéng爱国精神,使其得以更好地发展。
1.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繁衍( )璀璨(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yì lì) (jiān shǒu) (chuán chéng)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1分)
4.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答: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6.综合性学习。(6分)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协力,谱写了一曲共克时艰的战疫之歌。近日,学校初一某班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主题班会,请你参加。
【认识英雄】
(1)参照示例,围绕主题,设计两个活动环节。(2分)
示例:抗疫英雄故事会

【赞美英雄】
(2)国家有难时,处处见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有一份光,发一份光,为战“疫”贡献力量。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抗疫英雄的赞美和敬仰。(4分)
答:
7.默写。(4分)
(1)《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但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句子是: , .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 .
(4)《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58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答: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选自刘想《文心雕龙·知音》)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丙]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选自曾巩《墨池记》)
10.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徐以杓酌油沥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公亦以此自矜
(3)羲之之书晚乃善
(4)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文:
13.丙文中王羲之的书法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三篇选文都告诉人们 的道理。(2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13分)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破,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了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嗖”的一声,将炭窑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阿麻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破一致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③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④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胀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⑤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⑥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4.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3分)
答:
15.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3分)
答:
16.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 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17.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1题。(13分)
少年画海
孙浸
①在少年的窗边,摆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布空白的地方好像停笔很久了,油彩已经干透。
②少年画不下去。海边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渔船,白色的船帆,整日只知道与海为伴的父亲,平静安宁得有些单调的海天,那不是少年心中的梦想与画面。于是每次从学校回家,他都浑浑噩噩,没日没夜地睡觉,好像要把在学校缺的觉都给补回来。
③只是今天,他在睡梦中听到了海浪发疯的声音,听到了海风狂啸的声音。他从来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大海,所以一下子就惊醒了。他发现,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
④他慢慢眯着眼睛向窗外望去,惊诧地看到炭黑的乌云笼罩了天地,让人感到无比压抑。他锁了锁眉头,向屋外走去,快步找到母亲,问父亲有没有出海,母亲不安地点了点头。
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他的手开始轻轻颤抖,慢慢地,焦躁和不安完全占据了他。
⑥母亲已经向海上救援队报警,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用手扶着窗台,无助地张望着大海。后来,承受不了煎熬的他冲进房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壳一股脑儿扔出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他在心里祈求,只要父亲能够回来,让自己做什么都可以。
⑦闪电骤然降落,风吹雨水,打在脸上,他再也看不清似有似无的海平面,他用力揉揉眼睛,想阻止懦弱而绝望的眼泪。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依靠的父亲,在汹涌的大海面前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⑧母亲像往常一样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父亲归来。少年走过去让母亲靠在他那还不够宽厚的肩膀上,“没问题,相信父亲!”他镇定地说,他的手却在剧烈地颤抖。
⑨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哭泣起来,一缕缕银丝从她头上滑下来,赫然散落在少年的眼前。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内心却开始变得平静,说:“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
⑩也许以后就只有自己来保护母亲了。
等母亲平静下来,少年回到自己的房间,把画板立在窗前,画中景与窗中景融为一体,多了的,只是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心境。少年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拿起落尘已久的画笔,一笔一笔地勾勒这陌生的大海……
不知过了多久,大海已经平静了许多,一个白色亮点在海上移动,那个白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变成少年熟悉的白帆……少年的泪水不知不觉滴落在画板上。他站起身来,深深地凝望着大海,弯下腰,深深地鞠躬。
原来,父亲遭遇了特大风浪,却幸运地被风吹到了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海湾。
那一天,父亲晚回家几个小时,少年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大海。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通过“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少年把贝壳扔出窗外,这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坚强与沉着。
C.第⑨段母亲“哭泣”的原因,一是担心丈夫,二是儿子的安慰触动了她。
D.第 段交代了父亲遭遇风浪后幸存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19.第⑧段中加点的词“镇定”与“颤抖”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20.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1.请结合本文,探究第 段少年“深深地鞠躬”的原因。(5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2~25题。(16分)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出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样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嘿!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样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拿两块就得了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面包给他们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儿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格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注]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22.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3.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24.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4分)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格外的安宁。
答:
25.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答:
三、作文表达(40分)
26.题目:我从没有这样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舒畅”“激动”“认真”“自责”“伤心”“烦恼”“懊悔”等;②以写人、记事为主,要有真情实感;③要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④要在叙事的基础上准确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⑤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