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商州系列”(包括长篇《商州》《浮躁》以及《鸡窝洼人家》等一些中短篇小说)《白夜》《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废都》《暂坐》争议很大。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代表作有《秦腔》《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贾平凹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贾平凹和秦腔
贾平凹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了解秦腔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又称乱弹,起于西周,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唱腔惯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有2748本。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贾平凹 (jiǎ píng wā)
碌碡 (liù zhóu) 泾(jīng) 阳
熨(yùn) 平 煨(wēi)熟
攒(cuán)聚 偌(ruò)大
木椽 (chuán) 苦楝(liàn)
石磙(gǔn)子 犁铧 (lí huá)
救裴(péi)生
嘁嘁喳喳 (qī qī chā chā)
理清文脉 整体感知
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1-3)
秦腔排演(4)
秦 秦 演出前台下(5)
腔 演出时台上(6 ) 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腔 演 演出时台下(7) 与痴迷
出 演出轶事(8)
秦腔之重要地位,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
中的大乐(9-10)
文本品读
研读前两个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
1.概括秦地之人和秦腔的关系?
(1)唱秦腔成了秦人最体面的事。
(2)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3)秦腔是秦人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
2.秦人为什么教育子女传授秦腔 你如何理解?
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秦人传授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做有真性情之人。
这既有艺术的欣赏,又有浓郁人情的寄托,;既是价值观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3.赏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一段话。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秦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作者 由此感叹:“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在他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他和其他秦人一样,对“秦腔”有无限的热爱和自豪。
研读第4-8,思考下面问题。
1.研读第4自然段,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1)从排演时的演员的角度:①演员的地位:全家上场,“秦腔面前人人平等”表明秦川人喜爱秦腔程度之深,演员地位之高;②排演的艰辛: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衬托对秦腔的热爱。
(2)从看排演时的观众的角度: ①年龄跨度大、观看时间长,写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 ②观众的殷勤:有的“偷拿了红薯、土豆”“给演员作夜餐”③观众的痴迷:“三更鸡叫,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在“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
2.研读第5自然段,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1)从观众演出前期盼的程度:“板着指头盼”;(2)从演出的时间:月月上演;(3)从戏台的搭建情况:“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4)从演出前热闹场景的角度:①占位早,观众多;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⑤“秦腔宪兵”彻夜维持秩序。
3.研读第6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现秦腔演员技艺高超的
(1)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女角,步法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的戏”;男角, 帽翎单摇、双摇,动静结合,技艺妙绝;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2)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观众不断叫好声,体验到震颤、酥爽的感觉,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把人们沉醉在秦腔里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4.研读第7、8两个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1)无论天气如何恶劣,观众都不肯撤场;(2)“老一辈的秦腔迷”无力挤到台下,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听,“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3)“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观看秦腔表演时“乐而忘险”;(4)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5)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研读最后两段,理解其作用。
总结全文,强调秦腔的神圣地位,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粗犷震撼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开头,强化主题。
下面语段中划横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总结归纳
主题归纳
作者以一种带有野性的朴素笔触,绘形绘色地写出了秦腔的生成、特点,通过对秦川人痴迷秦腔的程度,以秦腔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营造出了一个特别的具有浓郁风情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展现了家乡秦腔文化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
艺术特色:
1.注重从侧面叙写秦腔的艺术效果
本文写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这种地方戏曲在秦川赖以生存而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根本原因,从侧面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痴迷。
2. 场面描写有声有势,出神入化。
⑴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例如,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结合在一起,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⑵ 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等。场面描写给人以直观之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4)语言丰富形象,情绪饱满,具有浓郁的秦川风情。本文语言生动、雅俗辉映、活泼风趣,铺陈、排比、议论、抒情中穿插民间传闻,庄谐并重,刻画精妙,传神生动,地域性的,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
高考作文阅读
(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优秀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我听见远方传来古老的歌谣。
其韵律铿锵而绵长,如绵密的雪,又似清冷的霜。拍板节奏里,仿佛看见歌哭里的马革裹尸还,英雄铩羽归,哒哒的马蹄呼啸着疾驰在一望无际的沙场,扬起漫天黄土。
春节晚会上,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惊艳全场。初听之时,它是以一种酣畅激荡之势迎面袭来,每一声、每一声都令人战栗,继而那浩大的声势背后竟夹杂着一丝荒芜,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嘶吼和呐喊。老腔震撼人之处,大概就在这吧。这灵魂被细细地揉入曲调唱词之中,无法分割,是韶华的赠礼,也是苦难的奉送。
《素年锦时》有言:在人身上戴了太多年的物品,会沾染习气和情感,不能随便丢弃,所以要埋葬起来,这是对物品的珍重,因为它已经具备了灵魂。我是相信这个观点的。物品尚能具备灵魂,被拂去蒙尘的老腔定也是具备这灵魂的吧。
其实,一切融入灵魂的艺术都足以令人震撼。电影《百鸟朝凤》中,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坚守这种艺术,不惜用鲜血乃至生命去捍卫。“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而是吹给自己听的”,一曲曲唢呐奏出了民间原味的嗨歌。这种几乎绝种于当下商业电影领域的灵性的东西,自有它的高贵和深意,怎么不让人感叹万分呢。这种艺术与心灵的神性统一,正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姿态。
世间万物,只有融入灵魂,才会不死;世间万物,只要融入灵魂,就会永远不死。《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推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短短的三集,处处是工匠们精力浇灌的结晶。他们手上细微而小心的动作,眼底的专注和严谨,以及渐渐显露出惊艳色彩的文物,无不令人动容。每一件文物的背后,自有工匠们高贵的灵魂。当我们在精妙绝伦的文物前流连,面露倾叹的时候,不正是为它们背后的`灵魂所吸引吗?与老腔相似,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流转,它们所包含的灵魂会越来越饱满,也越来越充实。
无论是老腔、唢呐还是故宫文物,饱含的快要溢出的情感,岁月风尘中积淀的故事和灵魂,艺术家们一声声呼喊而出的号子声……这都是“老腔”的精致与美好。
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流星,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当我们欣喜于一座座繁盛而富足的崭新城市,我们也别忘了,偶尔停下来,去听听“老腔”。这些好得太过沉重的东西恰恰可以荡涤我们内心的浮尘。
延伸探究
曾经,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上, 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赢得喝彩。却被几位青年评论员贬得一无是处,评价表演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英雄,还有人质疑,这技能能当饭吃吗?对此,演员陈道明怒斥: 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这折射出传统曲艺与文化在与现代对接时面临的尴尬境地。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日渐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却找不到“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参考观点一: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传统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我们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参考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应该融入当代生活,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