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古代战争与内外关系
[考点1] 秦汉时期
【课标要求】
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重点知识】
1.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袖:陈胜、吴广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楚汉之争
抗秦: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 灭秦: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3.漠北之战
时间:公元前119年
人物:卫青、霍去病
【真题回眸】
1.[2021·湖南郴州]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A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2.[2021·广东广州] 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戍边战士除了守卫烽火台外,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这主要是为了( C )
A.征收赋税 B.抗击洪水
C.防御匈奴 D.抵御风沙
[考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课标要求】
1.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知识】
1.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双方:前秦VS东晋
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陷入割据混战
2.民族融合
概况:①魏晋以来,胡汉错居杂处
②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多使用汉语
③北朝后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
影响:①为中华民族的展注入了新活力
②为隋唐时期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精神文化
【真题回眸】
1.[2021·广东广州] 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2.[2021·山东聊城]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B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考点3] 隋唐时期
【课标要求】
1.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重点知识】
1.对内交流
唐太宗: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③击败东、西突厥
④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唐玄宗:①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
③封六昭首领为云南王
2.对外交流
遣唐使
开始:贞观年间
特点: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
影响: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为中日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唐与新罗关系: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玄奘西游
时间:贞观初年
经过: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就:《大唐西域记》
【真题回眸】
1.[2021·江苏南京]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B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考点4]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
【课标要求】
1.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2.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重点知识】
1.澶渊之盟
双方:北宋VS辽
人物:寇准、宋真宗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西夏与北宋关系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金与南宋和议
背景: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内容:①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②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真题回眸】
1.[2021·湖北黄石]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C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2.[2020·四川眉山]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C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考点5] 明朝
【课标要求】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重点知识】
1.郑和下西洋
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皇帝:明成祖朱棣
时间:1405年到1433年
出发:江苏刘家港
最远: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
意义:①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往来
②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抗倭:①台州九战九捷
②平息了福建、广东沿海的倭患
评价: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真题回眸】
1.[2021·甘肃定西]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D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玄奘西游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2.[2021·四川成都] 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D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考点6] 清朝
【课标要求】
1.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重点知识】
1.西藏问题
顺治:1653年,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①平定准格尔蒙古势力
②1713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①1751年,设立噶厦
②修建了须弥福寿庙
③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④金瓶掣签
2.西北问题
康熙:亲征噶尔丹,平定叛乱
乾隆: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的管辖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时间:1771年
首领:渥巴锡
4.雅克萨之战
时间:17世纪中期
条约:1689年,《尼布楚条约》
性质: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于中国
【真题回眸】
1.[2021·山东聊城] “吾侪本蒙古商,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D )
A.努尔哈赤 B.噶尔丹
C.五世达赖 D.渥巴锡
1.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经典、金鞍玉辔、绸帛、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论著等。文成公主入藏说明( A )
A.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融洽
B.是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C.唐朝对外交往广泛
D.开元盛世,经济繁荣富庶
2. 唐朝时,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B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玄奘西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C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4.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B )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D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6.苏辙《栾城集》中写到: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B )
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7.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C )
A. 李陵 B. 霍去病
C. 岳飞 D. 辛弃疾
8.1936年,郁达夫曾写诗歌颂他:“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这里的“他”最终实现了“杀尽倭奴”的夙愿。据此可以判断郁达夫歌颂的“他”是( A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李自成
9.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这部巨著中写到:当世界变革之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十五世纪上半叶,位于地球之东方,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之辽阔海域,呈现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中国人”是指( C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鉴真
10.“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D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11. 阅读材料时,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和关键词语“西域都护”“伊犁将军”有关的地区是( B )
A. 台湾 B. 新疆
C. 西藏 D. 蒙古
12.《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利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B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13.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B )
A.张骞——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D.玄奘——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4.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能够有力证明这一点的有( B )
①唐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
③清朝时达赖、班禅都必须经中央册封
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5.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 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 最多1500人
到达范围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牙买加等地
材料三 (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
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史实两例。(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
往的发展趋势。(1分)
16.不同时期政策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贛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贛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明宪宗时,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再次捡起祖制,实施海禁。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署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莱会是什么样子?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通道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些因素相关?(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代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消极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关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
第四讲:中国古代战争与内外关系
ABCBD/BCACD/BBBB
15.
(1)开放的对外政策。
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壮举: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到达的地区远。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闭关锁国。
最重要影响: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由较为开放到闭关锁国。
16.
(1)变化:由陆路贸易为主转为以海路贸易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因素: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完善的交通系统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意思相近写出2点)
(2)中国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1点);西方—开辟新航路。
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意思相近)
(3)作用: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等。(意思相近写出1点)
贡献: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4)认识: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强国家间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等。(言之有理写出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