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 课时 安排 一个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血液循环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血管、心脏和血液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知识框架。
学情 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缺乏,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教师的指导起关键作用。本节需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技能 ①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③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②通过观察血液循环途径,锻炼学生比较及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能力。 ②使学生学会用辩证法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解决策略:利用视频及动态图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总结途径及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及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解决策略:利用视频及动态图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 方法 观察、讨论、提问题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资源和 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影片,血液循环途径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时间 安排 设计 理念
复习 白板展示血管比较表及心脏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内容,复习相关内容。 3-5 梳理知识框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导入新课 看视频,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思考: ①如何区分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 ②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 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巡回指导,适时进行点拨。 3-5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血液循环概念及功能 学生先自学课本P53-54,思考: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的呢? 什么是血液循环 分为哪两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这个过程叫做血液循环。它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循环途径 播放血液循环视频,展示体循环动态图教师提示: 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儿? 学生观察、思考、阅读,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找1名描述体循环途径。 8 通过观察动态图,描述体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肺循环途径 播放视频,展示肺循环的动态图。 学生观察内容: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径(或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仔细观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概念图。 肺循环: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由1名同学上到黑板上写出循环途径。 8 通过观察动态图,描述体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思考: 1、它们有先后顺序吗? 2、谁将它们连在一起? 3、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观察,思考,回答。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 5 建立血液循环的整体意识,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血液成分变化 展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和肺泡里的毛细血管时血液发生变化的视频。 回答血液流经这两个结构中发生的变化及意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较容易回答出毛细血管的特点。 同桌讨论 全身毛细血管:动 静 肺部毛细血管:静 动 血液循环意义:运来氧气和养料 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3 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讨论、整理血液循环的概念图使知识系统化
血压 讲解血压概念、高血压及低血压。 概述高血压的危害及如何预防高血压。 3 增加学生的认识
课堂反馈 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 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而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本堂课所学的以“血液循环”为中心概念共绘概念图。 5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小结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3 锻炼学生总结能力,
板书 设计 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
体循环
)途径:左心室—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静 途径:右心室—左心房 肺循环 血液变化:静—动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 运来养料和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教 学 反 思 本节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利用多媒体结合教学视频进行教学,教学前认真备课、备学生,为上好本节课做好相关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结果及课堂检测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学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亮点 先带领学生复习前节课学习的心脏及血管相关的知识点,再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利用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及动态图片等,使课堂不枯燥。讲解时用血液循环示意图指导学生按照箭头逐步认识血液循环途径,采用边讲解边图解的方式,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及途径,两者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同时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变化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指导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上被调动起来,学生相互讨论,积极思考。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点,自己动脑找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规律,不仅能轻松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不足之处 由课堂检测结果看,少部分同学对血液循环途径模糊,不能正确的说出体循环及肺循环的途径,及结果,未能自己总结出规律,对相关知识点掌握不到位。 个别同学上课时不积极思考,同学相互讨论时不积极,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欠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得机会少,学生的合作精神未得到提升。 血压的知识点讲解的少点,讲解血压的形成原理时,要结合心脏活动的特点及管壁的特点。 改进措施 在课件的制作上会不断改进,更加具体与直观,便于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和阐述相关知识,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质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表扬,激励学生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实现共同进步,把更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