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2《红烛》课件(14张 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2《红烛》课件(14张 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2: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代表作《红烛》《死水》。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整体感知(结合背景思考)
“红烛”象征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爱国 奉献
红:象征赤诚、热情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一节赏析
诗人的爱国之心:赤诚、炽热
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二节赏析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赏析
怎么理解“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的变化?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思考觉悟的过程。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第四节赏析
诗人以自己的生命火焰唤醒沉睡的世人;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走向光明。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
第五节赏析
拟人:揭示一种矛盾现象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第六节赏析
一切邪恶势力
残风是什么?
第七节赏析
“脂膏”指红烛的灰
“脂膏”指什么?
“泪”会白流吗?
不会,可以“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第八节赏析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种现象合理吗?
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是时代悲剧,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九节赏析
红烛精神总结
写作手法赏析
1、象征
2、拟人
3、反问、设问
4、反复
5、呼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