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附近。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书所载大致相同。大约在西汉时期鲜卑拓跋部形成部落联盟。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号称有骑兵四十多万。314年,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他们进入今山西省长城之内的五县之地,拓跋部的首领被封为代王。此后,拓跋部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又制法律,代初具国家规模。376年,前秦苻坚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灭代。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六岁孙子拓跋珪随母亲贺氏逃至匈奴贺兰部避难。383年,淝水一役,苻坚被东晋战败。前秦政权土崩瓦解。臣附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北部中国重新陷于分裂。386年正月,拓跋珪被推立为代王。不久,拓跋珪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都盛乐,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后魏。拓跋珪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398年,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399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首先,拓跋珪离散鲜卑诸部,分土定居,以从事农耕或进行定居牧放,不准随便迁徙,变部落民为国家编户。其次,实行“计口受田”,“劝课农桑”,扩大屯田,减轻租赋,并徙民以充实京师,发展农业生产。再次,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还有,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 000人。拓跋珪所建立的国家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奴隶制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上是属于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而已。
2.北魏统一北方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政治上,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经济上,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思想文化上,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来自三个方面: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拓跋珪所建立的封建国家还是很不健全的,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过渡性。南朝人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林,隐瞒人口。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加到劳动人民头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的辅国元老崔浩被杀,除因撰修北魏史书直笔实录得罪当朝统治者外,深层原因还有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民族矛盾的恶化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各地人民起义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445年陕西关中地区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各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盖吴曾领导了一次起义,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北魏关中统治摇摇欲坠。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几经周折才将起义镇压。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面对动荡局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三、卓有成效的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巧设计迁都洛阳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五、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在: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七、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教材介绍了从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史实。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八、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三)巩固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板书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各地人民起义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三、卓有成效的新制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四、巧设计迁都洛阳 易服装
讲汉话
五、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农牧业的发展
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手工业的成就
商业活动的活跃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七、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八、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课件29张PPT。 第5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产生的结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下列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施的是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②铲除井田疆界,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③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④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 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的相同点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平度九中历史组
姜 涛 北魏的崛起
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局面。同时,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前夕,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在长江、淮河一带对峙,延续了一百多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等政权,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等四个王朝。历史纵横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例如,拓跋珪在位期间,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崔浩等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北魏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例如: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 冯太后 难点突破探究:均田制实行均田制的原因是什么?大量农民依附豪强地主,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均田制要实行的前提是什么?国家拥有大量无主的荒地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难点突破探究:均田制实行均田制的有什么意义?对农民对国家经济对国家政治对民族融合 从东汉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发展成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当时的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的性质。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其中不少劳动者虽与庄主同宗同姓,但同样受到剥削。更多的劳动者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田庄式经营 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庸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推行新的租庸调制——农民的福音 积极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那时,农业生产工具适应了精耕细作的需要。农民也注重耕作的功效,有“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谚语。孝文帝还重视水利建设,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也发展起来,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府库绢帛数量,达到了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制瓷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为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很多大的市场;政府又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取代。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与有长足的发展。不仅与东亚,还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贸易关系。 积极探究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体措施有: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对儒学非常推崇,他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前往祭拜,还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法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积极探究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进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以后,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起着一定的影响。 积极探究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发散思维孝文帝改革有没有弊端?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不同声音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附近。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书所载大致相同。大约在西汉时期鲜卑拓跋部形成部落联盟。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号称有骑兵四十多万。314年,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他们进入今山西省长城之内的五县之地,拓跋部的首领被封为代王。此后,拓跋部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又制法律,代初具国家规模。376年,前秦苻坚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灭代。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六岁孙子拓跋珪随母亲贺氏逃至匈奴贺兰部避难。383年,淝水一役,苻坚被东晋战败。前秦政权土崩瓦解。臣附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北部中国重新陷于分裂。386年正月,拓跋珪被推立为代王。不久,拓跋珪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都盛乐,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后魏。拓跋珪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398年,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399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首先,拓跋珪离散鲜卑诸部,分土定居,以从事农耕或进行定居牧放,不准随便迁徙,变部落民为国家编户。其次,实行“计口受田”,“劝课农桑”,扩大屯田,减轻租赋,并徙民以充实京师,发展农业生产。再次,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还有,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 000人。拓跋珪所建立的国家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奴隶制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上是属于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而已。
2.北魏统一北方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政治上,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经济上,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思想文化上,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来自三个方面: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拓跋珪所建立的封建国家还是很不健全的,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过渡性。南朝人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林,隐瞒人口。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加到劳动人民头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的辅国元老崔浩被杀,除因撰修北魏史书直笔实录得罪当朝统治者外,深层原因还有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民族矛盾的恶化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各地人民起义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445年陕西关中地区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各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盖吴曾领导了一次起义,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北魏关中统治摇摇欲坠。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几经周折才将起义镇压。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面对动荡局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三、卓有成效的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巧设计迁都洛阳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五、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在: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七、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教材介绍了从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史实。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八、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三)巩固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板书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各地人民起义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三、卓有成效的新制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四、巧设计迁都洛阳 易服装
讲汉话
五、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农牧业的发展
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手工业的成就
商业活动的活跃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七、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八、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课件29张PPT。 第5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产生的结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下列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施的是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②铲除井田疆界,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③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④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 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的相同点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平度九中历史组
姜 涛 北魏的崛起
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局面。同时,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前夕,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在长江、淮河一带对峙,延续了一百多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等政权,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等四个王朝。历史纵横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例如,拓跋珪在位期间,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崔浩等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北魏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例如: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 冯太后 难点突破探究:均田制实行均田制的原因是什么?大量农民依附豪强地主,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均田制要实行的前提是什么?国家拥有大量无主的荒地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难点突破探究:均田制实行均田制的有什么意义?对农民对国家经济对国家政治对民族融合 从东汉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发展成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当时的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的性质。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其中不少劳动者虽与庄主同宗同姓,但同样受到剥削。更多的劳动者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田庄式经营 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庸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推行新的租庸调制——农民的福音 积极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那时,农业生产工具适应了精耕细作的需要。农民也注重耕作的功效,有“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谚语。孝文帝还重视水利建设,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也发展起来,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府库绢帛数量,达到了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制瓷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为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很多大的市场;政府又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取代。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与有长足的发展。不仅与东亚,还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贸易关系。 积极探究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体措施有: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对儒学非常推崇,他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前往祭拜,还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法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积极探究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进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以后,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起着一定的影响。 积极探究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发散思维孝文帝改革有没有弊端?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不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