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2.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选出对本段所讲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典范。
B.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经过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C.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D.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强调出版社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B.“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C.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D.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运行稳定性强、定位准确及时的特点,在多次抗震救灾中都大显身手。
B.广州国际灯光节是市政府给广大市民搭建的一个高端的、跟国际接轨的艺术享受,并且能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城市品牌形象。
C.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20小时的义工服务。
D.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6.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的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玩儿”是一种境界,晋代的王徽之,雪夜泛舟剡溪,寻找好友。到了,却不会友,折舟回府。人问其故,答:“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再见?” 。苏东坡初贬黄州,出去游玩,挟弹击江水。还有更好玩儿的,居然用竹箱去装白云! 。金圣叹受刑,头颅落地,耳朵眼睛里滚落下两纸球,上面各书一字“好”“痛”。 。用好玩的眼光去看不好玩的世界,世界也就好玩儿了。因为 。
①这玩儿,玩的是千百磨砺,童心一枚。
②这玩儿,超越生死,以幽默看待生命。
③这玩儿,玩的是真性情
④这玩儿,本身就是一种无比丰赡的人格。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二、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0行动”和搜狐网科学频道、绿色频道一起,共同向热爱环境保护的网友发出倡议,从11月28日开始在一周时间里每人减少一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声援哥本哈根会议,为地球的命运投下自己实质的一票!
【材料二】
12月24日,安徽农业大学“绿色家园”志愿者社团的成员们装扮成圣诞老人走上合肥街头,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将环保小知识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行人。
【材料三】
歌坛天后麦当娜最近“挨批”了。环保专家预计她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将造成1635吨的废气污染。看看环保专家给她算的账:搭乘私人飞机,95吨废气:250名工作人员搭乘客机。1080吨碳污染:货运交通,碳排放达460吨。
(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写下来。
(2)为倡导低碳生活,我校开展了“我为地球减斤碳”口号征集活动,请你积极响应,拟一则口号,要求语言生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令人敬重。
B.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和用语上的“律己”。
C.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写作要“简洁”。
D.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感慨。
9.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两点主张是什么?是针对怎样的不良文风提出来的?
10.概括选文第③段所写的叶圣陶先生的“琐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叶脆香年味浓
李仙云
①窗外那开得枝影横斜、日渐浓香的腊梅,似在传递着新年临近的讯息。看到商场摆满琳琅满目的过年小零食,我的耳畔竟响起童年那句顺口溜“麻叶酥,麻叶甜;想吃麻叶到过年……”在家乡陕西东府,那真是不炸一锅麻叶,都不算过年!这种携着浓浓年味、带着妈妈深深爱意的过年零食,可是孩童时代我们的口腹之爱。每每忆起,往事便像那静静绽放的腊梅,让我动心动情,馨香就开始在心间漫溢。
②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前后,母亲将庭院屋舍都已打扫干净,过年的花馍蒸得满笼满筛,垒得挨挨挤挤。这时,在我哼哼唧唧缠人的央求中,母亲就开始撸起袖子和面做麻叶了。那时,每每看到母亲和姐姐跟绣花一样,把麻叶做得在油锅里像一朵朵绽开的花,我就急得伸手抓面,也想“依葫芦画瓢”。母亲怕我糟蹋面,总是把炸好的第一口先让爷爷品尝,然后再夹起一小盘给我。我像家里那只突获肉骨头的小花狗,竟乐滋滋、急不可耐地,全然不顾麻叶刚出油锅还冒着氤氲热气,拿起一个,烫得双手来回倒腾,不待温下来就往嘴里送,烧得嘴巴吸溜吸溜的。母亲就笑嗔:“真是个瓜(陕西方言:傻)女子,没人和你抢,不敢把嘴烫了。”母亲和姐姐把面在指尖绕来盘去,忙得不亦乐乎,我则在一旁咂巴着小嘴,吃得忘情投入。
③记得每到大年初一,拜年的仪式与走亲访友结束,大家总会欢欣地聚于各家暖暖的炕头,大人们乐乐呵呵地在一起码花花(一种流传于家乡的古牌),嘴里还不断地吆喝着那些稀奇古怪的出牌顺口溜,偶尔有调皮捣蛋的小伙伴粗声怪气地模仿,常惹得大家哄然大笑。我则和小伙伴们把麻叶盛在一个大大的盘子里,用扑克牌玩“弥竹竿”,胜出的一方就奖励麻叶吃。那时大家总夸母亲的麻叶做得好,油而不腻,又脆又香。多年后在微信中与儿时的伙伴追忆童年,她说那时过年总是味蕾在牵着脚步,一次次跑来找我玩,就是贪恋我家和睦温馨的氛围,还有我母亲做的麻叶。她无比夸张地说,从此,就再没吃过那么脆酥的麻叶了。可唯有我懂,童年丧母不被后妈善待的她,渴羡的是那份家的暖意。
④我的少年时代曾跟随做警察的父亲在陕北度过。记得那年临近春节,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去梅子家玩,阿姨正教梅子和面做麻叶,只见她挽起袖子,给面粉里打了三个鸡蛋,又在阿姨指点下给面粉加入了香浓的肉汤,撒了一撮白芝麻。可做麻叶要揉成很硬的面团,还要使劲用擀面杖推成薄如纸张的大圆片,这技术活只能由阿姨亲力为之。在制作麻叶的一刻,我们这些平日里两手不沾阳春水的丫头,就一齐上阵,用儿时捏泥巴的灵巧娴熟,脑洞大开,竟做得五花八门,有像蝴蝶的,有像三叶草的,我也学着母亲在指尖轻绕细盘,做得犹如绽开的花瓣。那天,我还跟阿姨三搓四拧,学会了做麻花,乐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童,见过年就露我的手艺。
⑤年到头,岁到尾,儿子上大学放寒假归来,当我把一盘油香脆黄的麻叶端给他品尝,他一入口就惊道:“哎哟喂,我的娘,您还有这手艺,这真叫一个纯天然绿色食品,油而不腻,简直是两个哑巴一头睡——好得没话说。”他吃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我的神思却在岁月的端口回望,那些陈年往事竟水意鲜活、呼之欲出地浮于眼前,那融入母亲爱意的脆香麻叶,它承载了我们儿时多少美好记忆和浓浓年味啊!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1月25日,有改动)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②-④段分别写了什么事。
1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3.赏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4.分析文章末尾“那一刻,我的神思却在岁月的端口回望,那些陈年往事竟水意鲜活、呼之欲出地浮于眼前,那融入母亲爱意的脆香麻叶,它承载了我们儿时多少美好记忆和浓浓年味啊”的含义和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①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顽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②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③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④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⑤“那年,我中学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借。”
⑥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
⑦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⑧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连同他们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说起在另一个村教书的爱人,她说:“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⑨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⑩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
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已近中午,我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午饭,我们赶紧逃了出来。
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有删改)
15.【散文·脉络】文章思路。
“我”的行踪 “我”眼中的贾老师 “我”的印象
① 急忙迎了出来 热情
坐在炕头 揭锅舀水抱柴准备做客饭 ②
坐在炕边 追忆往事 ③
分别时 ④ 热心善良
16.【散文·语言】赏析句子
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
17.【散文·感悟】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谈谈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链接材料】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
张桂梅,本是地道的东北姑娘,自从来到云南,便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
2002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经多方努力,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2021感动中国》有册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B.删去“的籍贯”或“人”。故选B。
2.C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结合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第一句话“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并联系本段的内容可知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故选C。
3.C
A.“别”读biè;
B.“帖”读tiè;
D.“沓”读tà;
故选C。
4.B
A.“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与“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语意上是并列的关系,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C.“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解释了前文预备食物的原因,应把省略号改为破折号;
D.“又怎样地匆匆呢”是疑问语气,句末应用问号;
故选B。
5.A
B.搭配不当,将“享受”改为“平台”;
C.语序不当,应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必须完成20小时的义工服务”;
D.成分多余,可删去“非常”;
故选A。
6.D
7.(1)全世界都在关注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
(2)示例:①愿我们地球的“碳”息越来越少!
②青山绿水长驻,鸟语花香永在。
③排碳低一点,未来美一点。
④绿色地球,低碳城市。
⑤减碳,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之伞!
⑥从低碳做起,向绿色迈进!
8.B
9.①写话(明白如话),是针对不少人“宣扬朦胧”、更多人“顺势朦胧”而提出的。 ②简洁,是针对“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提出来的。
10.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要求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使它们有了明确的分工。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琐事,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严谨治学态度。
11.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前后,母亲和姐姐做麻叶,“我”乐滋滋地吃麻叶;大年初一“我”和小伙伴玩扑克牌,胜出一方吃麻叶;临近春节,“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在梅子家做麻叶。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突获肉骨头的小花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不顾刚出油锅的麻叶烫就往嘴里送的高兴而急切的心情,表现了麻叶的脆香好吃。
13.做麻叶时先“挽”袖子,“打”三个鸡蛋,再“加”香浓肉汤,“撒”一撮白芝麻,“揉”成很硬的面团,“使劲”“推”,一系列的动作井然有序,清晰完整地再现了梅子妈妈教梅子做麻叶的过程,表明这段美好往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
14.含义:那一刻,“我”的思绪回到从前,那些陈年往事记忆犹新,那满载母爱和浓浓年味的脆香麻叶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作用:内容上,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满载母爱和浓浓年味的脆香麻叶的喜爱、怀恋之情;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完整。
15.①刚进院子 ②淳朴 ③奉献牺牲 ④念叨我们没吃饭,叮嘱我们别着凉
16.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贾老师比作灵芝草,写出了贾老师对于山村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贾老师的敬佩。
17.标题含义:表层含义:①憨厚的北方农民的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他们的生活舞台。②是贾老师的特殊的教学场所。深层含义:③是乡村教育的摇篮,也是北方民族的摇篮。④25年的教学坚守温暖了这个小村庄。
理解:文章中贾老师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1)太平凡:朴素无奇,默默无闻的乡村女教师。(2)太伟大:①艰苦之至,却从未放弃。②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语气平静从不张扬显示出伟大。③身患重病但怕耽误教学,不舍得去看病,极其敬业。④二十五年平淡执着执教,全村再也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以个人微薄之力,普及教育,贡献巨大。
材料中张桂梅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在于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伟大在于她的坚持改变了一部分农村女孩的命运,让他们得以走出大山,有更幸福的生活。
他们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改变周围人的命运,让封闭的山村有了文明的火光。所以,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