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声鼎沸 挺而走险 亦复如是 磐石
B.锲而不舍 妇孺皆知 人迹罕至 讪笑
C.心会神疑 来势汹汹 慷慨淋漓 确凿
D.惹人注目 回环曲折 锋芒毕露 逼侠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默契(qiè) 戎机(róng) 景致(jǐng) 喧闹(xuān)
B.滋长(zī) 朔气(shuò) 险峻(jùn) 祈祷(qǐ)
C.狂澜(1án) 炽痛(chì) 燕山(yān) 逼狭(xiá)
D.字帖(tiè) 可汗(hán) 曲折(qǔ) 污秽(huì)
3.下列词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略决战中,我军以高屋建瓴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
C.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D.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纪念碑东面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描述的是鸦片战争前夕,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B.童老师教音乐课,真是出神入化全心全意;那内容,是层出不穷的新鲜;那教态,却又有“流水淡然去,轻舟随意还”的活泼。
C.这家花店,品种繁多,玫瑰啊、百合啊、康乃馨啊……应有尽有。
D.泰州素有“凤凰城”之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提高。
B.谈论武汉方言的文化价值及影响,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6.下列事例按照课文中叙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看着雨后的景象,想象穿上雨衣的情景。
②又下雨了,我终于穿上了新雨衣。
③我开始盼着变天。
④下雨了,我找借口穿雨衣到外面去,妈妈不允许。
⑤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⑥我在晴天穿上雨衣,热得出了一身汗。
A.⑤③⑥④②① B.③④⑤⑥①② C.⑥⑤③④②① D.⑤⑥③④①②
二、综合性学习
7.2022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为此学校举办“致敬英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设计]本次活动拟由三个部分组成,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活动内容。
示例: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讲战斗故事。
(2)[盛情邀请]为了让同学们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拟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赵爷爷于10月25日来校作英雄事迹报告,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发出电话邀请。
(3)[即兴抒怀]活动结束后,一个同学写了如下感言,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铭记历史,我们当不忘烈士英名。这次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参与者心灵的洗礼。我们要发扬和继承革命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奋发向上,争做薪火传人。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②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④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在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他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⑤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儿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儿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他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⑥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1)第①段中多处用了数量词,如“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8个小时”,其作用是什么?(至少两点)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主要运用了刻画人物的什么方法?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加以具体阐述。
(4)请为第⑤段拟一个小标题。
(5)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①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
②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
A.比喻 设问 反问 B.设问 反问 比喻
C.设问 比喻 反问 D.比喻 反问 设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闪着一双绿光的狼、碗口粗的蟒蛇、吸血的蝙蝠,各种千奇百怪的野兽,还有……
儿子想哭。儿子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种: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钱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9.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0.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1.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3.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①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②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③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我准备了睡袋。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④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⑤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上学途中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
⑥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纪录片提不起兴致。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但我能做些什么?
⑦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⑧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我不忍心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我真的太为难了!
⑨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指着远处美丽的红霞,孩子笑着;旁边坐着的是被山区孩子触动了的我,远方生活着的是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山区的孩子们。
⑩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4.下面对第①段环境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我”前去支教的时节是春季。
B.交代“我”去支教的地点是偏远山区。
C.为文章第③段停电情况的出现做了铺垫。
D.烘托了“我”对支教工作的恐惧心理。
15.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第④—⑥,完成下面的填空。
山区孩子的生活状态:
艰辛: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漫:孩子们讲述流传在山间的奇特故事。
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们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17.第⑧段中说“我真的太为难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A项,“挺而走险”的“挺”应写为“铤”,“快走的样子”;
B正确
C项,“心会神疑”的“疑”应写为“凝”,是“注意力集中”的意思,而不是“怀疑”的意思;
D项,“逼侠”的“侠”应写作“狭”,是“狭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2.C
A项,“契”应读qì;B项,“祈”应读qí;C正确 D项,“曲”为多音字,在“曲折”中应读qū。
故答案为C
3.A
A.高屋建瓴:指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不合语境,不能用于“战略决战”中;
B.回肠荡气:意思是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使用正确;
C.束手无策:意思是手被绑住,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使用正确;
D.意思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使用正确;
故选A。
4.D
A.“虎门销烟”是浮雕主题,不是标题,不应使用书名号,应该为引号;
B.“那内容,是层出不穷的新鲜;那教态,却又有‘流水淡然去,轻舟随意还’的活泼”是对“真是出神入化全心全意”的具体说明,前后是总分关系,不应使用分号,应使用冒号;
C.“玫瑰啊、百合啊、康乃馨啊”中的三个词语,都带有语气词,是句子形式,不能使用顿号,应该为逗号;
故选D。
5.B
A.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改变”;
C.两面对一面;去掉“无”或在“提高”前加“能否”;
D.否定词使用不当;去掉“不要”或“防止”;
故选B。
6.D
7.(1)示例:观看抗美援朝故事片。
(2)示例:赵爷爷,您好!我是×学校团委,我校准备于10月25日举行“致敬英雄”活动,想请您来校作专题报告,好吗?
(3)“发扬和继承”语序不当,可将这两个词的位置对调。
8.(1)表现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战斗场面的残酷;衬托出我志愿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2)动作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卫阵地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3)承上启下,由写“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的事迹,转入下文写“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的事迹。
(4)示例:马玉祥冒火救朝鲜儿童
(5)B
9.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0.(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11.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12.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4.D
15.突出刷锅时间长,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16. ⑴孩子们上学之路道阻且艰 ⑵孩子们的午餐缺油少荤,十分单调 ⑶坚忍、 ⑷纯朴、乐观(写出任意两点)
17. “我”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 “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
18.“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孩子们对“我”念念不忘)。支教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支教也促使“我”持续地关注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